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质工程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李孟//桑稳姣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孟编著的《水质工程学》针对我国目前水质复杂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打破了给水处理工艺与排水处理工艺之间的“界限”,强调了水处理工艺与污水处理工艺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应用上的差异。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给水排水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内容推荐

李孟编著的《水质工程学》为高等学校教材。《水质工程学》共19章,由5篇组成。第1篇为基本理论介绍(第1、2章)。第2篇为物化处理(第3至9章),包括预处理、颗粒分析与混凝、沉淀与气浮、过滤、消毒、吸附等。第3篇为生物处理(第10至14章),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第4篇为深度处理(第15至17章),包括脱氮除磷和膜分离等方法。第5篇为水厂、污水厂建设与运行管理(第18、19章)。《水质工程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给水排水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篇 基本理论介绍

 第1章 绪论

1.1 21世纪水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

1.1.1 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

1.1.2 水质标准将更加完善

1.1.3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1.4 水质检测技术快速可造

1.1.5 水厂和污水厂控制技术日益提高

 第2章 水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

2.1 水溶液的基本性质

2.1.1 水合、配合与离子对

2.1.2 天然水中的溶解固体

2.1.3 水的电导率和电阻率

2.1.4 水中阴、阳离子间的关系

2.2 反应器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2.1 物料衡算和质量传递

2.2.2 理想反应器与非理想反应器

2.3 水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2.3.1 微生物生态

2.3.2 污染物结构与微生物代谢动力学

2.4 水质参数和在线检测技术

2.4.1 浊度、悬浮物浓度与悬浮微粒浓度

2.4.2 有机物的水质替代参数

2.4.3 饮用水水质与健康

2.4.4 水质参数的光电检测技术概论

2.5 水质标准与水质模型

2.5.1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概述

2.5.2 水体水质基本模型

思考题

第2篇 物 化 处 理

 第3章 预处理

3.1 格栅的分类与设计

3.1.1 格栅的分类

3.1.2 格栅的设计

3.2 沉砂池的种类与设计

3.2.1 平流沉砂池

3.2.2 曝气沉砂池

3.2.3 钟式沉砂池

3.3 沉淀预处理的应用

3.4 调节池的分类

3.4.1 水量调节池

3.4.2 水质调节池

3.5 饮用水预处理技术

3.5.1 化学预氧化法

3.5.2 生物预处理

3.5.3 活性炭吸附

思考题

 第4章 颗粒分析与混凝

4.1 双电层的构造和界面电位

4.1.1 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和双电层的构造

4.1.2 胶体间的相互作用位能和DLVO理论

4.1.3 混凝剂的水解反应与混凝机理

4.2 絮凝动力学理论

4.2.1 异向絮凝动力学模型

4.2.2 同向絮凝动力学模型

4.2.3 CampStein公式

4.2.4 絮凝特性曲线

4.3 混凝剂和助凝剂的种类和应用

4.3.1 传统铁盐、铝盐混凝剂的应用

4.3.2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4.3.3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4.3.4 新型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4.3.5 助凝剂

