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澳大利亚)萨拉·娜塔莉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由萨拉·娜塔莉所著,以佛法的智慧洗涤妈妈们的心灵,让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的妈妈们更快乐、更平静。

孩子是妈妈最好的上师,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育儿”书。“育”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它告诉父母在学习做父母之前,应先学会如何做自己——回归内在,平衡情绪,打破我执,以清醒而温柔的觉知面对世界。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上师,幼儿对世界不予评判的初心,是修行多年的佛教徒所企盼的。

内容推荐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由萨拉·娜塔莉所著,《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中把佛法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融入育儿领域,娓娓叙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妈妈的酸甜苦辣,面临的生活困境及心理议题,又是如何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利用佛法的智慧一一化解,改变自身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也使自己有更加开阔安宁的心去面对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大爱大美,与孩子相处中的诸多感动。

目录

作者序

译者序 有母爱,就有成功

第一章 我在何处?

第二章 我往哪去?

第三章 我是谁?

第四章 我的孩子是谁?

第五章 这就是全部吗?

第六章 当下一刻的要求是什么?

第七章 我该怎么应付家务活?

第八章 我能改变我的方式吗?

第九章 我该如何处理我的消极面?

第十章 我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

结束语

附录1 关于空性的教导

附录2 通往平静途中的停留

致谢

试读章节

在做妈妈的这些年月里,我一直在家工作,为那些想给家里人留下一份生命故事记录的人写回忆录,这段时光有利于家庭生活,工作也还算满意。但我发现自己常常会问自己:这就是我未来20年想做的事情吗?在家独自工作,绝对有它的好处,但偶尔会发现与社会是脱节的,好像生活发生在别处,而不在这里。我开始担心与真实世界脱离了联系,别人都在忙着掌握新的技能、拓展他们的社交网络,把我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我开始感到需要在社会里重新证明自己。我注意到很多妈妈朋友们,孩子都上学了,在外面也有成功的事业。她们在医院、学校、办公室开展真正的职业生涯。我渴望和她们一样,成为重要的、被需要的、擅长与他人交流的有意思的人。我无比希望以自己的存在为荣。

没多久,我的焦虑开始发作。如果我不很快找份工作,那我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了。也许现在都已经太迟了。孩子每周要去幼儿园三天——比正常的工作日要短——看上去这点令我与很多职业选择就此绝缘。我坚持认为,找到一份工作就能结束我的焦虑。有好多天,我发现自己整天忙于搜索工作信息,等待改变生活的人事经理来电,隔几分钟就看一次邮件。我希望有那么一份工作来接管我的生活。我对周遭上天的赐福视而不见,却被还不存在的那样东西完全占据了生活。

几个月过后,工作看上去仍暗淡无望。我开始承认,临时工作数量有限,不足以支付孩子的抚养费,但找到那些大受欢迎的工作的机会和难度,无异于获得世界小姐的桂冠。这些是这个所谓高就业率的时代中,令人耻辱的发现,在经济萧条的年月,我要如何才能成功?

很多人把用于职业发展的时间拿出很大一部分给小孩子,其中一部分人从此不再进入职场,另外一些人会做回成家前的工作。很多人在进入高竞争性的职场前,要忍受面临职业空白期的煎熬。作为妈妈,我们也许需要再次思考我们的职业方向,思考我们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现在想要什么?我要去往何方?我该如何获得一种平衡,让生活中没有任何一块被忽略掉?这些是可以做到的吗?

