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慧、愿力、德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课程。《悲智愿行》收录李焯芬教授八十多则心灵小故事。通过感人至深的小品,告诉读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利于苍生;有智慧才能活出闪亮的人生;有愿力德行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事业卓然有成的李焯芬教授却能做到“人忙心不忙,自在又安详”,秘诀就在他的新书——《悲智愿行》中。
《悲智愿行》一书中的故事虽“小”,却蕴涵人生的“大”哲理。读后让人悟到:人生的各种“磨难”与“负面情绪”,犹如旅行者的背囊,若念念不忘,时时叫苦,则苦上加苦,身忙心更忙,压力自然会愈积愈多。
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并不富裕的小镇里,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
约翰在当地的铁路局做劳力工作,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兼做杂工,以贴补家用。
尽管生活清贫,可两口子却是患难与共,相亲相爱的一对。
一天,夫妇俩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儿,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面街上。您需要买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
“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硬币,“胡萝卜很新鲜呢。”
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 “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
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碗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老人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
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和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做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同意。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
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红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卖菜时,放到了他的家门前。
P3-4
在《生存空虚说》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要站远一点不可。”许多功成名就之士,又何尝不是如此?乍看令人敬慕,可当我们走近他们时,才发现“成功”这两个字的背后充满了压力与无奈。然而,事业卓然有成的李焯芬教授却能做到“人忙心不忙,自在又安详”,秘诀就在他的新书——《悲智愿行》中。
《悲智愿行》一书中的故事虽“小”,却蕴涵人生的“大”哲理。读后让人悟到:人生的各种“磨难”与“负面情绪”,犹如旅行者的背囊,若念念不忘,时时叫苦,则苦上加苦,身忙心更忙,压力自然会愈积愈多。
书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有“悲心”才能救度众生,有“智慧”才能觉悟人生,有“愿力”才能成就人生,有“行动”才有成功人生。
“悲、智、愿、行”浑然一体,犹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普贤菩萨亲临教化,引导人们用“心”化解人生的“磨难”,帮助苦难的生灵,进而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启发读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利益大众。在作者“悲智愿行”菩萨心肠的潜移默化下,读者将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有所改变,不论遭遇多大的压力,或是面对多少的无奈,竞也能做到“人忙心不忙,自在又安详”!
本书所传授的菩萨秘诀,字字珠玑,美化人生;句句甘露,滋润人心。
特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