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奖非虚构类获奖图书,普利策奖获奖图书,《Inc.》评选的历史最佳商业书籍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MBA组织行为课程必读书。
30年前的经典之作,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触摸IT行业最深处的灵魂。
计算机从1981年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时,Tracy Kidder所著的《新机器的灵魂》完整地记录下了当时一家公司齐心协力把一种新的小型计算机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的、充满戏剧色彩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机器的灵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基德尔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图书奖非虚构类获奖图书,普利策奖获奖图书,《Inc.》评选的历史最佳商业书籍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MBA组织行为课程必读书。 30年前的经典之作,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触摸IT行业最深处的灵魂。 计算机从1981年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时,Tracy Kidder所著的《新机器的灵魂》完整地记录下了当时一家公司齐心协力把一种新的小型计算机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的、充满戏剧色彩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内容推荐 Tracy Kidder所著的《新机器的灵魂》是美国1982年的畅销书之一,作者以美国通用数据公司研制鹰计算机的全过程为主线,对美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和管理中鲜为人知的侧面,作了条理清晰、颇具诗情画意的描述。 《纽约时报》书评专栏中这样写道:《新机器的灵魂》引导读者钻进了机器内部。它向读者展示了由电子线路和硅片组成的计算机世界,非但如此,人们还会看到在公司大厦地下室里那极其机密的地方…… 你想知道一代新型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精明干练而又富于幽默感的工程技术人员怎样争分夺秒、日夜鏖战吗?你能猜到驱使这些技术骄子忘我奋斗的原因吗?你想了解处于尖端技术前沿的大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幕,以及企业内外近乎疯狂的竞争吗?——《新机器的灵魂》会给你答案。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实例,即使过去对于计算机绝无了解的读者也能读懂这个故事,并且从中受益。 目录 本书赞誉 推荐序 IT业魂在何方 序一 代风流 第1章 生财有道 第2章 你死我活 第3章 招兵买马 第4章 黄金时刻 第5章 夜幕星光 第6章 四脚朝天 第7章 全力以赴 第8章 妙在其中 第9章 作坊掌柜 第10章 一波三折 第11章 四面楚歌 第12章 老谋深算 第13章 群英赴会 第14章 最后冲刺 第15章 货真价实 第16章 一条恐龙 尾声 功归于谁 试读章节 第1章 生财有道 20世纪60年代中期,纵贯麻省的四九五大道刚刚开通时,司机们最怕的是鹿。15年后,尽管公路上已是车水马龙,然而公路两侧依旧冷冷清清。沿着这条公路南下,开始还能看见几座现代味道的建筑,但很快就相去远矣。举目四顾,除去几间零落的农舍夹杂在树林中,剩下的只有一片空寂。高速公路从麻省郊野一些充满迷离色彩的荒原穿过。像特洛伊一样,这些地方都曾屡遭劫难,满目疮痍。在松树和硬木林中——这些树林覆盖着麻省三分之二的土地——有很多断壁残垣,都是当年农夫们向西迁移时留下的遗迹。坍塌的酒窖,长满野草的石砌围墙,河边的织布作坊。在不少小城镇里,这些作坊仍是鹤立鸡群的高大建筑,只可惜玻璃破碎,一片狼藉,机器锈迹斑驳,面目全非。机器的主人也许搬家到南方去了,抑或是迁往亚洲也未可知。 然而,如果你离开公路,沿着小路绕到树林和废墟的背后,鳞次栉比的全新住宅区、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就会展现在你面前。上午9点之前以及下午5点之后,这些建筑物周围的路上挤满了小汽车。人们往来于众多的商业大厦之间,这些大楼的门口和外墙上挂着各色企业的醒目招牌。“数字设备公司”、“通用数据公司”,如此等等,柳暗花明。尽管由这些名称所标志和暗示的时代早已到来,但它们对于我仍有一种诱惑的魔力。 从四九五大道与麻省路相接的地方向北走几英里,拐进一条小路。你会看见一座只有两层高的砖石建筑。