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并不缺乏安稳闲逸、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们视平庸苟且、安富尊荣如粪土、似浮云,毅然选择了枪林弹雨的革命战场;
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的只需发表一纸声明或许下一个并不需要严格遵守的诺言,便可保全生命,但却没有一个屈膝变节;
他们虽然出生在不同年代,有着各异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但都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们所受的苦难、折磨,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无法忍受的,然而他们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他们的一生很短暂,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却是从头到尾、彻里彻外栩栩闪光。
《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是继《毛泽东三兄弟》、《毛泽东五回韶山》后,张艾子的第三部有关毛泽东的专著。
《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是继《毛泽东三兄弟》、《毛泽东五回韶山》后,张艾子的第三部有关毛泽东的专著。
《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一书,笔墨主要侧重于毛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英烈,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继配钱希均、朱旦华,毛泽覃的发妻赵先桂、继配周文楠、贺怡等众多毛家或与毛家有关的其他人物,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虞舜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人们最关心的,乃是生存问题。舜之南巡,沿途千万里,并非如同今人的游山玩水,而是出于他的伟大事业——拓展疆域,播撒文明。只不过舜这种拓展,不是以武力,而是用“韶”这种至善至美的音乐。舜继承前代功业,繁荣了中华文明;他将文明的种子,向黄河以南播撒,甚至越过长江,到达荆楚野蛮之地。
韶山的确很美,更重要的是,韶山处于由荆楚向“苗蛮”的过渡地带;由此往西,已基本上不属于舜的领地了;但舜极想将他的影响向西推移,将文明向西播撒;他不禁登临绝顶,仰首长叹,把弦奏乐,以解心中之忧,感叹“蛮地”之荒凉!
舜之南巡,是一个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传说的本身,在其美丽的羽翼之中,确有一重很深很远的意蕴。舜驻足韶山,给韶山留下了敢于进取的冒险精神和向往至善至美的民众心理,以及为民求福、死而后已的圣人品格!
元朝末年至正年间,江西吉州的毛太华为了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到云南的澜沧卫(今云南永胜县城),娶土著王氏为妻,生育有八个儿子。明初,因朝廷以军功赏赐湖南开垦田地。毛太华乃带领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去湖南湘乡县绯紫桥定居。毛太华死后,葬在五里牌道士山。儿子毛清一和毛清四则从绯紫桥迁到湘潭县七都七甲(今韶山)。繁衍至第19代,15岁的毛顺生和湘乡唐家坨18岁的文素勤结婚,八年后生下一男孩,就是后来震惊中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从地理上看,韶山处在湘潭、湘乡、宁乡交界处,秀美绝伦。韶峰脚下的那片群山环抱、南北约10里的狭长谷地,称之为韶山冲。
韶山冲,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山冲,其地形、地势十分独特,四周群山环绕,峰峦纵横。巍峨庞大的南岳衡山,在湘中南几经跌宕之后,突然往西北奔去,直往湘潭、湘乡交界处,遂耸起昌山,继而横截湘乡至涟水河畔,其势不减,又行四五十里,乃至湘乡、湘潭、宁乡三县交界处,在此忽而作了一个巨大的情结,似有不忍离去之状,这便成为韶山!如果把横亘湘中地区的南岳山脉,比作一条巨大的青龙,那么其龙头在衡山,最为巍峨雄壮,其龙身由衡山往西北逶迤两百里至韶山,山虽不高,但最为盘桓曲折,令人叹为观止。而韶山冲,便正是为这巨龙盘绕而成的一个令人倾心仰慕的地方!
