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的独到之处,首先在于它并不限于西方政治哲学,而是融中西哲学于一体;更有创意的是,它并非对中西政治哲学作一般性的介绍或评述,而是依据一种政治哲学史的研究方式,尝试对中西政治哲学进行“诠释”和“重构”。这种尝试无疑是十分大胆的,但绝不是任意的、无根基的凭空想象,而是在对中西政治哲学进行整体透视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诠释”和“重构”的尝试,具体表现为“政治哲学的论证性概念框架”与“政治哲学的解释性概念框架”的提出,全书就是围绕这两种“概念框架”展开论述的。这种研究方式和进路显然不同于对政治哲学的惯常的“史学式”的研究方式和进路。后一种研究方式致力于对政治哲学思想演进历程的“客观再现”或“客观解释”,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具有“无法根本化解的内在局限”,那就是它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阐释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哲学史与研究者当下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之间的意义关联,也不能展开和实现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与日常的政治思考之间的意义关联。
本书依据作者所提出的政治哲学史的研究方式,对中西政治哲学史进行了诠释和重构,这种诠释和重构同时也表现自身为一种政治哲学的整体性理论框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导论”是对政治哲学史的研究方式的讨论和厘定,上下篇则分别对政治哲学的“论证性的概念框架”与“解释性的概念框架”进行了诠释和重构,“结语”对“论证”与“解释”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论证”与“解释”是我们对“政治”进行哲学思考的两种基本方式,而通过“哲学地”思考“政治”,我们也成为具有反思意识的“政治动物”。
序 黄颂杰
导论:政治哲学史的诠释与重构
第一节 学术与政治
第二节 哲学与政治
第三节 政治哲学史的学术研究
第四节 作为概念框架的政治哲学
第五节 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与日常的政治思考
第六节 论证性的概念框架与解释性的概念框架
上篇 论证性的概念框架
第一章 政治哲学论证的可能性及其前提
第一节 实力政治观与政治哲学论证之可能性的质疑和否定
第二节 实力政治观批判与政治哲学论证之可能性的前提
第二章 事实与论证
第一节 作为论证性的概念框架的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
第二节 作为政治哲学合理性论证之基础的人性与自然环境
第三节 无知的事实与自由的论证
第三章 价值与论证
第一节 以“事实”为基础的论证性概念框架的理论缺陷
第二节 价值预设与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论证
第三节 价值多元与政治哲学合理性论证的困境
第四节 价值多元与作为终极目的的“功利”
第四章 “治道”构想及其合理性论证
第一节 “治道”概念的辨析与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
第二节 “治道”构想及其合理性论证的理路和根据
第五章 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论证与日常的政治思考
第一节 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论证的根据和性质
第二节 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论证与日常的政治合理性思考
第三节 论证性的概念框架的普遍性与日常的政治合理性思考的特殊性
第六章 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论证与历史哲学的转向
第一节 论证与苦恼
第二节 历史哲学的转向与政治哲学的合理性论证的扬弃
第七章 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及其条件和机缘
第一节 理想的构建及其实现的可能性问题
第二节 理想实现的条件和机缘
下篇 解释性的概念框架
第八章 从论证到解释
第一节 由论证转向解释的缘由及其理路
第二节 政治生活的理解与解释性的概念框架
第九章 “常人”概念与政治生活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 “人性”的经验论解释与“常人”概念
第二节 “常人”概念与政治生活现象之理解的内在根据
第十章 常人社会与制度框架
第一节 制度框架与政治生活现象之理解的外在根据
第二节 政治生活现象的合理性解释
第十一章 制度框架创生的缘由及其历史合理性解释
第一节 制度框架创生的缘由及其方式
第二节 制度框架的历史合理性解释与制度变迁
结语:论证与解释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