4.3.6 混凝剂的卫生安全性

4.4 混凝工艺的工程实践

4.4.1 絮凝剂配制投加设备

4.4.2 混合设备的设计与计算

4.4.3 絮凝池的设计与计算

4.4.4 新型组合式絮凝池的研究进展

4.5 颗粒分析方法与絮凝过程的自控技术

4.5.1 颗粒分析的基本内容

4.5.2 絮凝过程的光电检测技术综述

4.5.3 絮凝投药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

思考题

 第5章 沉淀与气浮

5.1 颗粒沉降基本理论

5.1.1 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5.1.2 自由沉降试验

5.1.3 分层沉淀

5.1.4 沉淀效率的计算

5.2 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和设计

5.2.1 平流式沉淀池的进出水布置

5.2.2 平流式沉淀池的排泥设施

5.2.3 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运行管理

5.3 其他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

5.3.1 斜板(管)沉淀池的类型和设计

5.3.2 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与设计

5.3.3 其他新型沉淀池的应用

5.4 澄清池的原理和设计

5.4.1 澄清池的一般工作原理

5.4.2 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设计

5.4.3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设计

5.4.4 脉冲澄清池与悬浮澄清池的运行特点

5.5 浓缩池的理论和设计

5.5.1 浓缩池的原理和特点

5.5.2 浓缩池的设计

5.6 气浮池的设计计算

5.6.1 气浮原理概述

5.6.2 气浮池的设计

5.6.3 吹脱和气提

思考题

 第6章 过滤

6.1 过滤理论综述

6.1.1 过滤工艺理论的发展历程

6.1.2 过滤理论的主要内容

6.1.3 迹线分析模型

6.2 滤层和承托层

6.2.1 滤层综论

6.2.2 滤料

6.2.3 承托层

6.3 滤池的运行方式

6.3.1 等速过滤

6.3.2 变速过滤

6.3.3 滤层负水头

6.4 滤池的配水系统

6.4.1 配水系统

6.4.2 大阻力配水系统

6.4.3 小阻力配水系统

6.5 滤池的过程控制

6.5.1 滤池控制策略

6.5.2 液位控制

6.5.3 反冲洗控制

6.6 普通快滤池的设计计算

6.6.1 滤池的面积和滤池的长宽比

6.6.2 滤池的深度

6.6.3 管廊布置

6.6.4 管渠设计流速

6.6.5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6.7 其他滤池的特点和应用

6.7.1 V型滤池

6.7.2 虹吸滤池

6.7.3 移动冲洗罩滤池

6.7.4 压力滤池

6.7.5 多级精细过滤装置

思考题

 第7章 消毒

7.1 消毒的基本理论

7.2 液氯消毒

7.2.1 氯的性质

7.2.2 氯消毒作用机理

7.2.3 折点加氯法

7.2.4 加氯点的确定

7.2.5 消毒副产物

7.3 其他消毒方法

7.3.1 二氧化氯消毒

7.3.2 漂白粉和次氯酸钠消毒

7.3.3 氯胺消毒

7.3.4 臭氧消毒

7.3.5 高锰酸钾消毒

7.3.6 物理消毒法

思考题

 第8章 吸附

8.1 吸附的基本理论

8.1.1 吸附类型

8.1.2 吸附等温线

8.1.3 吸附速率

8.1.4 影响吸附的因素

8.2 活性炭吸附的理论和设计

8.2.1 活性炭的制造

8.2.2 活性炭的细孔构造和分布

8.2.3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8.2.4 活性炭吸附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8.2.5 活性炭吸附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8.2.6 废水活性炭吸附法处理设计实例

8.3 吸附塔的设计

8.3.1 吸附工艺

8.3.2 吸附塔的设计要点

8.3.3 吸附塔的设计方法

思考题

 第9章 其他物化处理方法

9.1 萃取

9.1.1 基本原理

9.1.2 萃取剂的选择与再生

9.1.3 萃取工艺过程

9.2 蒸馏

9.2.1 多效蒸发

9.2.2 多级闪蒸

9.3 离心分离

9.3.1 离心分离原理

9.3.2 离心分离设备

9.4 氧化还原

9.4.1 药剂氧化还原

9.4.2 金属还原

9.4.3 臭氧氧化

9.4.4 空气氧化

9.4.5 光氧化

9.5 电解

9.5.1 概述

9.5.2 电解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9.6 离子交换

9.6.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

9.6.2 离子交换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3篇 生 物 处 理

 第10章 活性污泥法

10.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10.1.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与流程

10.1.2 活性污泥的形态与活性污泥微生物

10.1.3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10.1.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系统的主要控制目标与设计、运行参数

10.2 活性污泥动力学基础

10.2.1 概述

10.2.2 莫诺方程式

10.2.3 劳伦斯麦卡蒂方程式

10.2.4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10.3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0.3.1 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

10.3.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3.3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3.4 生物吸附活性污泥法系统

10.3.5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3.6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系统

10.3.7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系统

10.4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新工艺

10.4.1 概述

10.4.2 氧化沟

10.4.3 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10.4.4 AB法污水处理工艺

10.5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10.5.1 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

10.5.2 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10.5.3 污泥回流系统的设计与剩余污泥的处置

10.5.4 二次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

10.5.5 曝气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

10.5.6 处理水的水质

10.6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10.6.1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投产与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10.6.2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检测

10.6.3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状况与对策

思考题

 第11章 生物膜法

11.1 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

11.1.1 生物膜的构造及净化机理

11.1.2 生物膜的增长过程

11.1.3 生物膜处理法的主要特征

11.2 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

11.2.1 普通生物滤池

11.2.2 高负荷生物滤池

11.2.3 塔式生物滤池

11.2.4 曝气生物滤池

11.3 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

11.3.1 生物转盘的构造及净化原理

11.3.2 生物转盘系统的特征

11.3.3 生物转盘的计算与设计

11.4 生物接触氧化

11.4.1 概述

11.4.2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及形式

11.4.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计算

11.5 生物流化床

11.5.1 概述

11.5.2 生物流化床的工艺类型

11.5.3 生物流化床技术的特点

思考题

 第12章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1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12.1.1 基本原理

12.1.2 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12.1.3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与控制要求

12.2 厌氧过程动力学

12.3 厌氧活性污泥法

12.3.1 普通厌氧消化池

12.3.2 厌氧接触法

12.3.3 UASB

12.3.4 厌氧折流板式反应器(ABR)

