安静的内向者
人们常把自己归为内向或外向的人,每个人对此都能或多或少说点儿目己的见解。大家也会将自己的性格与此联系起来。事实上,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界限都没有那么明显。到底内向型或外向型的人应该有什么表现,怎样确定这个界限,灵活性很大。
原因之一:性格决定特征。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身上便带有某些或内向或外向的气质。与此同时,这些特点、需求也影响着我们。到了孩提时,我们身上就有了内向或外向的特点。如果我们不把这两个概念看作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曲线上最外侧的点,那就更好理解一些。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内向性格或是外向性格的特点,在内向与外向的曲线上,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大多数人都是稍偏向于内向或稍偏于外向的,这也很健康。只有那些盘旋在内向与外向曲线两端的人,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与他们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没有关系。不断地将自己置身于不适合自己性格的地方,是非常不利的。就像对于声音非常敏感的约纳斯,如果他一直在吵闹的环境中,就会耗费很多精力,而且也得不到休息,没法补充能量。如果他被迫一直卖车,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实习,那他就太不幸了,他一定会变得精疲力竭。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持续待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原因之二:环境决定特点。我们的身体里也有和轨道一样的装置,这些轨道可以让我们保持平衡,不偏外,也不偏内。人类具有非常神奇的适应能力。人类的思维以及行为能力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同行为方式,与我们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无关,主要取决于智力和纪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做一件事,结果绝对不同于;中动时做的事。我们在一个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和沟通方式。我们的行为还决定了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是强还是弱;我们期待什么;想要表现出什么。
约纳斯的妈妈过生日时,他要在家里和小表妹玩儿,说话时还要表现得很酷。和他的婶婶聊天时,他得非常有礼貌,认真回答各种问题。在公司的展览会上,和一些大声讲话的陌生人交流时,又要表现得内敛。他觉得这样很累,可这是业务上的需要。就连外向的安克·恩戈尔克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也会沉默、内敛。我认识的很多性格外向的人,在吵闹的环境中,也很享受(甚至是需要)安静的时光。总之,有这种灵活性可以说是幸运的。内向与外向的两条轨道给了我们活动的自由,行为也就没有那么单一了。
原因之三:文化因素。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的要求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该偏内向还是该偏外向。在日本这样内向型的国家,安静、独处以及思考是非常美好的品质。熟人之间聊天通常也是比较安静的。其他国家的一些内向者在这里一般会感到非常舒服。与日本相反,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国家”。如果两个人之间不说话,而是沉默相对,那场面就会非常尴尬,而且让人很不舒服。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常常看到一群人在一起消磨时光。因此,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美国(或者德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就必须要适应这种外向的行为方式,这与日本这个拥有“内向”文化的国家大有区别。
原因之四:生活的经历影响性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会变得越来越趋向于曲线的中间部分,表现得体、适度。人到中年,一个内向型的性格要比外向型更实用,更有价值。内向的性格可以帮你认清自己以及生活,让你不断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尽管内向和外向与环境、文化以及年龄有关,但这还是个人身上相对固定的特质。这些可以体现在性格和喜好上面。下面我们来看看对关键性问题的回答。
内向与外向的关键问题:精力从哪里得到补充?
人在压力下或者没有力气的时候,该怎样表现?又该怎样为自己补充能量和精力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有一类人,他们通过与别人的交际来获得能量。我丈夫就是这样的人:辛苦了一天之后,他喜欢和自己的朋友出去放松,或者在他的足球队里踢球,再或者是和俱乐部里的成员聚会。这样做的人,一般都是外向的人。
还有一类人,他们要“闭关”,在独处中恢复“元气”,不让自己受到刺激,不多说话。我就属于这类人。上完一天的课后,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在酒店的房间坐下,静静地看一会儿书。或者找到闺密,聊一些轻松愉悦的话题。上完三天的课后,我需要半天的独处时间,直到让自己再次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必你们也知道了,如果你们也是这样的人,那就说明你们偏向于内向性格。P3-5
本书帮助人们从关于内向者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作者的才智、对于研究领域的热忱以及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本书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丹尼尔。平克的作品以及其他伟大的心理学专著一起跻身一流作品之列。——哈佛商学院教授,特雷莎·阿马比尔
这是一部极好的作品!以扣人心弦的叙述方式向我们描述了外向理想型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以及这种价值观为何会让人不安。基于一丝不苟的研究,本书将会开启一段关于性格以及我们该如何重视那些生性安静、沉思、敏感之人的讨论。——著名学者,剑桥大学社会与发展心理学系教授,布赖恩·利特尔
那些珍视安静、慎思生活之人,在阅读了西尔维娅·吕肯为内向性格者所撰写的这部有理有据的颂歌之后,一定会感到压在心头重担的释然。——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心理学和管理学杰出教授,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
一直困惑于作为一个内向者却常常要伪装成外向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根据神经科学研究和多个案例分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名内向者,在一个喧闹的世界里如何保持自我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获得心理的安静、生活的和谐和事业的成功。——《健康老去》和《天生幸福》作者安德鲁·韦尔
当我将自己想写本书的想法告诉尤特·弗洛肯豪斯时,她便为本书谱写了美妙的序曲!她还说:“我会力挺这个题目的!”我永远都忘不了这句话!