无须多言,为找到这份并非真正需要的工作,我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让我变得冷静一些。我每天皱着眉头,紧张,易怒,’心中愤愤不平。这是因为我一头撞在了佛陀的“第二圣谛”上:集谛(苦因圣谛)。任何形式的痛苦根源都在于欲望。

P24-25

序言

对很多人来说,在并不太久的几年前,未来都还是一个谜。让我们回到婴儿期,也许会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未来将要和谁度过此生,也不知道会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样的工作。现在,我们差不多都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对于该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如何出场和收场的问题都解决了。有些人在毕业20年后的聚会上,拿出了精彩的“成绩单”。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仍有一些问题在那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将决定一个家庭的福祉。这段时间,我们的问题关于这些:我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需要我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现在,我究竟是谁?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高兴起来呢?除了这些之外,生活还有别的东西吗?我将去往哪里?我会犯错吗?当深思这些问题时,百般滋味会涌上心头,从恐惧到欣喜不一而足。我们已开始在为未来的育儿生涯做准备了。

从我的第一本书,《写给妈妈的佛法书》问世以来,当年才4岁的扎克,现在已经8岁了;后来生的亚历克斯,现在已经4岁大了。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从前的压力.现在都大大减轻了。我不再需要整天忙于换尿布、喂奶、抱小孩,还要保持好脾气,同时梦想着能有一个更整洁的家。我的丈夫玛瑞克是一位工程师,依旧对灵性的东西毫无兴趣。扎克在学校,亚历克斯在幼儿园,每周去3次。所以我有时间在家里写作——为我的那一小部分忠实的读者。

3年前,我迎来了育儿生涯最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应付一个才出生的小孩,还要加上他那个活蹦乱跳的4岁哥哥。现在,这些都已经不成问题了,这两个小子玩成了一片,虽然偶尔还会斗斗嘴什么的。这两个小宝贝都在喜怒无常的阶段。我也经历了一个转变:从希望时间能过得更快些,到现在为时间的飞逝惊惶失措。我甚至担心,下次看到扎克和亚历克斯时,他们的童年期已经结束了。

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处理4岁大的亚历克斯不停地调皮捣蛋的问题。显然,当父母不在周围时,他的行为是没问题的。但当我们在场时,他的作为就会常常触犯我们定的“天条”。讲个例子吧,不久前,在扎克学校的一场演出中,亚历克斯找到了通往舞台的路径,这小子冲到舞台的中央,转过身去,背对观众,俯下身子,然后在200人的面前,狂扭他的屁股。天哪!

有时我惆怅地回忆从前,当扎克只有亚历克斯这么大的时候,他叫我萨拉,而不是妈妈。这个阶段仅仅持续了几周,但听到你的小宝贝直接叫你的名字,总是叫人感觉不太舒服。而且亚历克斯经常生气,一生气就会叫我蠢蛋。对老公和我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亚历克斯到底是谁,他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把他身上的天赋培养出来吗?而有些时候,问题却是,他的父母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撑下去。

我们当中的某些人发现,问题只会在慢下来的时候才出现。这些问题往往只会在假期中或生病后才会浮出水面。当一位妈妈不再在心里盘算,什么是最重要的、她的能量应该放在何处时,答案就自动浮现了:她的孩子。也许她会决定拿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或者向后退一步,留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也许她会意识到,某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新的解决方式。然而,据那些佛教徒、心理学家、哲学家、学者和聪明的非专业人士所说,最关键的却是我们要留出时间来思考,来保证我们过日子的方式与我们最终想要的方式是一致的。

对父母而言,如果不给这些生命中的大哉问留出空间的话,代价将会是极其高昂的。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听上去似乎有些极端,但检视生活本身使我们更容易满足。这不是说,我们会立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是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有可能当我们最终找到答案时,已经花掉了很多时间。然而,这些问题是我们生命的功课。我们要珍视它们,把它们放在心灵的首要位置上,并允许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开放、更好奇。佛教徒们会用一生去追寻大道,而非假定我们已经非常有智慧。

我们想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无法忍受孩子像无人驾驶的飞机那样,更不用说在负面的环境里,抚养他们长大。相反,我们积极寻求最有用的办法,而拒绝用膝跳反射那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也避免落入偏执和焦虑的陷阱。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日子、不同时刻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想成为最好的父母,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孩子每一刻的需求。

