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刘深著的《人民科学家钟扬》真实记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钟扬,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成长为著名生物学家的科学人生,再现了他为科学和教育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弘扬了科学与人文精神,启迪当代,留存后世。 钟扬是中国计算机在生物学中应用领域的早期主要贡献者之一,首倡计算生物学学科,在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同众多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他身体力行科学援藏和教育援藏,16年间,率领团队跋涉40多万公里,为中国种质资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包括世界最高海拔分布的植物鼠麴雪兔子、分布海拔最高的模式植物拟南芥等标志性科学发现。 他以强烈的国家生态安全意识和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为中国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重要种质资源,为人类储存了造福后代的丰富自然基因宝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物质基础。他立志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并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帮助西藏建立起科研“地方队”,为西藏大学进入生态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呕心沥血。 钟扬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他除了科研成果丰富,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技翻译工作者和科普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丰富的著述、译著以及众多引人入胜的科普报告。 本书植入41段视频二维码,采录了钟扬生前的真实影像和演讲原声,以及对他亲友、老师、同事、学生的访谈。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观看视频,获得延伸阅读的直观体验。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以本书为蓝本拍摄的钟扬传记影片《种子》正在制作中。 作者简介 刘深,资深媒体人、导演、历史文化学者、作家;1977年中学毕业,到辽宁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聂家大队潘家岗子青年点插队;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深圳报业集团。主要作品有《逃出生天——美军“飞虎队”克尔中尉香港历险记》《香港大沦陷》《戈与荷》《谁说深圳是小渔村》《葛庭燧传》《师昌绪传》《绝美之地》等。 目录 序 陈竺 第一章 早慧少年 扬子江边的孩子 爱看“娃娃书” 10岁时作文就登上报纸 父母与故乡 特殊的高中年代 “跃进班” “黄高”寒窗 和父亲赌气 考少年班 第二章 青春绽放 少年班与中科大 挑着扁担上大学 意气风发的校园 偏爱文艺的少年 16岁写美学论文 “7961”班 少年好时光 第三章 植物王国 迷茫的省城 荷花与爱情 爱情的果实 出国深造 第四章 青年实验室 计算生物学 实验室夜晚的灯光 猕猴桃的故事 很文艺的美食家 再度出访 第五章 旦复旦兮 36岁的教授 双胞胎儿子 和学生零距离 餐桌上的“头脑风暴” 第六章 学术豪情 攻坚非典 新的甲型HlNl流感 日本血吸虫研究 杂交旱稻研究 学术火花 再造“开化纸” 国际视野 第七章 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学府” 藏族博士扎西次仁 藏族博士拉琼 藏族女博士德吉 哈萨克族博士吾买尔夏提 藏族硕士边珍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 培养地方科研团队 牵挂门巴族孩子 对西藏爱得太深 第八章 采集种子 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库 危险与艰辛 4000万颗种子 第九章 情怀如山 西藏巨柏普查 高原香柏研究 拟南芥xz生态型的发现 鼠麴雪兔子的发现 西藏沙棘研究 高原藻类研究 山岭麻黄研究 高原牦牛研究 青藏高原斑头雁研究 酸奶菌种 第十章 红树林 红树北移之梦 红树的前世今生 红树过冬 第十一章 研究生院 以学生为本 创新是最大的改革 与人为善的心 永远匆忙的身影 第十二章 科普阳光 科学由谁来普及? 达尔文的进化论过时了吗? 科学一定有错误 科普践行者 科普并不普通 第十三章 生命的代价 突发脑溢血 父子情深 父亲的责任 重返西藏 第十四章 云霄之上 悲恸时分 雨中哀思 战略科学家 点点滴滴的追忆 心灵之殇 深刻而有趣的灵魂 万物有灵 后记 天地之间的梦想家 伤痛的情结 同窗之情 故乡情,师友情 亲情与爱情 背包的故事 关于生命观 科学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用生命工作 关于灵魂 生命的远山 感激的话 附录 钟扬大事年表 视频索引