12.4 厌氧生物膜法

12.4.1 厌氧生物滤池

12.4.2 厌氧生物转盘

12.5 厌氧生物处理的运行管理

思考题

 第13章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

13.1 污泥的分类、性质及性质指标

13.1.1 污泥的分类与性质

13.1.2 污泥的性质指标

13.2 污泥的浓缩

13.2.1 污泥重力浓缩

13.2.2 污泥气浮浓缩

13.2.3 污泥的其他浓缩法

13.3 污泥的消化

13.3.1 污泥的厌氧消化

13.3.2 污泥的好氧消化

13.4 污泥脱水与干化

13.4.1 机械脱水前的预处理

13.4.2 机械脱水的基本原理

13.4.3 压滤脱水

13.4.4 滚压脱水

13.4.5 离心脱水

13.4.6 污泥干化

13.5 污泥的消毒

13.5.1 巴氏消毒法(低热消毒法)

13.5.2 石灰稳定法

13.5.3 加氯消毒法

13.6 污泥资源化技术

13.6.1 农肥利用与土地处理

13.6.2 污泥堆肥

13.6.3 其他方式

13.7 污泥减量技术

思考题

 第14章 膜生物反应器

14.1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分类

14.1.1 膜生物反应器

14.1.2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14.2 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运行机理

14.2.1 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14.2.2 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机理

14.3 膜生物反应器特征及膜过滤的影响因素

14.4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的应用实例

14.4.1 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处理某石化企业废水实例

14.4.2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涤、洗浴污水工程实例

第4篇 深 度 处 理

 第15章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

15.1 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特征

15.1.1 生物硝化过程与反硝化过程

15.1.2 单级活性污泥脱氮工艺

15.2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特征

15.2.1 污水生物除磷的机理

15.2.2 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

15.3 污水生物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选择与设计

15.3.1 AAO工艺

15.3.2 Phoredox工艺

15.3.3 UCT工艺

15.3.4 VIP工艺

15.3.5 其他脱氮除磷工艺

思考题

 第16章 膜分离处理技术

16.1 电渗析法

16.1.1 电渗析原理及过程

16.1.2 电渗析器的构造与组装

16.1.3 电渗析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2 反渗透

16.2.1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16.2.2 反渗透

16.2.3 反渗透膜及其透过机理

16.2.4 反渗透装置、工艺流程与布置系统

16.2.5 反渗透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3 纳滤、超滤和微滤

16.3.1 纳滤

16.3.2 微滤和超滤

16.4 纯水的制备方法

思考题

 第17章 其他深度处理方法

17.1 地下水除铁除锰方法

17.1.1 地下水除铁方法

17.1.2 地下水除锰方法

17.2 除氟和除砷技术

17.2.1 水的除氟

17.2.2 水的除砷

17.3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地表水源处理的应用

17.3.1 去除有机物

17.3.2 除藻及藻臭

17.3.3 去除微污染水的色度与浊度

17.3.4 高锰酸钾及PPC与其他方法的联用

17.4 纳米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7.4.1 纳米微粒的基本理论

17.4.2 半导体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技术

17.4.3 纳米材料的磁性吸附技术

17.4.4 纳米材料的吸附与强化絮凝

17.5 高级氧化技术的联合应用

17.5.1 催化臭氧化

17.5.2 臭氧光催化氧化技术

17.5.3 超声臭氧联用

17.5.4 超声电化学联用

17.5.5 超声光催化联用

17.5.6 微波强化光催化氧化技术

17.6 新型高效催化氧化技术

17.6.1 光催化氧化

17.6.2 催化湿式氧化

17.6.3 超临界水氧化

17.6.4 纳米TiO2光电催化技术

17.6.5 超声空化氧化

17.6.6 微波氧化

思考题

第5篇 水厂、污水厂建设与运行管理

 第18章 水厂的建设和设计

18.1 水厂建设的基本内容

18.1.1 厂址选择

18.1.2 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18.1.3 水处理构筑物类型选择

18.1.4 平面布置

18.1.5 高程布置

18.2 水厂设计和施工基本原则

18.2.1 水厂设计原则

18.2.2 水厂施工原则

18.3 水厂的日常运行管理

18.3.1 水厂内控指标

18.3.2 水厂生产现场管理

18.3.3 水厂现场监测

18.3.4 水厂运行控制

18.3.5 水量计量设备管理

18.3.6 水厂机电设备管理

18.3.7 水厂安全生产

18.4 给水厂的国内外建设实例

18.4.1 狼山水厂平面布置

18.4.2 瑞士日内瓦皮约尔水厂

思考题

 第19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

19.1 污水处理厂设计的基本原则

19.1.1 污水处理厂设计内容及设计原则

19.1.2 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

19.1.3 污水处理厂选址原则

19.2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

19.2.1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19.2.2 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

19.3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和自动化控制

19.3.1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

19.3.2 污水处理厂运行的自动控制

19.4 污水处理厂的国内外建设实例

19.4.1 北京市大兴污水处理厂 

19.4.2 安徽阜阳市某污水处理厂设计

19.4.3 美国加州San Jose污水处理厂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5: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