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韩建业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作者简介 韩建业,甘肃通渭人,1967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陇西师范毕业后到中学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新石器商周考古、古史传说、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北京先秦考古》《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原史中国》等十余部,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等。 目录 自序 彩陶之路与中西交流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 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 5000年前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南道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 略论新疆地区四千年前的萨满式人物形象——兼论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年代 公元前2千纪中后叶亚洲中部地区的圜底陶罐——兼论齐家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圈底陶罐的来源 先秦时期阿尔泰及以西地区陶壶的来源——兼论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叶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和阴山-天山地区的文化交流 彩陶时代与亚欧世界 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 彩陶时代与前文明社会 彩陶风格与聚落形态——以黄河流域和西亚史前几何纹彩陶为中心 西风东渐与文化变革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 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 新疆地区的早期铁器和早期铁器时代 关于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从新疆的考古新发现论起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 序言 我关注和研究中西文化 交流的时间不长,2004年 算是一个起点。那年我因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 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 与文化发展”的需要,第一 次去新疆考察,在陶醉于西 域大美风光的同时,也体悟 到新疆史前文化面貌多样、 来源复杂,特别是和欧亚草 原、中亚等地关系密切。在 2005年发表的论文和2007 年出版的专著(《新疆的青 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文物出版社)的结语中 ,我说过这么一段话: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当然 不止于新疆,而是通过新疆 这个纽带向两端极力延伸。 大约从公元前第3千纪开始 ,西方的麦、羊甚汉少至青 铜冶炼技术就可能已传至甘 青东部地区,东方的粟、彩 陶可时能已到达东疆。进入 公元前第2千纪初期,西方 以马、马车和刀、牌、泡、 镜等铜器为代表的有浓厚畜 牧特色的文化因素通过新疆 向东流播,对河西走廊四坝 文化的产生,对稍后辛店文 化、卡约文化甚至朱开沟文 化等半农半牧特点的形成, 甚至对二里头出业文化所代 表的中原青铜文明的兴起, 可能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 以用;反之东方以彩陶为代 表的因素也继续西移。公元 前第2千纪末期以后,西方 以马具(骑马)和铁器为代 表的游牧文化因素渗透至甘 青和鄂尔多斯甚至内蒙古东 部地区,东方的彩陶传统则 西进至中亚伊犁河下游。尽 管偏早时期西方的影响更大 ,但偏晚时期东方的势力却 更强;尽管东西方文化间的 交流伴有碰撞和战争,但总 趋势则是融合与和平;总体 绝非“西风压倒东风”或“东 风压倒西风”的状况。以前 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 彩陶文化西来说”固然充满 偏见和错误,现在也不存在 提出“中亚文化东去说”或“ 中亚彩陶东去说”的必要。 这条早就存在的东西文化通 道,或许可称之为“铜铁之 路”,或“羊马之路”或“彩陶 之路”,无论叫什么,都应 当是汉代以后丝绸之路的前 身,而且曾对东西方文明的 发展产生过更为深远的影响 。 之所以把这么长一段话 摘抄在这里,是因为这当中 不但提出了“彩陶之路”的概 念,还强调了东西方文化交 流的相互性原则,许多基本 认识现在还没有改变,几乎 可以说是我这方面研究的一 个纲领。 受新疆考察的启发,我 注意到中国古代的屈肢葬和 洞室墓都各有谱系,而且都 需放在亚欧视野下才能看得 清楚,就写成了《中国古代 屈肢葬谱系》《中国先秦洞 室墓谱系》二文。稍后我还 发现中西方文化交流对二里 头青铜文明的兴起有过促进 作用,特别是晚期齐家文化 是连通东西文化的重要桥梁 ,于是就有了《二里头青铜 文明的兴起》一文。在 2008年出版的《中国西北 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 文化发展》一书中,我进一 步对齐家文化的桥梁作用做 了论述,但可惜书太厚,愿 意去看的人很少,我后来才 又在此基础上写了《亚欧背 景下的齐家文化:文化互动 与欧亚背景》一文。 2010年的四五月份,我 随我所在学院党委书记孔繁 敏教授出访希腊和埃及,对 于没有见过世面的我来说, 那些高大建筑和精美艺术品 给了我很大震撼,也引我思 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 化高度统一的古埃及文明和 城邦制的希腊文明,都没能 像中华文明这样延续至今? 为进一步寻求答案,我一边 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研 究”,一边继续探索早期东 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写成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 化交流》一文。这篇论文在 一次会议上被一位外国学者 看见后,推荐发表在一个我 至今都不太了解的刊物上面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ANABSASIS- 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pp.25 -42.),2013年则发表了中 文版。同时期发表的相关论 文还有《5000年前的早期 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略论 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 前者讨论了“彩陶之路”的南 道,后者论述了距今4000 年左右西方青铜文化对中国 文化格局、经济形态、社会 变革的重要影响。 2012年开始,我有幸参 与李水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 科基金重大项目“史前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并作 为子课题“史前时期中国西 北地区与中西亚地区的文化 交流”的负责人。这当然又 是深入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 好契机。2012至2015年期 间我还有机会多次出访欧美 各国,参观考察了欧洲不少 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对西方 文化有了更多感性认识,尤 其以在德、美做访问学者的 两次经历收获最大。2014 年暑期我应王睦(Mayke Wagner)教授邀请,在德 国柏林的考古研究院 (Deutsches Archaologisches Institut) 访学,就住在研究院里面, 可以很方便地在任何时间进 出图书馆。这里除了德语英 语的书籍,还有大量俄语的 考古报告,使我得以了解到 亚欧大陆西部新石器时代至 早期铁器时代考古的概况, 并且有了将亚欧大陆全新世 大部分时段文化分为三大文 化圈的初步想法,当然我也 特别注意寻找早期东西文化 交流的线索。2015年春季 我在美国洛杉矶的盖蒂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