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来自彼岸(精)/涵芬书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俄罗斯)亚历山大·赫尔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来自彼岸(精)/涵芬书坊》是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亚历山大·赫尔岑的世界观以及在那个时期的心路历程:为了摆脱沙皇政府对进步知识分子的严密监视,他1847年到了巴黎,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二月党人宣布成立了共和国,使他很受鼓舞,满心希望空想社会主义也能够实现,但是资产阶级共和派霸占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转而向工人发动进攻,巴黎工人于6月举行起义,被政府残酷镇压。目睹了军警的血腥屠杀,他受到极大的震动,“一半的希望、一半的信仰被毁灭了,否定的思想、绝望的思想在脑子里萦回,逐渐根深蒂固。”他发表了一系列“抒情性政论”文章,猛烈抨击法国共和派政府,谴责天主教教会,尖锐地批评了各种社会空想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这本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情绪。这部书试图引起读者思考并引起共鸣——思考永恒的问题:生活和理论、国家—人民—个人、历史发展的途径、信仰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赫尔岑(1812-1870),俄国19世纪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友小说《谁之罪》、《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哲学和政论著作《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和《来自彼岸》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弗·阿格诺索夫
来自彼岸
给我的儿子亚历山大
前言
告别了!
Ⅰ 暴风雨前
Ⅱ 暴风雨后
Ⅲ 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第五十七年
Ⅳ VIXERUNT!
Ⅴ CONSOLATIO
Ⅵ 1849年尾声
Ⅶ OMNIA MEA MECUM PORTO
Ⅷ 巴尔德加马斯侯爵多诺索·科尔特斯和罗马皇帝尤里安
本书原文版本说明
译后记
序言
我的好友、杰出的翻译家刘敦健教授请我为亚
·赫尔岑的《来自彼岸》写一篇序言,说实在的,
接受请求时我陷入了沉思:这位俄国革命家的这部
著作是他在1848年法国革命后处于精神危机时期写
成的,那么,它在哪一个方面能够引起当代读者—
—不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读者——的兴趣呢?
我不得不重读一遍这部早已忘怀的作品。赫尔岑自
己说过,他“从未写过比这更好的书,而且大概以
后也写不出比它更好的作品”,他解释说,他喜欢
这本书,“把它看作斗争的纪念品。我在这场斗争
中牺牲了很多东西,但并未失去认知的勇气”。
这位社会主义的理论家直言不讳地认为,法国
革命之残酷是没有道理的。“为了发展和进步,可
以宽恕很多东西。”赫尔岑写道,“但是,当有人
以成功和自由的名义进行恐怖活动时,这种做法理
所当然地令所有的人心里感到气愤。”不过,资产
阶级镇压起义者时手段之残酷也令作家感到厌恶。
这位思想家认为,任何“混乱和残杀”都会“使人
类的文明发展停顿数十数百年”。
赫尔岑在作品中坚定不移地断言,推动历史发
展的不是抽象的理论(革命的、自由派的或者资产
阶级的理论),而是对生活的直接关注。
这本书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人的地位问题。在他
那个时代(我们当代也一样)的复杂条件下,这位
思想家赞同并发展了蒲鲁东的观点:“共和国为了
民众,而不是民众为了共和国。个人服从于社会、
人民、人类和思想——这是人类献祭活动的延续,
是为了顺从上帝而宰杀羊羔,是把无辜的人钉死在
十字架上替有罪的人顶罪。”在赫尔岑看来,人是
“发生全球灾变时唯一值得拯救的珍贵的东西”。
然而尽管如此,本书作者仍然痛苦地指出,当
代的人暂时尚未做好准备成为历史的主宰。“当代
的人简直令我感到可怕,”《来自彼岸》一书的作
者写道:“多么麻木不仁、眼光短浅,多么缺乏热
情和义愤,思想多么软弱,突发的激情在他们身上
冷得多快,高昂的情绪、毅力和对自身事业的信念
在他们身上消逝得多早!——而这些人是在什么时
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他
们什么时候变得软弱无力?他们在学校里受到愚弄
,变得堕落;他们在啤酒馆里,在狂野的学生生活
圈里放纵无度;卑微肮脏的纵欲生活使他们变得衰
弱不堪;他们在病态的环境里出生和成长,生长力
本来就不旺盛,还没有来得及开花就已经凋谢;让
他们耗尽精力的不是满腔热情,而是热烈的幻想。

尽管如此,作家仍然满怀希望地对他尚在志学
之年的儿子说:“你也许能见到这样的人’。作者
怀着满心失望和怀疑开始本书的写作,但他肯定地
说,“当我写完这本书时,我已经摆脱了我的那些
痛苦的感觉”。他没有留在怀疑和失望的岸上。这
本书来自“彼”岸,即希望之岸。
本书作者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进程,书中有大
量当代读者不熟悉的姓名和名称,尽管如此,《来
自彼岸》一书的主调仍然是“抒情的成分”,作家
自己也谈及这一点。这不仅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著作
,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来自彼岸》引起了列·托
尔斯泰、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高尔基的高度
赞赏,这不是偶然的。
“别在这本书里寻找答案。”作者在作品开篇
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仍然激起
读者的愿望,去思考一些永恒的问题:生活与理论
;国家-人民-个人;历史发展的途径;宗教信仰在
社会和人的生活中的地位。
我想,正是通过它激起的这种共鸣,这本书定
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
在此我向刘敦健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他欣然
命笔,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经典
作品,并且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绝非轻松的任务。
弗拉基米尔·阿格诺索夫
(俄罗斯联邦功勋学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
士)
导语