小楼四周都是停车场,停车场上竖立着“未经许可,不得停车”的牌子。与其说这是座楼,倒不如称之为城堡更贴切。窗子很窄,楼前伸出一面美国国旗。塔楼上有碟子式的天线,楼顶拐角处隐蔽的地方装了几架小型电视摄像机,慢悠悠地扫视着四周。 这就是14A/B楼——14B紧贴着14A,好像是贴在一起。有些雇员管这地方叫“维堡”,而更多的人则称之为“维斯特堡”。因为那座城堡似的小楼恰巧坐落在一个叫维斯特堡的地方。“维斯特堡”是遍布世界的“通用数据公司”的大本营。一天,公司公共关系部的一位职员和我一起驱车前往,我问他:“建筑设计师是哪位?” “我们可没有什么建筑师!”那位满脸是笑的广告宣传员这样回答我。 公司的许多工程师都参与了“维斯特堡”的设计工作,其结果是廉价而实用,《财富》杂志曾经援引当时为通用数据公司出过力的建筑承包商的论点:“他们把这叫做收缩开支,我们则认为是偷工减料。”不管怎么说,工程师们的目的达到了,这座城堡般的建筑每平方英尺造价只有19美元左右。当时麻省商业建筑的一般造价平均每平方英尺34美元。当然,门面是至关重要的。公司决策人这样建设维斯特堡并不仅仅是为了省几个钱。一箭双雕,他们要借此向投资者和财政分析学家们表明:通用数据公司确是一家讲求实效、不贪图排场的企业。“干我们这个行当的根本没有必要去卖弄和炫耀,”公司的一位投资关系分析家这样解释,“事实上,那样做只会起相反的作用。” 楼顶上的电视摄像机,是用来防范各种各样间谍、小偷以及那些不择手段的竞争者的头一道防线。对于那些与公司命运休戚与共的人来说,这肯定是一种安慰,但于我另当别论。我仿佛看到身着公司制服的大汉正在城堡里的某个地方紧盯着我。所以,当我踏上公司门前草地的时候,心中又生出几分不快。 只有一扇门对外人开放。进门就是一间客厅。接待员首先让你在登记本上签名,写下你是否是美国公民,汽车牌照号码等。可是,你仍然不能离开服务台进人客厅内侧的通道。必须等待,由你要见的雇员出来接你进去。聊天当中,年青活泼的接待员告诉我,偶尔也会有一些客人想独自偷偷地溜进去。 乍看上去,客厅与开汽车旅游的人所住的小旅馆差不多。橘黄色的地毯,几把椅子和一张塑料包面的大沙发,上面懒洋洋地坐着几个商人和一些前来谋差事的人。他们在等待接见,不时会有人站起来,端详摆在一边的展品柜,那里面的陈列中,包含着一段足以使任何有抱负的生意人想入非非的故事。柜子上刻着“第一台诺瓦机”几个字,里面放着一台不大的计算机,差不多相当于一只公文箱大小,旁边放着一台显示器,像电视机那样的显示屏。展品柜后面板上的说明文字,告诉人们这是通用数据公司所销售的第一台计算机。这可不是一件经过炮制的标本,计算机仍然在工作。指示灯柔和地闪烁,显示屏上显现出一系列的图表,有10年的年度财务报告、通用数据公司财务发展史的概要介绍。 如果天遂人愿,工作在14A/B楼地下室里的工程师们本来可以使这些数字更加光彩照入。但是退一万步说,现在的这些数字也足以使从未对这家公司产生兴趣的华尔街客人们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了。显示屏是蓝色的,图表是白色的,显示过程周而复始,每个图表都有各自的名称。“本公司计算机销售情况统计”,1969年为100台,到1979年一跃而至70 700台。图像消失了,“净销售额”出现在屏幕上,从1968年的零到1979年的50 750万美元,持续上升,中间从未有过停滞。图表再一次变换,显示出公司的利润率。同净销售额一样,利润率连年递增,几乎形成了一条直线。利润为净销售额的20%左右,年复一年地涌进公司的金库。 不习惯于阅读财政报告的人,恐怕一时还难以体会到计算机屏幕上这些数字的全部含义,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喜悦与疯狂。但是一目了然,谁都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初创业时家底微薄,却以高速度增长,眼下已经初具规模。展品柜中的计算机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个古老而熟悉的故事——走向世界赚大钱的梦想和神话是怎样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的。 第一台现代计算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应该归功于若干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从宏观角度来说,计算机是在美国的军队、大学以及企业间历史悠久的联合中诞生的。在商业方面,IBM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它靠着世界上最精明的销售大军推销计算机,这些第一流的推销员穿着清一色的蓝色三件套西服和雪白耀眼的衬衫。多年来,整个计算机工业几乎完全被IBM和屈指可数的几家小公司所垄断,商业圈内的作家称它们为“IBM和七个小矮人”。20世纪60年代,IBM生产了一系列新型计算机,人称360系列。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正如IBM公司的一位决策人物所说的那样:“我们把整个公司都押上了。”的确,这一计划的开销甚至高于原子弹的研制费用。