感谢弗里德里克·曼斯贝格聪明灵活的大脑以及出色的语感,她是本书出色的责任编辑(德语版)。
感谢芙勒.维斯博士给我展示了内向发言者强势的一面,做出了榜样。
感谢克莉丝汀.布什豪兹博士、克莉丝汀·赫维希、埃娃·卡尔布海姆、乌苏拉.卡尔布海因茨博士、伊莎贝尔·利斯贝格·哈格博士、米夏埃尔·迈因哈德博士、玛利亚.帕尔教授、汤姆·比德斯和安德里亚斯·斯蒂克勒与我耐心地会谈,并与我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想法。
拉尔斯·舍费尔认为我一定是这个世界上还保持着幽默感的人,最终把手稿也拿了出来(不包括写779页的灵感)。
约翰·克鲁佩斯教授和“儿子”先生是我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外向者和内向者。他们每天都在“上演”着最真实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我写稿的时候,他们每天都会看《生活大爆炸》来度过愉快的夜晚。
本书内容独特,讨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忽视的一个人群——少数安静的人。
我与本书作者西尔维娅·吕肯在一次主题为“大声对自己说”的职业教育大会上相识。这次大会由德国演讲者协会举办,经过三天吵闹之后,我在会场出口遇到了西尔维娅。我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会议。我知道,我不仅顺利度过了外界“超刺激”,还成功应对了外向者的优势。此时,我几乎精疲力竭。西尔维娅很快就理解了我,她只说了一两句话我便知道,在这个外向人所沉迷的世界中,我并不是那么孤单。
其实,很久以前,我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偏于内向的人。我的职业是禅修冥想师,崇尚安静、祥和以及内心的力量。我好奇的是,我的行为究竟受到了“安静的人”多少影响。安静的人的思想、行为和外向人的不太一样,因此,即使他们规矩地、智慧地而且安静地工作时,也常常被外向的人低估。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自我提升方面的专业书籍,这些书多从美国引进,都是针对那些能成功地进行自我判断的外向者所写的。正如西尔维娅·吕肯所说,针对的是那些能够自我实现的外向者、公共关系专家和健谈的人。而对于内向者而言,读这些书,就像一只鹰与鸭子一起学游泳,无论鹰多努力最终都只会一知半解。但是,如果鹰一早就知道自己会飞,它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空中的王者。安静的人也是一样,即使读过许多关于交际方面的书籍,收益却微乎其微。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通过长篇大论来学习如何倾听,因为他们本身就善于倾听。令他们费解的是,为什么别人都不能认真地听他们说话。
本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作者从内向者的优势出发,给出建议,告诉读者怎么样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安静的人在谈判的过程中,握有一手好牌。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他们会如何或者何时打出这张牌。在一次吵闹的会议上,安静的人会怎样表现呢?头脑风暴的测试方法怎样才能适合内向者的需求,促使整个团队事半功倍?领导者和团队负责人如果能了解内向者的这些优势,胜算一定会更大。
本书并不只是写给安静、内向的人,相信内向者的同事、朋友、父母和上司在读过本书后也会大有裨益:怎样处理与内向同伴的关系?为什么他们的表现和你总是不太一样?他们需要长时间思考?他们不会一直说话?他们喜欢独处?
西尔维娅·吕肯的这本书能够居于畅销榜前列,这对一本“安静的”书是最大的鼓舞。
维也纳禅修冥想中心负责人,培训讲师,作家
芙勒·萨库诺·沃恩斯博士
在很多人看来,外向者更容易和人们相处,更容易表达自己,因而显得也很自信。而与之相对应的,内向似乎成了一个人性格缺陷的代名词。
西尔维娅·吕肯编著的这本《内向也是一种优势》正是从性格分类讲起,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和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群。同时,着力分析内向者十个潜在的巨大优势,帮助内向者建立自信,同时找到具体的方法来发挥性格优势,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己,从而获得可见的进步和成功。
在本书中,内向的读者能了解到如何将自己内向的优势——比如集中力、分析式地思考、坚韧不拔的能力运用到工作和私人生活中。外向人群也能更好地了解内向者,彼此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方式,促进生活与工作的和谐与提升。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的作者西尔维娅·吕肯是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语言学家和权威训练师。本书是作者多年专业研究和充分实践是结晶。本书能帮助人们摆脱对内向的偏见,重新认识性格分类,也帮助千万内向者找到自信,发挥自己的十大优势,突破自我。本书通过分析内向优势,不仅帮助内向者,也能帮助外向者更好地与内向者相处,学习内向者的一些优势,完善自己的处事方式,获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