韶山群山是由湘乡龙洞方向突人的,十八罗汉山,宛若十八位和尚,身着宽大的青衣,面向西北打坐,一个个圆圆的脑袋矗于蓝天,真是妙不可言。又好像由十八朵芙蓉花构成的天幕,柔美地高挂在韶山冲东南;那突兀高耸,直上云霄的,便是韶峰,是南岳的第七十一峰。
韶峰往西为石鼓峰,山体庞大;石鼓之西,为木梓山,瑞气呈样,如洪钟倒扣,至此山而往北,虎踞龙盘,山环水绕,有祝融峰、龙头山、勒马山、牛形山、虎歇坪、书堂山、黑石寨等……此为韶山冲最幽秘之处,亦即“八仙吹箫”所在地滴水洞!洞内松竹及各种奇花异卉繁茂,一掬清泉,从龙头山滴出,滴在沟底石上,日久成一洞。水落洞中,如钟如磬,近闻清越,远听悠然;此水四时不竭,称为龙涎。滴水洞神奇莫测,常说每于云里雾里,有仙女攀崖采药;夜暮降临,有箫声呜呜咽咽,如泣如悲。
据湘潭、湘乡两县县志载,“韶山”其山,正在滴水洞内、书堂山东,舜所驻足之处也就在此了。
韶山冲山形又宛如一朵盛开的巨大杜鹃花,以毛氏宗祠为中心,花瓣呈放射状向周围散开而形成众多的山谷,主要的山谷有十八罗汉山与韶峰之间的山谷;韶峰与石鼓峰、木梓山、黑石寨之间的山谷;黑石寨与枫梓山之间的山谷(湖堤涧);枫梓山与十八罗汉山之间的山谷。
这些大山谷中又有众多的小山谷,当地一律称作“冲”;如韶山毛氏家族深房居地铁陂冲、毛泽东故居所在地土地冲、李姓聚居地石洞冲、唐姓居地石门冲……这些小山冲套在大山谷之内,更加显得幽深莫测,其中以毛震后裔聚居的滴水洞一带为最。木梓山古木参天,至今保存了韶山唯一的一片原始次生林。林内淌出一泓清泉,叮叮咚咚,终年不息。木梓山坨内水边,突起一圆形小丘,仿如海蚌含珠,毛震和他的父亲毛从文就安眠在这珠子上——震公墓的祁阳白石碑文告诉人们,墓主已在此安安静静躺了500多年!
毛震公以后,历代人们,全都以滴水洞一带为其生时的居地和死后的葬地,可见毛氏人们对这里的喜爱。《毛氏族谱》二修五卷中,有一段描写韶山冲风水的绝妙的散文,兹录如下:
山水天地间,一大奇观也。两间磅礴之气凝聚而成,至静至动,至奇至妙,自然之运用,生成之结构。斯岂人世间寻常之笔墨所能描写其万一者也?故天地钟灵,山川毓秀,得其妙者,产其奇人……
夫山不能言,水不能说,听人据其象,取其形,拟其名,切其义,大书特书,以标其题,长言短言,以为之记。何能禁其代为山水像,代为山水说者哉!而代为山水像者,轻笔像山水之翠黛涟猗,重笔像山水之骨格团聚,复笔像山之转折,水之潆洄。代为山水说者。快笔说山水之起跌去来,缓笔说山水之盘旋荡漾,曲笔说山之精神,水之智能。
山水本奇观者也,一经代为像,代为说者之笔墨。而奇者益奇也!
噫!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从韶山脱颖而出,本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的,当然也是他本人刻苦磨砺的结果。而特别迷信“风水”的蒋介石,却固执地认定,一介书生的毛泽东,哪里来那么大的本事?一定是他故乡特别是他家祖坟的“风水”在暗中起作用!于是乎,国民党军在第一、第二次“围剿”都被用兵如神的毛泽东击破后,将要进行第三次“围剿”的时候,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何键秉承他的主子的心思,搞了一个破坏毛泽东故乡山水和毛家祖坟的闹剧。几十年后,当毛泽东得知国民党曾派人去韶山挖掘他的祖坟时,淡然一笑,说:“何健那叫做没办法,打不赢就挖坟。”
人,不过是宇宙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死循环的角度讲,与其他动植物并无二致。人死后,为微生物所侵蚀,化为乌有,是很自然的事情。所谓山水环境,只能延缓其消亡过程而不能终止其消亡本身。有人以风水来解释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是因为他的祖宗葬了个好“风水”,纯属无稽之谈。毛泽东本人就不相信所谓的风水,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对“风水”作了寓意深刻而辛辣无比的讽刺;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足能说明毛泽东对山水环境的独特看法:
1919年冬,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去世,毛泽东携小弟泽覃急回奔丧,守灵数日。毛泽民对大哥说:“母亲在世时,信仰神佛,我看要给她老人家买一块风水好的地方……”
毛泽东说:“我们对母亲的去世,都很悲伤。但‘风水’并不可信。况且,买了人家的地,求得幸福,那幸福也是别人的,不如就葬在我们自己家的山上。若老人家果真给我们带来恩荫,也是靠了我们自己的……”P12-14
这是一个革命的家庭,坚贞不屈、无私无畏!“这个可敬的家庭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义烈和敢于降龙伏虎的无畏气概。由于这一精神,我们亲爱的祖国终于打退了侵略,摆脱了压迫,扫灭了一切害人的精怪,像巨灵一样地屹立在宇宙之中。”
1921年农历正月初八,毛泽东风尘仆仆地从长沙赶回了韶山冲上屋场。这个时候,父母已经双双去世了,只剩下大弟毛泽民和他的发妻王淑兰孤单地守着冷清的上屋场。这一天,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生日,毛泽东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到楠竹坨父母的合葬墓前进行了祭奠,以寄托他们兄妹的哀思。
晚饭后,一家人围炉向火,闲话家常。
这是一个寒冷的南方的春夜。毛泽东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围在火塘的四周,谈论着家事,也谈论着国事。据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后来回忆,这是她“一生记忆中,最动人的一节”。
王淑兰所说的“一生记忆中,最动人的一节”,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就在这个寒冷的春夜,在毛泽东的耐心开导下,毛家兄妹们懂得了“国乱民.不安生”的道理,他们下定决心“舍小家为大家”,跟随大哥,走上一条充满牺牲、充满艰难而又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道路。
……