“佛陀”这个词,意味着“觉者”。佛陀的教导是这样帮助妈妈们的:鼓励我们去觉察当下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变得快乐。佛陀的教导也会帮助我们找到内在最深的那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如何找到内在的平静。

乔达摩-悉达多,这个最终成佛的人,生来即是印度北部一个王国的王子。他被溺爱他的父王养于深宫之中,与王官外的一切苦难隔绝。这位年轻的王子坚持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观察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进而陷入深深的困惑。于是他决定弃绝世俗的欢乐,寻找止灭痛苦之道。

这位王子首先在森林中体验了瑜伽士的生活,但最后发现,拒绝身体基本需要的禁欲生活,让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并无法把他带往自由之境。纵欲与禁欲,他不执著于其中任何一端。现在我们把他的教诲称为中道。他决定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希望可以找到离苦得乐之道。在那里,他与自己的贪婪、憎恨心和痴心妄想展开了斗争。

明心见性以后,他已经可以洞察人类意识的深处,抵达了空灵平和的境界。他开悟了。涅槃以后,一切世俗的牵绊已无法牵制住他。也就是说,他自由了。在接下来的40多年间,他把他的教诲传到了印度各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觉醒,并展现我们的真我,即佛性。他终于发现了终结人类痛苦与烦恼的办法。

在佛陀入灭之前,他最后的话语是:外在并没有救世主,你们要为各自的解脱负起责任。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灵性道路负责。我们自己的生活即是最好的老师。

成为妈妈以后,我们已经在灵性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某些方面的成长已经自动出现。当我问那些疲惫不堪的妈妈们,妈妈的角色究竟改变了她们什么时,得到的答案都是令人振奋的。她们告诉我,成为妈妈,让她们变得更为慈悲、耐心、有爱心、对人敏感、内心强大,并对生命、爱和社会的价值观更加关注。

育儿之路与修行之路,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完全不搭界的。但对很多入来说,这两条道路却同时开始了。成为父母,常常会促进灵性上的追寻和探索。自从开始佛教徒的修行后,养育孩子就要求我们注意到每一刻的需求,这两条道路都要求自我觉察。如果我们想看更清晰的话,这样的平行生活里,孩子们会提醒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奥秘,我们将会持续发现,他们并不是我们曾经设想的那样。养育孩子还会告诉我们那些灵性上的真理:生命是没有完美的,没有什么会持久不变,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一刻,以及我并不是我所认为的那个我。育儿之路让我们去认识,并质疑我们灵性上的信念,因为很快我们的孩子就会问,我们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养育孩子是一项神圣的责任,然而,这很容易被人们遗忘。它是我们所做的最为重要的工作,我们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机会来面对这个挑战。当我觉察到没有以我所自豪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我就必须问自己:三心二意地对待这个角色的后果,我承担得起吗?最糟糕的情形是,带孩子仅仅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在那之后我才能给自己一些时间。修行帮我们认识到每一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可能性,无论乍看是多么的乏味。

妈妈的身份与我们一路相随,和我们一起成长,成熟。但它也会有相反的效果。我们看见,控制狂变本加厉;忧虑的人变得神经质;抱怨者愈加消极,不可救药。我们如何保证我们走在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路上?在灵性的道路上,我们寻找开启智慧与慈悲的办法。在这条道路上,一位妈妈会把生命赋予的一切作为资粮,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与孩子。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顾虑:也许我会让那些妈妈们变得更为内疚。我注意到自已有个倾向,让修行成为了愧疚感的源头。我为没有打坐而内疚,同时也为占用完成别的工作的时间来打坐而感到内疚;我为没有活在当下而内疚,也为朝孩子们大喊大叫、对朋友和家庭不够细心和那些不善的念头及行为而内疚不已。

妈妈们有很多会愧疚的地方,但心里要记得,内疚感不是对治我们的问题的佛教解毒剂。一位佛教徒妈妈也会出于习惯,仍不时感到内疚。不过她面对自身的缺陷时,很可能会展现某种形式的温柔和幽默感。很有意思的是,西藏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根本没有一个词是用来形容内疚的——自责和后悔是有的,但没有一个词给内疚。这是一个证据,证明我们在修行中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用太过打击自己。

