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界、大作家、大手笔;新时代、新观念、新作品。本书收录了洁泯先生的经典散文数篇,这些散文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流畅。本书形式新颖,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及趣味性于一体,读者从中不仅可欣赏到优美的文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实为“一举两得”的好书。
生活中的乐趣真是难以穷尽,然而进入老境的人,其乐则在悦心。与友朋间聚谈之乐,可以开我心胸,惠我机智,一席聚谈胜读死书多多矣。登山泛水,召来心旷神怡;天伦之聚,其融融泄泄,深得我娱……朱自清的诗作中有两句,我是作为座右铭的: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生活中的乐趣真是难以穷尽,然而进入老境的人,其乐则在悦心。与友朋间聚谈之乐,可以开我心胸,惠我机智,一席聚谈胜读死书多多矣,真有“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之感,其乐何如?至于登山泛水,召来心旷神怡;天伦之聚,其融融泄泄,深得我娱。这些都是不消说的。然而还有另一乐趣,往往为常人所忽视了的,便是独处之乐。
世人以为独处是一种孤寂落寞的处境,其实不然。独处乃人的生活中必须分割出的一块自由天地,你倘若整日价在人来人往中周旋,就会由厌烦而感到负担,此时的独处之境适足以成为合乎情绪平衡的自我调节。常人时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单独呆一会儿。”便是一种寻求独处的符号。当你从人际问的频繁活动中退出之后,急欲寻找一个“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的境域时,唯有独处之一法,烦乱的心绪才会慢慢地轻飚而去。尤其是在晚上,万籁俱静,四壁阒然,于斗室中徘徊静坐,此时,思绪由纷至沓来而逐渐平静如镜,心田中溢出一片由宁静而生的乐趣,此乐趣是足以悦我心,乃乐趣中之最。
独处是一种养性的妙法,白日里与友朋谈一席话,或读一篇文章,一封来信,不免窃有所感,或喜或悲,不一而足。到夜阑人静时,那种种情状如电影般一幕幕映入我的眼帘,内中之味,有可咀嚼,有可喜悦,也有可诅咒的。本来生活之五光十色,你碰到的不见得都是好事,熟识人中未必没有两面三刀的,看到的文章有怡然于心的,也有悻然、勃然和废然的。此时的我,则取法于入乎内而又出乎外:入乎内者,以我自己的思辨为判断,因为事情总有自己的思虑;出乎外者,是不为纷扰忧苦,唯有超然物外方可以舒我心。我总以为,老年人的心态总以豁达为主,人非木石,你接触到事情而无动于衷是做不到的,然而何必忧心于胸,何必介意于怀?豁达而恝然置之可也。
我还以为,年迈人以身处闹境少,静境多为上策,于静境中品味独处的乐趣是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可知独处中方能觅取陕意的佳境。不记得从哪本书上看到,老托尔斯泰的晚景因家庭生活不快,心情是凄苦的,他一天踯躅于田野,独自冥想,看到田地里一只青蛙鼓着肚子在呜叫。他蹲下来看它,同青蛙作对话,轻声地发问:“你好吗?你很快乐吗?至于我,我是不快乐的。”这一独处方式很特别,借大自然的一点灵动以抒发胸中的郁结,我看,这不失为是一种自我解脱,凡是郁结之气,散发出来便好。P6-7
年过七十后,无事可做,只好写些短文以自遣,年复一年,杂七杂八的倒也写了不少,内容不外乎生活的见闻、感想和旧事回忆之类,自然,里面并不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不过,入总有一点敝帚自珍的毛病,尤其到了晚年,对写过的那些文字,总有一种别人看来是草芥,而自己却是花费了心血的感觉。如今无事,重加删除和整理,分为几辑,成此一集,别无他言可说,希望的只是读者诸君的指正。
作者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