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全新修订版超值金版)》编著者牧之、张震。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全新修订版)(超值金版)》被誉为“普通心理学”第一品牌图书、超级团购书。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全新修订版)(超值金版)》是哈佛、斯坦福、北师大等全球著名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被多所大学心理学系指定为专用教材。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这个话题,乐嘉、张德芬天天讲,陈坤、谢娜天天读。读懂生活中的心理学,没有搞不定的人,没有做不好的事。
生活中是不是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
你身边是否有些人看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你的大脑是否有时莫名其妙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
你身边是否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得不认识了?
你是不是对有些人有些事充满抱怨,恨不得他们立刻消失?
你是不是经常发现自己厌恶现在的工作,总想一走了之?
你知道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多数性格古怪?
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行为和用品上模仿名人?
为什么在家庭中人们往往感觉不受重视?
为什么对孩子过度夸奖是有害无益的?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全新修订版超值金版)》编著者牧之、张震。
抑郁、焦虑、恐惧、痛苦……当患者向心理医生们讲述这些问题时,心理医生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讲述很多道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自身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总是很容易去劝解别人,但在自己遇到心结时却很难化解。其实,最难劝的还是自己。
《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全新修订版超值金版)》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身体健康、饮食、美容、爱情、婚姻、家庭、学习、人际交往、压力、性格、情绪、记忆、思维、管理、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指出了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困惑,总结性地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不良心理、心理障碍的防治策略,最后还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心理学好书。
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何谓心理
什么是心理学
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
第二节 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
心理和生活相互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的生活应用领域
第二章 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
第二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协同作用
第三节 关于心理健康的误区
误区一: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
误区二: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
误区三: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误区四: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
误区五: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误区六: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毫无关系
误区七: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误区八: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
误区九: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误区十: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综合自测
心理是否衰老的自我测定
心理适应力自测
心理紧张度自测
第五节 心理平衡与失衡
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
心理平衡自测
心理失衡
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章 身体健康与心理
第一节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
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
第二节 心理与身体的统一性
祖国医学的心身统一观
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心身统一观
第三节 心身疾病及其防治
什么是心身疾病
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的预防
第四节 长寿者的心理特点
心胸豁达
情绪稳定
热爱生活
知足常乐
爱好广泛
刚毅耿直
笑口常开
第四章 饮食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餐桌上的心理卫生
第二节 饮食习惯、结构与心理
饮食喜好与心理
饮食结构与犯罪心理
饮食仪态与人的性格
第三节 饮食心理与疾病
饮食心理与肥胖
饮食失调是心理病
饮食不当引发心理病
第四节 饮食得当,心理健康
饮食得当,缓解心理压力
饮食紊乱的心理治疗
饮食纠正性格偏执
第五章 美容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美容心理
美容常识ABC
医学美容者的心理特点
美容前的心理准备
美容与“幻丑症”
第二节 心理美容
形体美容与心理美容
心理美容是最佳的美容处方
第六章 从心理学看爱情
第一节 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寻找梦中情人”阶段
“求爱与接受”阶段
“热恋”阶段
“心理宁静”阶段
第二节 爱情的动力
爱情的原动力——性欲
爱情的其他动力
第三节 爱情的选择——择偶心理
择偶的基本心理类型
男性择偶心理
女性择偶心理
择偶的心理误区
第四节 何为健康的爱情心理
健全的爱情心理素质
克服不健康心态
第五节 恋爱中的心理差异
择偶标准的差异
追求爱情的形式的差异
恋爱态度的差异
对爱情感受的差异
爱情挫折承受力的差异
情感表现的差异
第六节 初恋的心理调适
初恋的特殊心理及应对
善待孩子的初恋
第七节 控制性冲动
第八节 恋爱中的审美错觉
第九节 失恋后的心理调适
失恋后的心理反应
走出失恋的重要原则
走出失恋的短期心理调适
走出失恋的长期心理调适
第十节 异性友谊
异性友谊的境界
如何与异性建立友谊
保持异性友谊的“恒温”
第七章 婚姻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迈上婚姻的红地毯
结婚的动力
不良的结婚心理
第二节 婚内的爱情保鲜
第三节 男女婚后心理差异
婚后男女的变化
男女婚后心理差异
第四节 应对婚姻与爱情的冲突
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
婚姻幸福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充分理解婚姻与爱情的冲突
第五节 当婚姻中的双方不能事事如愿时
第六节 试婚
试婚现象悄然流行
试婚心理分析
试婚可能付出的代价
第七节 婚外恋
男性婚外恋心理
女性婚外恋心理
男女婚外恋的心理差异
婚外恋的心理变化
如何面对婚外恋
第八节 离婚与再婚
离婚现象的原因分析
离婚带来的心理冲击
离婚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离婚心理调适
再婚不良心理及其调适
第八章 家庭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家庭教育心理
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婴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培养儿童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克服儿童“学校恐惧症”
儿童从众心理
纠正儿童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心理教育应从负两岁开始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障碍
第二节 理好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与家庭生活
影响夫妻关系的五大因素
什么是健康的夫妻关系
和谐夫妻关系的经营技巧
新婚心理调节
正视中年期夫妻关系矛盾
更年期夫妻关系调适
老年夫妻的恩爱艺术
第三节 家庭对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家庭对外交往与人际交往
家庭对外交往的几种基本关系及处理
对外交往中提高家庭心理素质
第四节 家庭购物心理
家庭购物动机
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对家庭购物的影响
家庭购物中几种关系的处理
防止家庭购物心理遗憾
第九章 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节 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成绩
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
焦虑与学习成绩
抑郁与学习成绩
躯体化与学习成绩
重视考试时的心理状态
第三节 父母心理与学生成绩
总是愁的父母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四节 应对过重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过重的危害
学生自我应对过重学习压力
教师如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家长如何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
第十章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自我诊断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的自我诊断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需求与效应
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自傲
自卑
猜疑
孤僻
嫉妒
羞怯
其他不良心理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几点技巧