在毛氏家族,除了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外,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继配钱希均、朱旦华,毛泽覃的发妻赵先桂、继配周文楠、贺怡等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毛家有三位妻子同时蹲着国民党的监狱。一位是杨开慧,另外两位分别是她的二妯娌王淑兰和三妯娌周文楠。
这真是一个革命的家庭,坚贞不屈、无私无畏!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散文《韶山的节日》中这样写到:
这个可敬的家庭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义烈和敢于降龙伏虎的无畏气概。由于这一精神,我们亲爱的祖国终于打退了侵略,摆脱了压迫,扫灭了一切害人的精怪,像巨灵一样地屹立在宇宙之中。
《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终于脱稿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这是继《毛泽东三兄弟》、《毛泽东五回韶山》后,我的第三部有关毛泽东的专著。书是写完了,但总觉得言犹未尽。毛泽民结发妻子王淑兰“一生记忆中,”那“最动人的一节”,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歌颂的是一切革命家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一书,笔墨主要侧重于毛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英烈,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继配钱希均、朱旦华,毛泽覃的发妻赵先桂、继配周文楠、贺怡等众多毛家或与毛家有关的其他人物,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高层领导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甚至世界革命史上,毛氏家族是绝无仅有的。
为完成此书,我曾三下湖南,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在我的朋友赵志超先生和韶山村党总支书记、十七大代表毛雨时先生的帮助下,采访了大量当年与主人公一起工作或战斗过的当事人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个采访的过程是辛苦的,同时也是亢奋的;在这个辛苦而亢奋的过程中,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还要感谢一些人,除得到朋友赵志超、毛雨时先生的支持和帮助外,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办曹建英先生、湖南作家鄢德全先生、傅志高先生、中共衡阳县委纪委书记魏启用先生、中共衡山县委组织部长颜靖先生、湘潭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阳勇主任、板仓杨开慧纪念馆和衡山毛泽建纪念馆等个人和单位均为本书提供了素材。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没有前人的辛苦劳动,就不可能有本书的顺利完成。本书选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精彩的历史瞬间多数是由侯波、吴印咸、吕厚民、徐肖冰、杜修贤等摄影大师留下的,同时由于历史的久远,有些图片无法印证作者,谨在此一并向这些前辈们致谢。
毛泽东是一个大情大义、爱憎分明,时刻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把全家人带上了一往无前的铁血征程,从来不曾回头;为了世界和平,在强大的美国虎视眈眈、朝鲜人民遭到欺凌的时候,他第一个带头,把自己最最钟爱的大儿子毛岸英送上了异国的疆场……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亲口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人民中间,把自己当成人民中的一员,和他的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可以说,毛泽东是人,他不是神;他毋需也从来不曾走上过什么神坛,因此他不必更毋需走下什么神坛。
毛泽东,这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其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老师——只不过,他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磨炼之后、经过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后,把自己锻炼成为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导师。他把握历史,并且推动了历史;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和建设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他在改变历史的同时,也被历史改变。“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不是一句夸张的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他不是也不可能是所谓的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人。
好久没有去过毛主席纪念堂了。我家离纪念堂不远,乘上地铁,十五分钟的路程。以前只要不是十分的忙,我总喜欢不时地去看看他老人家。每当站在长长的瞻仰队伍中时,我的心情总是无比的激动。
过几天就是老人家的诞辰纪念日了。去看看吧,我想,明天就去。 张德兵
2009年12月20日,于北京红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