序言 钟扬教授是一位胸怀科技报国理想的优秀科学 工作者,不仅在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 作中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还长期致力于生物 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 质资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并为西部少数 民族地区科研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 出了重要贡献。 十几年前,我和钟扬教授都参加了国家人类基 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分析工作 。他的才华横溢与真诚待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钟扬教授作为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科研 项目负责人)之一,负责系统发育分析,对5000个 功能基因进行了适应性进化检测,获得了日本血吸 虫进化及其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分子证据。这个项 目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的扁形虫基因组学研究成果, 成为血吸虫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性工作。论文“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genome reveals features of hostParasite interplay”发表于《 自然》杂志2009年第406期,该文还与一篇关于曼氏 血吸虫测序的文章并列作为该期《自然》杂志的封 面,为血吸虫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 依据。 钟扬教授不幸遇难,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 一大损失,非常令人惋惜。他是忠于祖国、奉献人 民、不懈探索追求的人民科学家,是将好奇心与社 会责任感紧密结合的科学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 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是自 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科学家钟扬》这本书 ,真实呈现了钟扬教授的成长道路和科学人生,值 得一读。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钟扬教授 为榜样,发扬钟扬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持国家 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勇担复兴大任、争做 时代新人,努力奋斗,共同开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陈竺 2018年7月12日 (陈竺同志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 )
导语 刘深著的《人民科学家钟扬》通过生动的文字、感人的图片,真实记述了钟扬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成长为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的科学人生,再现了他为科学和教育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弘扬了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首次全文披露了突发脑溢血的钟扬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钟扬教授的先进事迹,为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后记 后记 天地之间的梦想家 伤痛的情结 钟扬面容憨厚和善,戴一副秀气的眼镜,浅浅 的胡茬带着一些沧桑感;魁梧微胖,笑容可掬;侃 侃而谈,略带湖北乡音。他是我见过的最富感染力 的学者,既有渊博的学识,又能在最短时间,用最 精练又极具文学色彩的语言,生动描述一门深奥的 学科,从基本常识到系统轮廓,信息量极大,思维 逻辑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畅快,很有代入感。 2017年8月7日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 楼,我们的团队和钟扬商谈西藏之行,拍摄一部采 集种子的纪录片,一直谈到深夜,大家意犹未尽。 因为他第二天要出差,我们决定开车送他回家,在 路上接着谈。那是一个雨夜,分手之后,我们在微 信群“西藏科学之旅”继续交谈。他甚至很细致地 描绘出一条拍摄路线,时间已经是8月8日凌晨。 我们的西藏之行约定在2017年9到10月之间,那 是种子成熟的季节。钟扬还说,西藏的冬天来得早 。从那天分手后,我就开始做关于植物和生物多样 性的常识性补课。不幸的是,苍天没有给我们继续 合作的缘分。于是,写作这本书和拍摄钟扬的传记 影片,成了我心中一个很伤痛的情结。 钟扬离去的那个晚上,我通宵写了5000多字的 长篇通讯《复旦钟扬教授生命回放:一粒种子造福 万千苍生》。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上, 这篇文章保持着极高的热度,点击量累计49万多次 。从那时直至今天,我和整个团队竭尽全力投入到 这两部纪念作品中。半年多来,我们追寻着钟扬的 人生轨迹,从湖北黄冈到安徽合肥,从武汉到上海 ,从西藏到国外,开始了日夜兼程的寻访之旅。目 前,钟扬的传记影片《种子》已经完成后期制作。 同窗之情 2013年,纪录短片《播种未来》拍摄了钟扬和 他的团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工作场景,这次经历让 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老同学黄梵一起 ,构思了一个电影故事——《雪莲》。故事取材于 20世纪30年代,英国探险家辛普顿在珠穆朗玛峰采 集高山雪莲的往事。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故事的主 题竟然是“失败”——钟扬说,科学之路就是永远 充满失败。他还说,他要去拍这个故事片,减肥20 公斤,去爬珠穆朗玛峰。将原来构思的《雪莲》, 改编为剧情短片《雪兔子》。这部影片于2017年12 月在西藏取外景,2018年4月,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理县毕棚沟拍摄完成,目前在后期制作中。 黄梵与钟扬当年在黄冈中学同班同桌,一直保 持着深厚的友情。上大学期间,他们经常通信,一 写就是十几页纸。这些通信大部分被黄梵保留至今 ,成为本书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来源。