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选编者是清代吴楚材和吴调侯,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我们这次选编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从中精选一百篇,编辑为《古文观止——精装珍藏本》。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二吴”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对“二吴”本作者在文中的注评,本次选编因体例关系没有原文照录,而是将其融入注释当中。
《古文观止》是康熙年间,由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选编的古文选本,辑自东周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22篇,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共分为12卷。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古代散文的名家所做,其思想性、艺和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题材广泛,所选文章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品味古文精品和了解古文发展轮廓的最佳读本。
正因为《古文观止》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使其在问世后的三百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必备,海内风行。时至今日,其通俗性、权威性仍难以动摇,依旧是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古文的必备书。
《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我们这次选编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从中精选一百篇,编辑为《古文观止——精装珍藏本》。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二吴”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对“二吴”本作者在文中的注评,本次选编因体例关系没有原文照录,而是将其融入注释当中。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侯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坏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我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世,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往东方的路不通,正视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我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其、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但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我谨将全部意思都向君王的左右执行宣布了,望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P23-25
《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选编者是清代吴楚材和吴调侯,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从中不难看出选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书名为“观止”,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这本书是学习国学的一条重要路径,其中蕴含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我们这次选编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从中精选一百篇,编辑为《古文观止——精装珍藏本》。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二吴”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对“二吴”本作者在文中的注评,本次选编因体例关系没有原文照录,而是将其融入注释当中。
以《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鲁迅
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义化的一切。
——金克木
它吸取了历代古文选本的体例和选文优点,再加上有所发展,所以成为长期流传的古文选本。
——周振甫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义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用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予睹记,此余两人所以汇而集之也。
——吴乘权
我青年时代的散文创作,完全得益于我在少年时代对于二百篇《古文观止》的背诵。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