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在本书中安排了三种形式的诗歌。一是儿歌。儿歌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虽然听不懂大人的话,但是听到母亲轻轻哼唱催眠曲时就会自然地闭上眼睛。婴儿慢慢长大,被大人捉着小手,随着朗诵儿歌“虫虫虫虫飞”做点手指和伸手臂的动作,就会高兴得咯咯地笑出声来。到了五六岁,更是喜欢儿歌,常常和一群孩子边玩边游戏。二是儿童诗。儿童诗是成人为孩子写的自由体诗歌,它反映儿童的心声,拓展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教会孩子用美的眼光欣赏事物。三是幼儿古诗。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旧时儿童的启蒙教材,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就是专为儿童编就的。
从出生到进幼儿园之间的诗歌,是父母吟唱给孩子听的,是所谓“母歌”。其特点是诗教与乐教的统一。突出的是“歌”的特点,只为好听,意义并不重要。孩子在聆听、歌唱中学习母语,培养孩子的听觉思维,在听中感悟生命的欢乐、自由和神秘。
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进入一个群体,进入了“儿戏”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群体的歌、舞、诗,画的统一,是更接近原始艺术的。我们在这一卷里,编选的“游戏歌”、“问答歌”,“数字歌”、“连锁调”、“谜语歌”、“拗口令”、“颠倒歌”等儿歌。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诗教的主要功能是在语言游戏中培育孩子对语言(特别是语音)的感觉与趣味。对五官,特别是听觉、视觉、躯体的感觉,培育孩子的自由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