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明代初年,海防及海外贸易日渐重要,明政府开始在沿海设立巡检司和守御千户所,建立城寨。
明代初年建造的厦门城也成为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开端。因此,历史上的厦门始终与海防、港口相联系,厦门古代的城寨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发展过程。厦门城寨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除城池之外,还包括寨堡、土楼、铳楼、碉楼、关隘、防御墙等,其作用都是用于军事防御。
《厦门城寨沧桑》对厦门的古代城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保护和研究古代城寨有着重要意义。本书由洪卜仁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厦门城寨沧桑/厦门文史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洪卜仁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明代初年,海防及海外贸易日渐重要,明政府开始在沿海设立巡检司和守御千户所,建立城寨。 明代初年建造的厦门城也成为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开端。因此,历史上的厦门始终与海防、港口相联系,厦门古代的城寨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发展过程。厦门城寨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除城池之外,还包括寨堡、土楼、铳楼、碉楼、关隘、防御墙等,其作用都是用于军事防御。 《厦门城寨沧桑》对厦门的古代城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保护和研究古代城寨有着重要意义。本书由洪卜仁主编。 内容推荐 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明代初年,海防及海外贸易日渐重要,明政府开始在沿海设立巡检司和守御千户所,建立城寨。明代初年建造的厦门城也成为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开端。因此,历史上的厦门始终与海防、港口相联系,厦门古代的城寨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发展过程。《厦门城寨沧桑》对厦门的古代城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保护和研究古代城寨有着重要意义。 厦门因海防而建城,因海港而繁荣,因两岸关系而引人注目。历经沧桑岁月的古代城寨见证了厦门的历史,是不可替代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厦门城寨沧桑》对研究厦门的历史和古代的建筑技术,传承和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由洪卜仁主编。 目录 序言 前言 厦门城寨历史沿革 厦门行政区划的变迁 筑城式防御体系——城寨 厦门城寨的类型、年代及其特点 厦门城寨遗存分布 寨仔山山寨遗址 澳溪麒麟山山寨遗址 苏垅山山寨遗址 乌营寨遗址 大枫山山寨遗址 掉虎寨尖山山寨遗址 南洋寨遗址 卧牛岗寨遗址 郑宅山山寨遗址 顶村门口寨遗址 顶村土寨窟山山寨遗址 乌石岩山山寨遗址 军寨遗址 笔架山山寨遗址 崎山山寨遗址 寨山山寨遗址 南薰隘 水南楼关隘 土寨山山寨遗址 灯火寨遗址 山顶洋寨遗址 大份山山寨遗址 虎丘寨山山寨遗址 石狮寨山山寨遗址 村尾山山寨遗址 狮头寨山山寨遗址 盖集美山山寨遗址 白交祠山寨遗址 风鼓格寨遗址 朝天楼关隘 草灰寨山山寨遗址 姑娘寨山山寨遗址 鸡冠山山寨遗址 披风寨遗址 金瓜寨山山寨遗址 大岭头山寨遗址 内田寨遗址 同安城遗址 “同民安”关隘 塔头巡检司城遗址 高浦城遗址 厦门城遗址 马銮城遗址 镇北关遗址 乌涂城仔内城遗址 钱屿铳城遗址 圭屿铳城 嘉福寨遗址 金牌寨山山寨遗址 麒麟山山寨遗址 红架寨山山寨遗址 猪槽寨山山寨遗址 寨坪山山寨遗址 蔡尖尾山山寨遗址 陈皇寨山山寨遗址 青龙寨山山寨遗址 游寨城山寨遗址 淡溪寨遗址 石浔关隘 东帽山山寨遗址 嘉兴寨遗址 大轮山“国姓寨” 东屿寨遗址 高崎寨遗址 丙洲城 龙头山山寨遗址 井城城遗址 后溪城内城遗址 庶安搂 集美寨遗址 胡山古堡 尾林古堡 五峰德安楼 磐石炮台遗址 胡里山炮台 大、小担山寨 寨仔斗寨遗址 田边古堡 荇后古堡 中庄古堡 盖集美古堡 内田中厝古堡 内田寨内古堡 井内古堡 前山土楼 进美山山寨遗址 后坑寨遗址 顶许破寨仔古寨遗址 大垅尾山山寨遗址 寨内古寨遗址 寨仔垅山山寨遗址 河南山山寨遗址 石狮寨山铳楼 内山铳楼 前浯防御墙遗址 苏营古寨 下坂古堡 半岭古寨遗址 新圩尾土楼 新圩中土楼 溪后古堡 垅尾铳楼 梧侣铳楼 石浔铳楼 下美铳楼 洋尾铳楼 刺林内铳楼 下溪埔铳楼 文山铳楼 后树村碉搂 徐厝后铳楼 附录 厦门城寨分布表 试读章节 厦门古代的城寨,虽都有军事防御的功能,但建造的原因和用途各有不同,从类型上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政府专门为设立行政治所或军事机关而建造的城池,这类城的规模较大,城内除修建有衙署、军事机关及其他行政和军事机构外,还有民居、书院、商铺、作坊、宗庙等民用建筑和设施,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如同安城、高浦城、厦门城、后溪城内城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在后来发展成为城市或城镇。 