2016年12月10 日,钟扬主持了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 中心、南京市作家协会、《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 的黄梵长篇小说《浮色》研讨会,可见学友情深。 钟扬多次邀请黄梵到西藏看看,并相约2017年9月29 日在西藏重逢。9月24日晚,钟扬还在询问黄梵具体 的动身时间,没想到第二天已然天人相隔。 与黄梵的友情,只是钟扬珍惜同窗之情的一个 缩影。 …… 包信和院士说:“钟扬说过这样一句话——现 在的人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能够等一等你的灵魂。 ”钟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行色匆匆、风尘仆仆 的身影,却经常感慨很多人走得太快,以至于灵魂 跟不上步伐。其实,这种情景对钟扬来说并不矛盾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平等的,只不过,钟扬过滤 和屏蔽了很多私心杂念的烦恼,而浑浑噩噩、无所 事事的日子正消耗着很多人的大好时光。 钟扬正是不同时间观念上分秒必争的人,在步 履匆忙的路上,始终与自己的灵魂同行。也许是因 为他一踏上这条追梦之路,就已经与自己的灵魂恳 谈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起追逐真理的远山 ,以“无用”为大用。这就是钟扬的格局,这就是 他志存高远的心境。 钟扬生前最后的译著——《延续生命:生物多 样性与人类健康》中,钟扬用“索顿”这个藏族名 字作为团队第一作者的署名。也许这意味着,他的 生命中已经淡出了个人功名;也许在冥冥之中,“ 索朗顿珠”代表着他在青藏高原上一个新的灵魂, 完美涵盖了一个天地之间的梦想者。感激的话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钟扬教授的亲友,他生前各 位老师、同事、同学、学术合作者、学生,众多各 界人士,以及他生前所在工作单位、合作单位的大 力支持、鼓励和帮助。他们不厌其烦地给予专业知 识指导,无私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图片,饱含 着他们对钟扬教授的深深敬意。我深知,是钟扬教 授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让我们有缘相识、相知, 共同完成这部传记作品。因而,本书中写到或没有 写到的各位人士,在此权作我最诚挚的致谢名单, 他们都是钟扬教授生前至亲至爱的人。因为我的个 人能力有限以及时间匆忙,本书一定遗漏了很多重 要的信息,存在很多错讹之处,我希望今后会有机 会改正并敬请原谅! 在此,特别致谢钟扬教授的父母——钟美鸣先 生和王彩燕女士,感谢钟扬教授的妻子张晓艳教授 ,特别致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 精彩页 第一章 早慧少年 扬子江边的孩子 很多不平凡的人物,其实都诞生在普普通通的摇篮里。1964年5月2日,钟扬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黄州,属龙,父母都是黄冈中学的教师。 他的父亲钟美鸣回忆:“他是早上8点45分出生的。那时候,我们工作都很忙。我当班主任,还带毕业班。他妈是前一天下午发作,当时还在上课。”钟扬的母亲王彩燕在5月1号那天,参加单位组织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回来还给学生上课,感觉身体不适,就直接被送到医院。当时离预产期还有几天,医生建议再保一天胎,结果只保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王彩燕生产的时候很匆忙,医生都来不及换衣服,还把开水瓶打破了。 2015年五一节那天,钟扬在老同学的微信群里写道: 一到五一节,我就感到很累,倒不是“劳动”的缘故,而是当年没有长假,五一活动很多,还记得“红五月”不?一个繁忙的月份就这样开始了。其实,我的生命之门也是因此开启的。 51年前的今天,我的母亲……一位梳着长辫子、讲普通话的“黄高”化学老师,挺着大肚子,参加到“五一”游行的队伍中去了。在充满革命热情的师生看来,这是一件相当普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我母亲本人也只依稀记得受到了撞击……第二天一早,我提前来到了这个世界。感谢母亲和医生,保住了我的性命。 尽管从小身体条件并不好(小学三年级还曾休学),但我还是和大家共度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现在想来,我如果正常出生,一定会错过各位同窗。 钟美鸣还记得,钟扬出生那天上午,他下了课就赶到黄冈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接生的周助产士告诉他,婴儿是个很漂亮的男孩,6斤半重,钟美鸣非常高兴。时隔很多年,钟扬翻看钟美呜的日记,发现父亲在他出生前后那几天一直在工作。钟扬感慨地说: 我总觉得父亲应对我的早产负有责任。上中学的一天,我偷偷打开了他的日记,发现在我出生的前后,他果然忙于工作,上午上完课才去医院看我。这就是在那个“把一切献给党”的时代的一个年轻父亲。 钟扬长大以后得知,开始给他取名“刚阳”。那个年代,取名都很有时代烙印。“刚阳”这个名字是钟美鸣的好友丁永淮取的,取意出生地黄冈和祖籍地邵阳;还有一层意思,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留学苏联的中国学生时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钟扬的出生时间正是这个时段。 用“刚阳”这个名字上了户口。刚把男婴由医院抱回来,从农村来的保姆不识字,一听这个名字,立马摇头说不好,“刚阳”(钢洋)听起来像过去的银圆,弄得钟美鸣没了脾气。后来改成单名“扬”,乳名“扬子”,是出生在“扬子江边”的意思。 因为钟扬是早产儿,尽管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为了给他增加营养,还是给他一个人订了一份牛奶。钟美鸣回忆,那个时候,牛奶是限制供应的,家里每个人每月仅供应半斤肉。屋子也很窄小,一家三口人就睡一张床,晚上睡觉就把钟扬放在中间夹着,那个绷子床如今还在用。 钟扬一出生就很乖,不吵不闹,平时基本上由妈妈和外婆照管,后来请了一个保姆,钟美鸣主要忙于工作。后来,因为钟扬外婆家里很困难,王彩燕的工资全部寄回娘家,这个小家全靠钟美鸣一个人的工资。由于粮食不够吃,王彩燕产后身体很虚弱,钟美鸣还从农村老家带米来补贴家里。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