好在这笔钱没有白花,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它使IBM在计算机制造业的利润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P1-3 序言 一代风流 风起云涌。 大海咆哮着,吐着泡沫,仿佛一层层灰色岩石砌就的阶梯在最后一线天光中延展,伸向地平线。 一条35英尺长的单桅小帆船。从这条船的舵舱望去,巨浪像一座座小山,挡住了舵手的视线。四野茫茫,没有任何船只的踪迹,唯一的慰藉恐怕只有在南边那若隐若现的海岸了。 天黑了。船举着半帆,顶着东北风,蹒跚地向前驶去。厨房里,锅碗瓢盆相互撞击着,叮当作响,一箱六听装的啤酒随着船身的摇摆在地板上无尽无休地滑行,滑过来,又滑过去,谁也无心顾及它的存在。突然,在沉沉的夜色中,有谁高声喊叫起来:“见鬼!我们这到底是在干什么!”没有人回答,风浪的喧嚣淹没了一切。 他们都已经不是孩子了。船的主人兼船长是位律师,六十开外。船员中有一位心理学家,一位物理学家,还有一名教授,都已经年逾不惑,除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个神秘人物——汤姆·韦斯特,他是个陌生人,只与船员中的一个人略有交往。小船从波特兰出发,这些人要乘船到纽约去“兜一圈儿”。 黄昏时分,他们从风平浪静的卡斯克湾起航,穿着油布雨衣,戴着水手帽,精神抖擞,勇气十足,甚至多多少少地感到一丝浪漫。然而,当他们的船驶离可以信赖的陆地,进入波浪滔天的大海时,浪漫化为乌有。船身突然开始剧烈地摇晃,他们在惊惶中抓住各自身旁可以作为依靠的东西,提心吊胆地想着刚刚入肚的晚餐,挨到天黑,好几个人都吐了。 大多数船员都已坠入一种半恍惚的状态,这在狂风怒号的大海中并不稀奇。找个地方一屁股坐下来,紧紧地抓住点什么,尽量不再移动。船向这边晃来,于是你的胃收缩,再收缩,终于缩成一团,刚刚放松,船又向另一侧晃去。别说干活,待在那里不动就够你受的。要不了多久,当你被折腾得差不多的时候,心里就会想:“你这傻瓜,到这鬼地方来干什么?你本来是可以不上船的!”然后,你将为自己不满足于陆地生活而忏悔。再过一会儿,你的脑海里就会被支离破碎的歌词、祈祷或是童谣所充斥,你默默地、下意识地重复着这些只言片语,一遍又一遍,直到有一个浪头打在脸上,或者船体发出一声特别响亮、令人惊骇的声音,打断你的冥想,使你意识到,此刻的你仍在大海的掌握之中。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海洋对于你是否存在,根本无动于衷。在它面前,你的一叶扁舟是那样渺小,在风浪的淫威下无可奈何。海洋,是崇拜和信仰的伟大诞生地,宗教的渊源,至少可以说是人类自卑感的源头之所在。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望洋兴叹”。 船员们看上去简直是难民,在摇曳不定的灯光下蜷缩着,毫无表情。只有汤姆‘韦斯特是个例外,他戴着一顶水手帽,十分活跃。从起航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带有一种明显的欢欣鼓舞情绪,风暴越是猛烈,天气越是恶劣,他的情绪就越发高涨。你甚至可以感觉出来,在浓重的夜色里他的微笑,那种只有他才具有的微笑。韦斯特兴高采烈、一板一眼地执行着船长发布的指令,活脱脱是个忠于职守的老牌海员。只有韦斯特不曾呕吐。当别人问他是否晕船时,韦斯特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他不会允许自己去那样做的。说完这话,他像老练的火车乘务员在摇动的车厢中那样摸进船舱,弄来一听啤酒独自享用。 韦斯特掌舵,他双手握住舵柄,驾驭着小船在波浪中跳跃。他站在船舱里在一盏荡来荡去的灯下研究海图。他敏捷地爬上前甲板,吃力地换上一块小一点的船首三角帆。后半夜,船长决定到一个小港里避避风头,然而通向这港口的水道又窄又弯,浪高水急,又是韦斯特站在船头辨认着一个又一个无亮光的航标,使小船得以安全人港。 清晨到来时,风渐渐减弱,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们从船舱里钻出来,升起主帆,韦斯特扬起头,望着张起的巨大船帆,“这个三角帆真不赖,”他说,“嘿,我们的大毛驴上路喽!”他的感叹有点滑稽,带着十足的孩子气。伙伴们受到他的感染,也都笑了起来。韦斯特总是在笑着,一缕微笑总是挂在嘴角。当船长担心地说,他的船从来没有像现在开得这样快时,韦斯特更开心了,他笑出了声。他的笑声都躲在嗓子眼里,低沉平缓,听起来很独特,发声的方法也有点古怪,宛如神怪故事里面常常出现的那种笑声,仿佛预示着某种离奇的东西。 韦斯特坐在船尾。虽然只有一天没刮脸,他的胡茬已是黑黑的一片,似乎是为了证明他早已不是年轻人。韦斯特究竟多大年龄?从他脸上可看不出来。事实上,他刚好40岁。他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肉色框架的眼镜,穿一件厚厚的灰色的羊毛衫,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估计这衣服已经伴随他多年了。大约是羊毛衫的关系,韦斯特浑身散发出一股羊毛的味道。他很瘦,脸长而窄,如果他托生为一个女人,人们准会把他这张脸叫做驴脸。他的头发是棕色的,长长的,梳在耳后,几乎触到衣领。他的脸向上仰起,嘴唇紧闭,俨然是一副“我说了算”的神气。 