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奇学人林毅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世英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蒋经国器重的“明星军官”;他是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大师舒尔茨的关门弟子;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MBA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大陆高层的经济智囊;他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刘世英编著的《传奇学人林毅夫》从林毅夫的成长经历、求学生涯、学术成就等多方面入手,从他由军校学生到企管硕士,从他成为北大学生到诺贝尔奖得主的关门弟子,从一个海归的经济学博士到充满农民情结的经济学家,从把脉中国经济的学界红人到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全方位对他的经济学思想和传奇人生经历进行梳理。

内容推荐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大师舒尔茨的关门弟子;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他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MBA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高层的经济智囊;

他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一个潜心把脉中国经济的传奇学者,

一个努力去实现梦想的人。

《传奇学人林毅夫》从林毅夫的成长经历、求学生涯、学术成就等多方面入手,讲述林毅夫从军校学生到企管硕士,从北大学生到诺贝尔奖得主的关门弟子,从海归经济学博士到充满农民情结的经济学家,从把脉中国经济的学界红人到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传奇人生。

《传奇学人林毅夫》由刘世英编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林毅夫: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叛逃”军官到经济学家

 出入红墙的学者与经济智囊

 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首位来自中国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第二章 惊险一跳:舍小我成大我

 弃笔从戎的高才生

 贫苦童年逆境求学

 台大风云男儿

 寒训转轨弃笔从戎

 从军校学生到企管硕士

 前沿阵地金门马山连连长

 明星军官“人间蒸发”

 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抛家舍业惊险一跳

 改名言志谋求生路

第三章 他山求玉:燕园砥砺西天取经

 北京大学招收了个“来历不明”的学生

 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关门弟子

 迎来贵宾:诺奖得主舒尔茨来访

 传承衣钵成为关门弟子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第一个“海归”经济学博士

第四章 大功至伟:智者不惑专攻农经

 充满农民情结的经济学家

 记忆里都是农民的一双双眼睛

 解读现象成果卓著

 对经济问题的本土化研究

 经济学——经世济民的科学

 “知识分子”的勤奋与人格

第五章 学者在征途:燕园挑战者

 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学术“特区”

 朗润园:中国学界“高人”会聚地

 中国最好的国际商学院

 发生在朗润园的著名辩论

 一场关于“产权”问题的辩论

 关于发展中国家“后发”问题的辩论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最大的心愿是桃李满天下

 “授人以渔”胜于“授人以鱼”

 “鲜活、透彻、有大气象”的个人魅力

 林毅夫的“毕业”心得

第六章 “中国智囊”林毅夫

 中国高层的经济智囊

 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痴心探索者

 结缘“三农”心系苍生

 “新农村建设”倡导者

 “四位一体”新模式

 潜心把脉中国经济的学界“红人”

 把脉国情解读中国经济现象

 以“穷人经济学”理论阐释国策

第七章 乐观、睿智的“中国”探索者

 “乐观是我的一贯态度”

 乐观的探索者

 2030年中国经济有望赶上美国

 崛起不是梦:机遇大于挑战

 最大的幸福是中华民族的复兴

 “探索是我的一贯职责”

 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解析:“李约瑟之谜”

 破译:中国该怎样发展高科技

 路径:“摸着石头过河”

 预言:“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招牌菜”

 “比较优势”:把脉中国经济的独门秘籍

 企业自生能力:国企改革的再思考

 后发优势:“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

第八章 新征途:天降大任空降世行

 “马歇尔讲座”上的中国人

 从北京大学课堂迈向世界讲坛

 “马歇尔讲座”向中国发出邀请

 第一个走进“马歇尔讲座”的中国人

 向世界经济学高峰挑战的中国学者

 世行的“历史性决策”

 佐利克的邀请:是荣誉,也是挑战

 林毅夫与世行:谁更需要谁?