《来自彼岸(精)/涵芬书坊》作者亚历山大·赫尔岑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进程,书中有大量当代读者不熟悉的姓名和名称,尽管如此,《来自彼岸》一书的主调仍然是“抒情的成分”,作家自己也谈及这一点。这不仅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仍然激起读者的愿望,去思考一些永恒的问题:生活与理论;国家-人民-个人;历史发展的途径;宗教信仰在社会和人的生活中的地位。
后记
在群星灿烂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赫尔岑
无疑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列夫·托尔斯泰不止一
次把赫尔岑同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陀思妥
耶夫斯基等人并提,认为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
一;他历时15年撰写的鸿篇巨制《往事与随想》被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尊奉为“我的‘老师’”。
他又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正如列宁所说,“他领
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懂得辩证法是‘革命的代
数学’。他超过黑格尔而跟着费尔巴哈走向了唯物
主义”;“他在19世纪40年代农奴制的俄国,竟能
达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水平”。他还是一位矢志
不渝的革命家,毕生致力于反对沙皇专制暴政和农
奴制度,争取俄国的社会解放。他的革命活动使得
他与别林斯基齐名,成为当时俄国进步思想界的领
袖人物。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出生于俄国人
民英勇击退拿破仑侵略的1812年。他的父亲伊·雅
科夫列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大地主,母亲是个德
国人;因系非婚生子,不能随父姓,父亲便按照德
语“心”(“心肝宝贝”)的谐音让他姓赫尔岑。
他自幼备受宠爱,但他的玩伴只有家里的仆役,他
们给他讲得最多的是刚刚过去的卫国战争的故事。
“莫斯科大火、波罗丁诺战役、别列津纳河战斗、
占领巴黎,这些故事都是我的摇篮曲,我的儿童故
事,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故事
从小就激发了赫尔岑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深挚感情。
他的思想是在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1830年法国
的七月革命、1830-1831年的波兰起义以及普希金和
雷列耶夫的诗、席勒的剧本和18世纪末法国思想家
们的著作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他和他的
挚友尼·奥加廖夫组织具有革命倾向的小组,研究
社会问题,阅读禁书,宣传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
主义和共和政体等思想。1834年7月,赫尔岑及其小
组的一些成员相继被捕,翌年他被流放到比尔姆省
,后又转往维亚特卡和弗拉基米尔。流放期间,赫
尔岑目睹了外省官场的腐败和农民痛苦的处境。他
奉命编辑《维亚特卡新闻》,从中掌握了有关农奴
制罪恶的详细资料,加深了他对沙皇俄国社会黑暗
的认识、对农奴制度的憎恨和对社会下层的同情。
1840年初他回到莫斯科,5月转赴彼得堡,奉父亲之
命到内务部办公厅供职。次年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斥
责彼得堡警察枪杀路人,被查获后再次被流放到诺
夫哥罗德,直至1842年7月才返回莫斯科定居。
19世纪40年代是赫尔岑理论撰著和文学创作的
黄金时期。他相继发表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和
《自然研究通信》等著述。他的文学创作的突出特
点是深刻揭露和抨击罪恶的封建农奴制度,这一时
期他先后推出了《谁之罪?》、《克鲁波夫医生》
和《偷东西的喜鹊》等中长篇小说。
为了摆脱沙皇政府对进步知识分子的严密监视
、寻求俄国社会解放的道路,赫尔岑于1847年偕全
家离开俄国来到巴黎。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推翻
了七月王朝,宣布成立共和国,赫尔岑受到鼓舞,
满心希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能够实现。但是篡夺
了胜利成果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转而向工人阶级
发动进攻,颁布命令关闭国家工场。巴黎工人于6月
下旬举行起义,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残酷镇压。赫
尔岑目睹了反动军警对无产者的血腥屠杀,内心受
到极大的震动。“一半的希望、一半的信仰被毁灭
了,否定的思想、绝望的思想在脑子里萦回,逐渐
根深蒂固。”1848至185O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
抒情性政论”文章,猛烈抨击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
政府,谴责天主教教会,尖锐地批评了各种社会空
想和浪漫主义幻想,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西欧无
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前景的怀疑和失望——这便是
《来自彼岸》一书的内容。
1850年,赫尔岑拒绝了沙皇政府召他回国的指
令,先后在瑞士、意大利、法国从事革命活动,于
1852年来到伦敦,并于次年在伦敦建立了“自由俄
国印刷所”。自1855年起他开始出版不定期文艺、
政论丛刊《北极星》,1857年又同奥加廖夫一起创
办俄国第一份革命报纸《钟声》。列宁在《纪念赫
尔岑》一文中说:“赫尔岑在国外创办了自由的俄
文刊物,这是他的伟大功绩。《北极星》发扬了十
二月党人的传统。《钟声》(1857-1867年)极力鼓
吹农民的解放。奴隶般的沉默被打破了。”在从事
上述工作的同时,赫尔岑于五十年代初开始撰写大
型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852-1868年)。这部
150万字的巨著是赫尔岑文学创作的巅峰,在世界文
学的自传性作品中,它以其艺术形式之完美、思想
之深刻、内容之革命性以及所涉及的俄国和西欧现
实生活范围之广泛而著称。
赫尔岑于1869年秋迁居法国,1870年1月因肺炎
病逝于巴黎,其后与妻子一起葬于法国尼斯。
在结束本书的翻译时,我首先要衷心感谢莫斯
科师范大学的弗·韦·阿格诺索夫教授和他的夫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英男教授。阿格诺索夫教授
是俄罗斯联邦功勋学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他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文艺学家和俄罗斯文学
精彩页
告别了!