第二类是政府专门为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城寨、炮台以及关隘等,多位于军事和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要冲,城寨、炮台内只驻扎有军队而没有居民,如塔头巡检司城、磐石炮台、胡里山炮台等。 第三类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时期修筑的用于驻军和训练军队的城寨,如嘉兴寨、大轮山“国姓寨”、高崎寨、龙头山寨等。 第四类是民间修建的山寨、寨堡、土楼、碉楼和防御墙等,一般规模较小,用以保护村寨和居民家庭的安全,兼具生活和防卫的功能;修建的山寨用于村民遇到匪患袭击的紧急避险场所;也有修建于古道旁边的寨堡,为过往商旅和行人提供保护;还有土匪修建的山寨,以此作为据点并躲避官军的剿灭。 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城寨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出现,适应不了需要的逐渐被废弃,有的转变为民居的村镇,有的则发展为商贸城市。 2、厦门城寨的变迁及其特点 厦门地处东南沿海,古代厦门与中原地区比较,土地贫瘠,开发较晚且人口较少,直到唐代中叶中原汉族才迁入厦门岛。汉代以后,中原汉族的大规模迁入,在与当地土著的融合中难免发生的经济与文化上的碰撞;宋代以后倭寇、海盗的不断袭扰;以郑成功为代表的郑氏政权对沿海地区的割据以及清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使厦门地区形成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并因此处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之中。 根据史料的记载和文物考古调查的结果证实,现在厦门市辖区内,最早建造的城池为同安县城。晋太康三年(282)同安设县,不久即裁撤,唐长兴四年(933年)再次设县,但前后两次设县当时都没有建造城池,直到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王轼任知县时开始兴建县城,至十八年(1148年)刘宽任知县时完成,这是厦门地区最早建造的城池。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在小盈岭西南坡,今翔安区与南安县交界处修建了“同民安”关隘;现存的明代同安南薰隘,相传亦为朱熹所建,并在隘门上题写“南薰”石匾。 厦门在大陆的辖区境内多山,地形较为复杂,现存有许多民间所建的、不同年代的寨和山寨,这些寨和山寨在文献中都没有任何记载。目前已经发现的有53处,其中,宋代的15处,明代的10处,清代的7处,另有21处的年代约在宋代至明清时期。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寨和山寨,为何人所修、作何用途,多无法了解,少数为村民自己修建用于防御匪患,还有一些据当地群众传说为土匪寨。清代的寨和山寨,除寨内古寨传说为海盗所建,大垅尾山山寨和半岭古寨情况不明之外,其余均是村民为防匪患而建。 元末明初,倭寇、海盗屡犯沿海地区,明朝建立之后,为加强海防,开始在沿海设立都司卫所,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信国公汤和到福建巡视考察。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再次到福建,“相视要害可为城守之处,具图以进。”“筑城一十六,增至巡检司四十有五。”其中的塔头巡检司位于今厦门岛,规模较小;高浦巡检司位于同安明盛乡安仁里,又称十四都,规模较大,高浦巡检司城高一丈八尺,周长一百四十丈,窝铺四,设南北两门,配备民兵100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政府“又命(汤)和行视闽粤,筑城增兵。置福建沿海指挥使司五,日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领干户所十二,日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熬、铜山、玄钟。”其中的高浦守御干户所城的前身为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高浦巡检司城,其周围“四百五十二丈,高一丈七尺,城基宽一丈,窝铺十六,设四个城门,每个门均砌月城。”有操海屯种旗军旧额1258名,营房1C128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厦门岛设永宁卫中左守御千户所,筑厦门城。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中左千户所在同安县南嘉禾屿厦门海滨”,《大明一统志》记载:“厦门城在二十一都嘉禾屿,明为中左所城。”为加强九龙江口的防御,明天启年间在圭屿和钱屿修建了铳城。