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
按“型”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底线
对人不要太好
把握最佳交际时间
第五节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与问题应对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与问题应对
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与问题应对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与问题应对
第十一章 压力与心理
第一节 什么是压力
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
人们在压力下常见的表现
不良压力下的身体警讯
第二节 心理压力自测
测试你的心理压力
测试你应付压力的能力
第三节 压力来自哪里
职场带来的压力
社会带来的压力
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
重要的生活变动带来的压力
日常生活困扰带来的压力
灾变事件带来的压力
压力的个人原因
第四节 压力的危害
压力的情绪危害
压力的认知危害
压力的行为危害
压力的生理危害
压力危害的个人差异
第五节 应对压力,把握自己
减少压力源
提高自我效能
学习有效应对方式
学习放松技巧
改变认知
有效管理时间
培养幽默感
寻求社会支持
第十二章 梦境与心理
第一节 梦境的心理动因
人为什么会做梦
梦的暗示
灵异之梦的心理学解释
第二节 梦与心理调节
梦疗给你神奇的心理体验
分析和控制自己的梦
释梦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 性别与心理
第一节 男女心理差异
言语差异
认知心理差异
行为心理差异
情感心理差异
男女受暗示的心理差异
简析男女心理差异的产生原因
第二节 男性的特殊心理
男人必修的心理健康课
男性的五大心理恐惧
男性的自卑心理
男性的心理压力
男性的病态心理与家庭暴力
男人的恋母情结及性自卑
男人总觉得别人的老婆好
第三节 女性的特殊心理
现代女性的心理需求
女性常见的心理疾病
女性的五种事业心理误区
大龄单身女性的心理障碍
性爱中女性的性心理现象
已婚女性常见心理误区
第十四章 性格与心理
第十五章 情绪与心理
第十六章 记忆与心理
第十七章 思维与心理
第十八章 经营管理与心理
第十九章 现代人常见不良心理及其调适
第二十章 常见心理障碍与治疗
第二十一章 了解心理咨询
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互动的和漫长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误解三: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一方面,可能是受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会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一方面,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了夸大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催眠师的暗示行事,由于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是所有心理学家都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误解四: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心理咨询蓬勃发展,越来越火。各种各样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再加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动向使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就想起心理咨询,以至于使它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另外,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倾向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较之其他心理学知识更为大家所熟知,所以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这是一种误解。
必须明确,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重,因此心理咨询机构繁多。如日本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为人们所称道。当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就可以到自己的心理医生那里去宣泄,比如心理医生提供办公室和家庭设施,随便让顾客进行摔、砸、啐等破坏行为,以充分发泄内心的压力。当然顾客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咨询费用。
在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一些高校、医院,也有一些专门的咨询中心。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背景,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误解五: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抱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变态的;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这些看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很大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什么很多人会对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有这样的偏见呢?一方面,这和我们的人文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顾及面子,认为有了心理困扰是不光彩的事,倾向于自己解决,如果大摇大摆地去心理咨询,就会被人说成是精神病了。另一方面,和媒体的误导有关。为了谋求利润,媒体会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和炒作心理变态。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接触心理学的很难逃出这种误导。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便是典型,如《沉默的羔羊》《精神变态者》《发条橙》《催眠》等,描绘了心理变态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应该对人们关于心理学的这种偏见负很大责任。
人们也常常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在一起。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是医生,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失常的人,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其他医生一样,精神病学家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会使用药物;与此不同,尽管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精神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要知道,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误解六:心理学知识就是一般常识
很多人对心理学研究很不以为然,觉得心理学家整天、整月、整年地研究来研究去,研究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尽人皆知的常识。这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误解。
心理学知识是来源于一般生活的,但并非一般常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是一般常识所能够解决和理解的。你不相信吗?下面证明给你看。
下面的几个“常识性”问题摘自《心理学与你》一书。试着回答一下,体会一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常识有什么区别。
P6-P7
今天,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使我们对于周围的世界有了十分精确的掌控,甚至可以飞跃出地球去开拓更为广袤的外部星空了。美国的“深度撞击号”在人类的遥控下成功撞击了一颗小行星——你如何不叹服人类智慧的伟大呢?可是,在黑夜里,当你躺在床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自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呢?我们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多少呢?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每天都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一切内部的深层机制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心理学,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此越来越感兴趣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我们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学才行。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互助地相处。
亲爱的朋友,您的学习有问题吗?您的爱情不如意吗?您的婚姻不美满吗?您的孩子令您很是忧愁吗?您的工作业绩不好吗?您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吗?您对自己的情绪、性格不满意吗?您感到记忆、思维不尽如人意吗?您经常做噩梦而心神不宁吗?或者您还是一个单身族,正在忍受心理煎熬吗?您是不是正在为上述种种问题而感到心力交瘁、无所适从呢?您想了解心理学吗?您想运用心理学获得生活幸福吗?本书将是您的良师益友!
本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身体健康、饮食、美容、爱情、婚姻、家庭、学习、人际交往、压力、梦境、性别、性格、情绪、记忆、思维、管理、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指出了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困惑,总结性地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不良心理、心理障碍的防治策略,最后还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心理学好书。
真诚盼望这本书能带给每一个人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