(巴黎。1849年3月1日)
我们的别离还要持续很久,——也许是永久。目前我不想回国,以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回去。你们等待了我,现在还在等待,该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了。如果说我应当对什么人负责,应当对我的离别、我的行动加以说明,那当然是对你们,我的朋友们。
无法遏止的厌恶情绪加上有所预兆的强烈的心声不允许我越过俄罗斯的边界,尤其是现在,专制制度被欧洲发生的一切吓得惊慌失措,变得格外凶狠,更加残酷地扼杀一切智力运动,粗暴地切断六千万人民与正在获取解放的人类的联系,用自己那沾满了波兰人鲜血的冷酷的黑手挡住落在少数民众身上的最后一丝微弱的光亮。不,我的朋友们,我不能跨过这个黑暗、专横、万马齐喑、人们杳无音信地死亡、口里塞上毛巾遭受折磨的王国的边界。我要等到当局因其徒劳无益的努力和它激起的反抗变得衰弱、疲惫不堪,而终于承认俄罗斯人身上有某种值得尊敬的东西那一天!
请不要误解:我在这里找到的不是欢乐,不是消遣,不是休息,甚至不是个人安全;而且我也不知道现在谁还会在欧洲寻找休息和欢乐——在地震时休息,在殊死斗争中寻欢作乐。你们见到我来信的每一行中都充满了忧郁;这里的生活非常艰难,爱情掺杂着毒辣的仇恨,眼泪混合着愤怒,狂热不安的情绪不停地折磨整个身体。先前那些欺骗和希望的时期已经过去。我在这里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少数几个人、少数几种想法,以及不能停止运动;我看出旧的欧洲不可避免地会灭亡,对现存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到惋惜,不论是它顶尖的教育还是机构制度……我不喜欢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除了它所迫害的东西;我不尊重任何东西,除了它折磨摧残的东西,——而我留下来……留下来加倍受苦,既受自己的苦,也受这个世界的苦,它正在飞速奔向崩溃和毁灭,也许我会跟它一起灭亡。
那么我为什么要留下来?
我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斗争就在这里,是因为尽管流血流泪,但是这里正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这里的痛苦异乎寻常,难以忍受,但却是公开的,斗争也是公开的,没有人会藏起来。失败者是痛苦的,但他们不会不经过战斗就被打败,不会不讲出话来就被剥夺讲话的机会;暴力很严重,但抗议也能大声疾呼;战士们经常戴着脚镣手铐去战船上服苦役,但他们高昂着头,有言论自由。哪里的言论没有消亡,哪里的事业也就没有消亡。为了这种公开的斗争,为了发表这种言论,为了这种公开性,——我留在这里;我为它献出一切,我为它献出你们,献出自己的部分财产,而且也许我会作为性格刚毅、“受到迫害但并未倒下”的少数人队伍中的一员而献出生命。
为了发表这种言论,我切断了或者不如说暂时中断了我同我国民众的血肉联系,我在他们中间曾经发现那么多对我的心灵的光明面和黑暗面的反响,他们的歌声和语言就是我的歌声和语言,我留下来和另一些民众在一起,在他们的生活中,我深深同情无产者每一声痛苦的啼哭,深深赞许他的朋友们敢于冒险的勇敢精神。
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才做出决定……你们了解我……也会相信我。我压制住内心的痛苦,我经历了艰难的斗争,我做出决定时不是作为一个怒气冲冲的少年,而是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失去多少……整整几个月我反复掂量,犹豫不决,最后终于决定牺牲一切:
为了人的尊严,
为了自由的言论。
后果跟我没有关系,它不取决于我,它多半取决于某种随心所欲的任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忘乎所以,它随便拿一支圆规,不仅划定了我们的言论,而且划定了我们的步伐的范围。我力所能及的是不听人摆布,——因此我没有听人摆布。
P11-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