就像在《给妈妈的佛法书》里做的那样,首先,我必须忏悔,因为书的内容都取自于佛教的三大主要传承:藏传佛教、禅宗、南传佛教。真正的修行要求我们从中选择一个进入。就我个人来说,做这个选择花了差不多一个月,尽管这三派我都很喜欢。当做出最终选择之后,几年以后我又改变了主意。这几天我参加了一个佛教徒的聚会,主要是南传佛教内观那一派。那5位老师来自于南传佛教和禅宗的佛学院,有几位这两派的法门都在修,当他们教授那些法门的时候,都会格外小心,尽量避免弄混它们。这三派之间的区别,对我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是要记得的是,真正的修行不应把这三派的教导混在一起。

这本书与《写给妈妈的佛法书》的另外一大相似之处,就是我采纳了其他妈妈的经验。书里特别提到的一位妈妈,甚至允许我直接采用她修行日记里的内容。金·戈尔德(Kim Gold)是一位禅宗的修行者,同时也是2个女孩的妈妈,她的女儿分别是3岁和6岁。这本书里有大量她的修行日记的内容,给出了令人激动的鲜活例子,告诉我们佛陀的教导是如何应用于一位妈妈的生活中的。  开始记日记的一年以前,她老公将接受第7次手术,在他住院和出院后,金经历了许多压抑而难熬的日子,好消息是,手术最后成功了。她熬过了这些危机,同时也经历了那些常规考验,比如在孩子白天熟睡时,悄悄把他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孩子突然生气,不按她所制订的高标准来做的时候,仍然保持冷静。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的日记也向人们展示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巨大转变。禅宗的修炼让她以新的方式来看待她的问题、与他人联结的新方式和应对育儿挑战的新办法。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妈妈,叫苏哈娜·巴扎吉(subhana Barzaghi)。尽管有一个听上去很怪异的名字,苏哈娜却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已修习佛法25年。45岁时,苏哈娜已经是两派传承的具格师傅:禅宗和内观。她曾追随那些最杰出的上师学习佛法,并创办了4所禅修中心,有的是独自创办,有的是与人合作。同时在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开办了一些内观中心。她的职业生涯以助产士开始,现在却是做个人谘商的治疗师。她有个已成年的女儿,但女儿不在家里住。现在她和三个男孩及合伙人住在一起,所以在修行与家庭生活的结合这一块,她绝对是位老师。

就像金和苏哈娜,以及我们周围的很多入学到的那样,妈妈的身份,让你的心通向了一片新的天地。修行也是如此。我们对各种不同的经验敞开:不断地学习,改变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对未知保持开放,同时放下我们所执著的那些事情。修行鼓励我们活在接纳事物原貌的状态中:这些经验教会了我什么?我能看到孩子们在用各种方式帮助我们提升吗?

后记

翻译萨拉·娜塔莉的《妈妈的佛法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奇特的体验。

首先,作为男性,翻译一本女性作者写给女性的书,要尽力保持女性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味道;其次,做为一个还没有孩子的人,翻译一本写给有孩子的妈妈们看的书,对我是不小的挑战。

在四个多月的翻译过程中,我试着让自己进入这位兼具佛教徒和妈妈双重身份的女人的内心,跟随她的叙述,了解做妈妈的种种酸甜苦辣,其后,又如何应用佛法的智慧来一一化解。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一本把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特别是育儿领域的书。近年来,身心灵的出版物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心灵的探索和成长,但却很少看到将灵性的智慧与生活中某一领域密切结合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萨拉这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萨拉和所有的妈妈们一样,要面对艰辛生活的挑战。她要承担工作的压力,要做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的家务,还要应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接连到来的种种难题,同时.也要面对自身的限制——作为一个凡人,无可避免的贪、嗔、痴,种种习气和业力。