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控制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为经济基础,以厦门、金门为抗清复明的基地,修筑了多处城寨作为驻扎和训练军队的营地,如,龙头山寨、高崎寨、嘉兴寨、集美寨等,成为这一时期厦门城寨的一个特点;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切断郑成功与大陆的联系,在东南沿海实行迁界,许多城池因在界外而被废弃。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福建总督李率泰、同安总兵施琅修筑的后溪城内城即是为“海禁”而建造的“界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底定台湾前后,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平静,仅有小股海盗的袭扰。迁界时被废弃的城池被恢复,但多改为汛防城。 清代中后期,海防成为清政府的主要战略方向,防御设施由建造城池转向建造炮台,并且主要集中在沿海。由于厦门海防地位的提高,除继续维修和使用原有海防设施外,还在嘉庆、道光年间相继改建和建造了一批规模更大的海防炮台,如,石壁炮台(亦称长列炮台)、屿仔尾炮台、鼓浪屿炮台、青屿炮台等。鸦片战争之后,除建造使用国产前膛炮的磐石炮台外,又购入外国阿姆司特(旧译“脱”)朗前膛大炮和克虏伯后膛大炮等新式火炮建造了胡里山炮台,但是除磐石炮台、胡里山炮台之外都没有保存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家族经济实力的提高,民间有更多的家庭财产需要保护,改变了遇到匪患逃往别处避难的做法,而是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居住地。因此,民间已基本不再修筑寨和山寨,开始大量修建寨堡、土楼等具有防御功能居所;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专门用于保卫村落和民居的铳楼、碉楼大量出现,反映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P4-6 序言 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金、厦二门,远控台、澎,近卫泉、漳,为海防重地。”由于厦门岛及沿海地区的开发相对较晚,直到唐代中叶厦门岛才有汉族迁入,而今厦门辖境内最早建造的城池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建成的同安县城。由于境内多山,社会动荡,匪患严重,民间为防匪患和土匪盘踞的寨和山寨在宋代已经大量出现,并延续到明清时期。明代初年,海防及海外贸易日渐重要,明政府开始在沿海设立巡检司和守御千户所,建立城寨。自明代晚期之后,厦门岛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明末清初不但是郑成功抗清复明的基地,也是郑氏政权进行东、西洋贸易的基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明代初年建造的厦门城也成为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开端。因此,历史上的厦门始终与海防、港口相联系,厦门古代的城寨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的发展过程。 厦门城寨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除城池之外,还包括寨堡、土楼、铳楼、碉楼、关隘、防御墙等,其作用都是用于军事防御。其中,为设立行政治所和进行海防所构筑的城池和城寨是主体,在古代典籍上对这些城寨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而由民间修建的寨堡等,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史料上基本都没有记载。 近年来,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文物部门对厦门的古代城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2004年和2005年,厦门市文化局组织专业人员对明代厦门城遗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取得了重要收获,2006年靳维柏、郑东所著(《厦门城》一书,是厦门关于古代城址研究的第一部专门著作。2008年开始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已发现的古代城寨进行了复查,并新发现古代城寨等数十座。目前厦门古代城寨的总数达到111处,不但数量增加了,而且类型大大丰富了,使我们对厦门的古代城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保护和研究古代城寨有着重要意义。本书所载城寨现在均保存有遗址,已经因各种原因消失的城寨未予收录。 厦门因海防而建城,因海港而繁荣,因两岸关系而引人注目。历经沧桑岁月的古代城寨见证了厦门的历史,是不可替代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厦门的历史和古代的建筑技术,传承和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者 2011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