 初到世行:忙碌的世行副行长

 世行“合格”的经济学家

 非洲考察:传播“中国经验”

 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

 “新马歇尔计划”:破解经济寒冬的秘密武器

 世界经济复苏取决于“G2”

 超越凯恩斯主义:谋求全球共发展

 坚持全球化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4万亿元的投入引起的争议

 中国收入差距变大

 最大的挑战就是就业难问题

 沉着应对危机理智应对灾难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学人的梦想

 诺贝尔经济学奖呼声最高的中国人

 诺贝尔奖之于中国经济学家

第九章 大爱无声:“我有一个团圆的梦”

 相濡以沫的“另一半”

 别妻离子谋发展

 与妻儿相聚异国

 夫唱妇随报效祖国

 比翼双飞:“夫妻议政”的典范

 恩爱“秘诀”:一颗中国心

 浅浅海峡隔断赤子回乡路

 亲情是心中永远的痛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两岸互动的“引线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从“叛逃"军官到经济学家

1979年5月的一个夜晚,夜色朦胧,一位名叫林正义的驻金门的上尉连长,望了一眼约2300米外福建厦门的海岸,夹着两个篮球,纵身跳进海里,泅水横渡海峡,一夜之间“叛逃”来到内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数年之后,这位“叛逃”军官成为世界瞩目的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在中国诸多的经济学家之中,林毅夫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独特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博士;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发表论文的中国经济学家;

他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中国经济学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他的多部作品被列为西方高校中国经济课程的必读文献;

2009年1月20日晚,被誉为“中国经济领域奥斯卡”的“2008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入选,并位列第一,他也是该奖项唯一入选的经济学家;

就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而言,截至目前,在中国内地经济学家之中,恐怕没有一人能望其项背;

他的论著被收录在国际经济学界许多重要的文集之中。比如他与J.B.Nugent教授合著的《制度与经济发展》一文被收入当今最具有学术权威性的《经济学手册》丛书(由诺贝尔奖得主肯尼斯-阿罗等人主编)中的《发展经济学手册》(由钱纳里和T.N.斯利尼瓦桑主编)第3卷;

他的论文一度获得《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年度最佳论文奖;此外,他还曾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9年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他在1994年发表的重要著述《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使他名列世界经济学家第237名,全球华人经济学家第2名;

2000年9月,他的论文被世界著名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High Impact Paper”(高影响力论文),林毅夫教授获得ISI颁发的“经典引文奖”(Citation Classic Award),表明其学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从1993年起,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并且被评为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他的个人传记被收人《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传记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传记辞书中;

他的荣誉兼职包括世界银行顾问、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亚洲开发银行顾问、国际水稻研究所顾问、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OECD未来工作组成员等;

他是包括《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和统计评论》等杂志在内的诸多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他还担任了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较为重要的有《农业经济》(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林毅夫任副主编)、《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经济研究》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

他曾是美国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还是荷兰社会科学研究所校外主考人、香港大学博士生校外考试委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校外主考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博士生主考人。

如今,他已是为世界所公认和瞩目的经济学家。

从中国台湾地区“叛逃”而来的这位杰出经济学家,正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未来认真思考着,筹划着……

因此,有人说,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朵奇葩。

也有人说,这朵经济奇葩是属于世界的。

实际上,这朵经济学界的奇葩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出入红墙的学者与经济智囊

在中国经济学界,学术成就丰硕的学者很多,但如林毅夫那般“上得学堂,入得庙堂”的却不多见。这位北京大学教授,又作为国家高层经济智囊的他,自如地游走在学界和政界之间,且均颇有建树。

作为学者,林毅夫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权威经济学刊物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他的学生是这样评述林毅夫的:“林老师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对我们定期进行指导。有一回,正赶上他从香港参加完活动回北京。一下飞机,就直接赶到办公室,那时已经是晚上6点多了,他指导我们一直到深夜12点多,中间就吃一碗方便面。”林毅夫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将军最大的荣耀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是累死在书桌上。”

他一心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更是被国外媒体看成中国政府举足轻重的经济智囊机构之一。他对北京大学教育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其重要的举措之一是1996年率先开办其他学科和经济学双学位,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研修经济学的机会,适应时代和社会对通才的需要;二是开设独具特色的北京大学国际MBA课程,致力于课程的本土化,开创了一个值得国内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商学院总结和借鉴的经验和模式。P3-5

序言

他为什么传奇

在中国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无疑是一个传奇人物,无论从个人经历还是治学研究都是如此。

林毅夫的人生经历中有四次重要的转折,每一次转折,既戏剧般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升华了他的思想,增长了学识,拓宽了视野。

第一次转折是从台湾冒险泅水到内地。20世纪70年代初,正在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就读,担任学生会主席的林毅夫,突然作出弃笔从戎的决定,申请转学台湾陆军军官学校。三年后,林毅夫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随后,他又以军人身份被保送到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78年,林毅夫硕士毕业后随即返回军中,担任金门“马山连”上尉连长。