幸运的是,萨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佛教徒。就是这一身份,再加上多年的修行,令她开启了内在的智慧,最终穿越平凡生活的重重迷雾,抵达了喜悦开阔之地。书中,她整合了佛教三大传承的精华。在她这里,佛陀的教诲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口头禅”,而是与生活水乳交融的“生活禅”。佛法不离世间法,她绝不空谈高深莫测的佛法义理,而是将真实粗糙的生活一一袒露,然后用她辛苦寻到的佛法方子,告诉和她同样身陷困境的妈妈们:你可以做个智慧的妈妈,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这是一本关怀妈妈心灵的书。在书里,她采纳了很多妈妈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佛陀的教导该如何应用在一位妈妈的生活中。妈妈们也一样需要心灵成长,需要修行,只有培养出那些美好的品质,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活出生命的喜悦和丰盛。

翻译这本书时,心中常有感动。尽管我深知,做妈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忍受很多很多,但如果没有书中的诸多细节,我还真的想象不出妈妈们时常需要面对的困境,如孤独、低落、沮丧,甚至陷入绝望的低谷……

还没有孩子的我,在这本书里,居然有机会过了一把“当妈”的瘾。萨拉用真实的个人体验,描述了很多生活细节,相信很多有孩子的中国妈妈会有共鸣,然后,感叹一句:是啊,就是她写的这样。

有时,我仿佛成为萨拉的朋友,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画面,那些烦恼、冲突、焦虑、辛苦的瞬间,那些喜悦、满足、幸福的瞬间,仿佛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一一闪过。这些就是家庭生活真实的一面。而作为佛教徒的妈妈们,就在这些挑战和烦恼中修行。修行与生活本是一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犹如觅兔角”。

伯特·海灵格深研家庭关系数十年,他曾说过一句极富洞见的话:有母爱,就有成功。这句话放在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很多人成年后,在事业和亲密关系上遭遇种种困惑和难题,其根源都在于原生家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和妈妈的连接这一块。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人格模式在童年期就几乎确定。那是在与抚养者(主要是妈妈)的微妙互动中形成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如以粗鲁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在孩子大哭时忙着做家务、对孩子的亲近渴望没有予以回应等,都是一种对孩子的伤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没有价值的,从而让孩子建立起负面的自我形象,给未来的生活形成限制。

“告诉你一个秘密,没有什么是比妈妈更丰富的了。”这是海灵格另外一个洞见。是的,一切都是妈妈的事。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妈妈们了解到,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所以,妈妈们,请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检视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吧。

于我而言,这本书意义非凡,它是在我正式皈依后没多久来到我手上的。想来是佛菩萨的法力.将它送到了我身边。近年来,我读过胡因梦老师的诸多译作,如克里希那穆提、阿玛斯、威尔伯的著作,从中获益良多。也曾读罢掩卷暗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翻译一本这样的书,那该多好啊。未曾想过,这样的机会真的就到来了。由我来译介这本畅销西方世界的佛法生活书,心中既兴奋,又惶恐。

如萨拉书中所说,一切皆是修行。养孩子是修行,写作是修行,我译这本书也是修行。翻译绝非易事。一直仰慕译佛经的鸠摩罗什,他译的《金刚经》,真正文字般若,信达雅皆备,通透明澈。和他相比,我们这些后来人要加倍努力才行。

此书的大部分翻译,都在家里完成。在雪夜的孤灯下,在马友友深沉的大提琴声中,也在妈妈的陪伴下,完成了这部关于妈妈的书稿的翻译。

这本书,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送给妈妈,也送给妈妈的妈妈。送给这个世界上所有背负着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却依然乐观坚强的妈妈们。

最后,要感谢凤凰壹力诸位编辑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而我的心意就躺在书中,等待着亲爱的读者们去发现。

是为序。为自己的第一部译作。

辛卯年初春于京郊云台山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