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报刊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研究/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
分类
作者 武新军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当代文学史料整理、“十七年”文艺期刊研究、当代作家年谱编纂等几个角度切入,利用当代文学报刊史料,探讨了如何以文学报刊为中心,建立整体史与跨学科视野,系统呈现中国报刊发展史。本书立足中国当代文学报刊,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做了具体案例分析,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例证。
作者简介
武新军,男,1974年出生,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读书或访学。主要研究文学报刊、文学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跨媒介传播史》首席专家,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先后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已在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韩少功年谱》等多部著作。
目录
总序·关爱和
绪论 文学报刊史研究需要整体性的视野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期刊管理体制的生成与变革
第一节 管理规范的初步生成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松动与再度强化
第三节 百花齐放与文艺期刊管理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文艺期刊管理
第五节 调整时期文艺期刊管理体制的松动
第六节 “文革”前夕群众化办刊方针
第二章 “人民文艺”的传播网络与传播机制
第一节 传播网络:改造旧的与建立新的
第二节 传播内容:新与旧的对峙
第三节 如何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规范的调整与转换——以《时代的报告》(1980-1982)为中心
第一节 关于“写本质”与“写真实”的论争
第二节 关于文艺批评的两种倾向
第三节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争议
第四节 关于“本刊说明”的争议
第五节 刊物改组与文学报刊格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人”大讨论与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人”讨论的展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 对“新人”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
第四节 “新人”的淡出与旧人物形象规范的解体
第五章 当代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当代文学史料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史料体系、类型与努力方向
第三节 研究主体的素养与能力
第四节 关于跨学科史料整理的问题
第六章 关于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几点想法(上)
第一节 年谱的观念更新与视野调整
第二节 年谱与传记、评传的区别
第三节 年谱的详略、条目与语言
第四节 关于材料选择与考辨
第五节 时事、谱主行实与文学创作
第六节 地理空间与作家年谱
第七章 关于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几点想法(下)
第一节 如何完善作家履历
第二节 如何完善作品编目
第三节 作家年谱与史料建设的为其文国站中
第八章 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化”
第二节 革命文学优于五四新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领导思想大讨论
第四节 五四新文学优于革命文学?州动
第九章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绪论
第一节 辩证理解意识形态与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结构与“十七年”文学
第三节 意识形态结构与新时期文学
第十章 赵树理与“人民文艺”传播网络
第一节 铺“水管”:传播媒介与网络
第二节 开“水源”:文艺创作与改编
第三节 政治控制:认同与抗拒
第十一章 近年来女性文学研究思路批判
第一节 脱离经济基础的思想文化批判
第二节 女性主体性与政治性的对立
第三节 以性别对抗构建女性主体性
第十二章 再谈十七年文学的“人民性”
第一节 基础文化设施与传播媒介的人民化
第二节 “写人民”:工农兵成为写作的对象
第三节 “人民写”:工农兵成为创作的主体
第四节 怎样写:“普及型”文体的大繁荣
第十三章 “十七年”长篇小说普及本研究
第一节 普及本的种类与读者群体
第二节 普及本的发行量与定价问题
第三节 长篇小说普及本与读书运动
第四节 普及本与作家的写作方式
第五节 普及本与“十七年”文学出版问题
序言
晚清以降,随着新的媒
介技术和传播载体的传入,
报刊一跃成为变法维新、思
想启蒙、知识传播的经国利
器,报馆与学堂、学会、社
团、沙龙等共同构成中国社
会的公共舆论空间,这一新
的媒介环境彻底改变了中国
传统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
的生态体系,一个以报刊为
中心的文学时代悄然登场。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1921年)中指出:“史
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
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文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
前提和根据,而以报刊为史
料,可以说是近现代文学研
究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
的重要特质。
报刊作为西学东渐的舶
来品,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
流媒介和意见表达系统,在
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崩解
与转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
角色。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
是叙述和重构过往文学实践
的过程。20世纪文学史研究
必须关注报刊、出版等一系
列新的媒介变量,时代的因
缘际会,使报刊成为文本的
载体和传播方式,也是文本
生成的重要场域,从而建构
起文学嫂变的第一现场。因
此,以报刊为切入点,将报
刊、出版等媒介活动与文学
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
创作、出版、传播、阅读与
接受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实
践活动的闭环。需要强调一
点,报刊史料不是僵化的材
料,而是问题和灵感的源泉
,更重要的是一种研究方法
和关注视伯。梁启超认为近
代史学进步有两大特征,其
一是“客观的资料之数理”,
其二即为“主观的观念之革
新”。报刊背后隐藏着深刻
的媒介和技术逻辑,在研究
中应坚持入手于报刊,立足
于文学的价值立场,保持开
放的学术眼光,回应新形势
、新变化,保持与历史、文
化、媒介、传播等其他人文
学科对话的开放姿态,建立
报刊与文学共生共兴的话语
体系。
数字信息时代,各种数
据库、检索工具为我们搜集
、整理和利用报刊史料提供
了极大便利。如今,足不出
户便可指点江山,在研究中
不能过分依赖检索工具,丧
失自己的判断,否则只能失
之浅薄,要在博洽赅通的基
础上自出手眼,别有新见。
也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功利主
义,横摘取,为我所用,应
学习古人博学积久,待征乃
决的治学精神,做到考论精
严,论从史出,这也是文学
知识体系创新与完善的应有
之义。
河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
文学研究素来有重视史料、
覃思精研的优良传统,丛书
的三位中青年作者在当代文
学的跨媒介传播、晚清旅行
文学与近代诗界革命等领域
各有所长,展示了各自研究
领域的新创获。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重视出版物的学
术品格,与河南大学文学院
联袂打造“报利史料与20世
纪中国文学史”这一出版品
牌,并持续锤炼,为有志于
此的学者提供融通开放的交
流和展示平台,这是一件惠
及学林的好事,相信以后会
有更多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2023年7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