与此同时,林毅夫通过报刊、广播了解到,内地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正在搞经济建设。林毅夫对待在军中升官并不感兴趣,他希望看到的是两岸的和平与统一。他认为,中国要统一才能复兴,中国统一的希望在内地,而内地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如果自己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也就等于对中国的统一作了贡献。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纵身跃入海中,泅海来到厦门。

为了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国情,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产生的意识形态,林毅夫希望能够到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早设立经济系的高校深造。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林毅夫在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董文俊教授的引荐下,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

第二次转折是在北京大学巧遇经济学大师西奥多·舒尔茨,获得前往美国攻读博士的机会。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访问北京大学,林毅夫凭借出色的英文功底被选为随行翻译。舒尔茨教授对林毅夫的才气非常赞赏,便盛情邀请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2年,林毅夫在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经退休10年,不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入门下。1986年,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林毅夫到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

第三次转折是放弃美国待遇优厚的教职回到中国。1987年,林毅夫放弃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职和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机构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北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博士。当时,在内地正掀起“出国热”,许多人都在拼命考托福,以期获得出国的机会。

回到内地。他坚定地选择弃官从学,他始终坚持做学问,并把自己定位为“学者”。1987~1993年,林毅夫先后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任职,在这期间,他的著述颇丰。然而,正当他有所成就之时,他选择从零开始,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独立学者。他说:“理想主义者是大家对我的赞许,我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我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1987~2008年,在内地工作的20余年间,林毅夫兼任50多个社会职务。他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有机会在多个议政场合向高层提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涉及农业、国企改革和金融方面的各种问题。他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等建议,都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的“富国智囊”。

第四次转折是再次从中国到美国,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发表声明,经过全球遴选,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由此,林毅夫创造了一项纪录:在世界银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60多年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21年前,林毅夫刚刚读完博士后时,世行就曾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与上一次的选择不同,这一次,林毅夫接受了邀请。林毅夫给出的理由是:“我将在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上,更广泛地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限制条件,和各国政府、研究机构一起探讨符合该国实际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林毅夫为了谋求国家统一和发展之大计,毅然抛家舍业,冒着生命危险泅水来内地;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在内地“出国潮”盛行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中国;而到中国后,他的许多建言都被中国高层采纳。成为中国高层倚重的智囊;他在资金和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由“海归”学者组成的独立研究机构,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人才,而且使这个中心成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重镇;由他发起创办的北大国际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众多的有用人才,已连续三年被世界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价值商学院。

林毅夫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对他来说,治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从治学方面来说,他拥有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发表论文的中国内地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他是中国内地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正是有丰厚的著述,且这些著述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林毅夫才能成为第一位登临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的中国学者,成为第一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中国人,成为获得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中国人。

林毅夫无疑是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的金字招牌,从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走出的莘莘学子均以作为林毅夫老师的弟子为荣。林毅夫是一位和蔼可亲而又严肃认真的老师,上过他的课的同学都感叹他的渊博学识和缜密逻辑。他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上以及中心的规划发展上,他往往是深夜最后一位离开朗润园的人。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林毅夫以他的勤勉、奉献赢得了北京大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

我是北大国际EMBA 2008级的学生,当年报考正是奔着林毅夫老师而来,但很遗憾的是,2008年9月入学时,林毅夫已远赴华盛顿就任世行副行长。虽然身在世行,林毅夫依然是这里的灵魂人物,在林老师的倡导和推动下,如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他希望经济学研究要站在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并结合人文、社科各专业视角来考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命题。而有幸的是,2010年5月,在我们即将毕业之际,在北大国际MBA杨壮教授的带领下,2008级.EMBA同学前往美国参观考察,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国际领导力课程的学习。5月14日上午我们参观了世界银行大厦,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林毅夫先生,亲耳听到了他的精彩演讲。林老师对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形势的预测、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解读及对中国未来发展所持的乐观态度,以及他的幽默睿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我曾利用学习之余访问了许多熟悉林毅夫老师的学长和老师,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同时利用在校园里查阅书籍、报刊便利的条件,翻阅了林毅夫的大量经济学著述,对林毅夫的经济学思想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此次美国之行与林老师见面时间虽然短暂,但切身的交往使我感受智者的魅力。虽然曾经很多老师和同学提醒说要写好林老师不容易,但我仍然忍不住对他的经济学思想和传奇人生经历进行梳理。断断续续花了半年多时间,写写停停,今终得以成稿。虽不敢说很好、很全面地诠释了林毅夫先生的思想和经历,但本着北京大学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传统,我还是不揣浅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是为序。

刘世英

2012年3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