一位船员可能还记得与韦斯特一起守夜的情景。那天晚上天气晴朗,微风吹着甲板。突然,海潮退去,风躲到一边,云团向着小船滚来。接着,同样是倏忽之间,海潮轰然涨起,风又重新吹来,依旧是一片晴朗的夜色天空。韦斯特用低音在嗓子里赞叹着:“嘿,你看见了吗?”他低沉地、狡黠地笑起来。守夜的同伴想要说:“那又怎么样,我从前就见到过的。”但韦斯特的语气使他把这话重又咽到肚子里去了。的确,这种自然景观可不是谁都有幸领略的,说它是“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真不大合适。韦斯特说得有道理,不是吗?不同的天象神秘而又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玄妙和谐,总会使人怦然心动。不管怎么说,窥视到大自然的奥秘总会使人愉快。韦斯特的同伴甚至由此而引申出这样的结论:适才发生的这一幕使得迷信也显得可敬起来。但是紧跟着,这个同伴又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而感到莫明其妙。不过韦斯特又一次低声笑了。显然,他赞赏这样的观点。 心理学家此刻正等着韦斯特去睡觉,他已经连续几十个小时没有休息了。航行的第三天,风和日丽,心理学家曾经试图从韦斯特身上找到疲惫的迹象,然而他只是看到韦斯特换上了游泳裤,鱼跃水中,在船边尽情畅游。 就在这一行人闯入暴风雨之前,他们在波特兰餐馆共进晚餐时——没过多久,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为了这一餐晚饭而大为后悔——韦斯特告诉伙伴们:“我是制造计算机的。”在餐桌上,他介绍了一种新型计算机,听起来很独特,然而直到酒足饭饱,谁也没搞清楚在制造计算机的过程中他究竟能够起点什么作用。这几个人只是隐约感到,不论韦斯特以何为生,他的工作都会很有趣而且显而易见是举足轻重的。 一次,当韦斯特在操舵时,心理学家问他怎么学会航海的,韦斯特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心理学家以为他没听见,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你已经问过我了。”韦斯特答道,有点不耐烦。沉默了片刻,他舔舔嘴唇解释说是小时候自己学的。 还有一次,有个船员忽然问起他正在造什么样的机器。韦斯特做个鬼脸,把头转向一边,嘴里嘟哝着说那是工作,而现在他正在度假,在度假的时候不想谈那些事。 这次航行的每一位参加者都不会忘了韦斯特。第二年冬天,当大家又一次聚在餐桌上,聊起可怕的东北风和疯狂暴躁的大海时,船长说:“韦斯特这家伙可真是个好样的,那么大的暴风雨。”那位心理学家以后从未见到过韦斯特,所以他的谜始终没能解开,“四个晚上他都没睡觉,整整四个晚上!”如果这样的旅行对于韦斯特来说只不过是在度假,那么心理学家极想知道,对韦斯特来说,什么才算是工作? 书评(媒体评论) “我很喜欢问别人记不记得Tracy Kidder的《新机器的灵魂》。然后,我会文读过这本书的人,记不记得书中问题成堆的那家电脑公司叫什么名字。我还没有碰到过一个答对这个问题的人。通用数据公司(也就是上述那家公司)、王安公司、Prime等公司,都曾经飞速发展,成为一时俊杰,但它们也都完全忽略了开放系统的重要性。”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作者 “本书无疑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捶打的经典作品。它讲述了一群忘我工作的IT技术人员制造一台新型计算机的动人过程。可以说,本书定义了计算机业整整一个时代的灵魂和精神。 本书不是一本技术书籍,而是一个外行人对计算机行业的内行透视。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精彩动人的小说来读。但故事之外,同样富于内涵,因此还可以当做企业管理的案例和项目管理的实例。因为作者引导读者深入机器内部、企业内部和产业内部,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方兴东,中国博客教父,互联网实验室和全球网创始人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地描述了当时的IT族。” ——William M.Bulkeley,《华尔街日报》 “一本极好的书籍,一部宝贵的科学和技术文献……Kidder先生给故事赋予了很好的节奏、神韵和诗情画意,他把故事荣升为一种高级的叙事艺术。” ——S.C.Florman,《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具有真实性……对于读者,如果希望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制造的,计算机的组织方式,以及设计制造出计算机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新机器的灵魂》。我知道它是独树一帜的。” ——Jeremy Bernstein,《纽约时报》书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