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常面临许多抉择,也经常遇到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没错,这些就是哲学问题。你可以选择不面对哲学,却无法逃脱哲学问题的纠缠。
从方韩大战,到《非你莫属》“晕倒门”;从民生问题之争,到华尔街丑闻听证。《哲学家杂志》主编、思维大师朱立安·巴吉尼最具颠覆性与挑战性的思维力作《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大论战中常见的思维陷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论战中常见的思维陷阱(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Ⅱ)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英)朱利安·巴吉尼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经常面临许多抉择,也经常遇到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没错,这些就是哲学问题。你可以选择不面对哲学,却无法逃脱哲学问题的纠缠。 从方韩大战,到《非你莫属》“晕倒门”;从民生问题之争,到华尔街丑闻听证。《哲学家杂志》主编、思维大师朱立安·巴吉尼最具颠覆性与挑战性的思维力作《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大论战中常见的思维陷阱》! 内容推荐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大论战中常见的思维陷阱》是思维大师朱立安·巴吉尼继畅销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部具有颠覆性与挑战性的作品揭露了热门论战中的8种思维陷阱,破解了那些看似有理,实则糟糕的谬误言论。《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大论战中常见的思维陷阱》中标举了近百个精彩热点的实例,如“一只中了彩票的鸭子”“用iPod的贫困儿童”“我没有和莱温斯基发生性关系”等等,从独特的视角讨论普遍出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偏差;让你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判别能力,考察是否因扭曲事实与证据相信了你想要相信的,而不是你应该相信的。 目录 引言 一只中了百万彩票的鸭子 [后此谬误] Chapter 1 鸡同鸭讲——我说事实,你谈看法 1.我就是不相信它 [诉诸无知] 2.做无规律运动的绵羊 [伪科学] 3.不那么精彩的语录体 [空洞的假智慧] 4.占星术与大规模杀伤武器 [确信偏见] 5.为什么50%的人不相信进化论 [不确定性论点] 6.谁说吸烟能致命 [质疑真理] 7.上帝不骑驯鹿 [丧失论点] 8.管好你家的约翰逊 [语境误解] Chapter 2 鸭烂嘴巴硬——我强辩,我生存 1.布莱尔不卖军火,小布什也会卖 [非我即你] 2.用ipod的贫困儿童 [公平的规定] 3.支持小布什,还是恐怖分子 [假二歧分枝式] 4.被强奸是自食其果吗 [道德责任] 5.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 [推理的盲点] 6.你应该长到两米四 [应当的逻辑] 7.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吃饱 [错误的归纳] 8.男扮女装与女扮男装 [彼此彼此] 9.如果我当时知道 [事后合理化] 10.不断上升的最低失业率 [回归谬误] 11.人类生来就有罪 [解释的逻辑] 12.向血汗工厂感恩 [聊胜于无] Chapter 3 鸭声鸡斗——你方唱罢我登场 1.自来水是用来浇花的 [事半功倍] 2.伊丽莎白二世其实是一只蜥蜴 [有权表达] 3.我没有和莱温斯基发生性关系 [不完全事实] 4.我知道上帝的思想 [对事不对人] 5.不可能的飞行器 [没有合理解释] 6.堕胎不关红衣主教的事 [谁说了算] 7.中庸不需要申请 [扭曲均衡] 8.把所有的东西扭成一团 [虚假简化] 9.抱怨太多的女人 [动机猜测] 10.大气碳层的臭氧空洞 [模糊边界] Chapter 4 鸭唇不对马嘴——我说东来,你说西 1.吃奶酪的投降猴子? [断章取义] 2.吃掉你家的转基因食品 [无前提推论] 5.在100%不含脂肪的纸张上印刷 [可疑的优点] 4.如果不是全坏,那肯定是全好 [部分防御≠支持] 5.古老的东西都是好的 [过时谬误] 6.偷窥狂的特许令 [无辜者无畏] 7.这本书什么都没教给我 [选择语言] Chapter 5 指鸭为马——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希拉里的外衣与乳沟 [巧妙的破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愿意不愿意] 3.胎儿是一团细胞还是一个人 [灰色区域] 4.牛奶是奶牛的 [起因谬误] 5.发放紧急避孕药的言外之意 [信息传达错误] 6.听莫扎特的人不会抢老太太 [关联与因果] 7.地球上到处是外星人 [逻辑一致] 8.与稻草人的论争 [稻草人谬误] 9.用波斯语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言外之意] Chapter 6 鸭假虎威——看谁比我更冠冕堂皇 1.情调音乐暗示的魔力 [嘘狗策略] 2.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民主本质] 3 .希特勒是个素食主义者 [牵连犯罪] 4.人们有权挖掘埋地万年的猛犸象吗 [打权利牌] 5.禁止开车与安全 [预防原则] 6.不和弗洛伊德叔叔说话就是忠于父亲 [忠诚与正义] 7.巧克力比接吻更能获得满足感 [何人得益] 8.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达成平衡] 9.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和谁有关 [居功的效果] 10.两天内录制的最伟大唱片 [混淆事实] Chapter 7 鸭子忧天——我不吓你我吓唯 1.2020欧洲末日 [附加条件] 2.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数量 [零和博弈] 3.卖淫只是一种临时过渡 [知情同意] 4.总统都使用核威慑来维持和平 [假设性问题] 5.可怕的都不可能是真实的 [自我欺骗] 6.汉堡包海洛因 [类比争论] 7.能够相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证吗 [怀疑态度] 8.美国难道也是恐怖主义 [偶殊谬误] Chapter 8 掩耳盗鸭——好事归我,坏事归你 1.抛100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赌徒谬论] 2.成为杀人犯纯属偶然 [加强限制] 3.咖啡灌肠法攻克了癌症 [回避问题] 4.强奸是天然的生物现象 [解释与辩护] 5.戴安娜早就预见了致命的车祸 [预测能力] 6.我就知道他们会这么说 [免错申明] 7.与“漏洞先生”不谋而合 [合法与道德] 8.单亲家庭背负的骂名 [数据分解] 9.找不到的武器 [举出反证] 10.该死的谎言与统计数据 [滥用数据] 11.牛津大学有多大 [范畴错误] 结语 最后一句话 [合理自信]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1.布莱尔不卖军火,小布什也会卖 【非我即你】 如果我们想停止在该国进行防御性武器交易,那么我们确实可以做到。但是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在我们停止生产的当口,又有其他国家立马开始对其售卖曾经由我们提供的此类武器。 ——托尼·布莱尔 我们曾经多少次听到过人们使用类似的辩论对策,为自己那些道德含义模糊的行为辩护?这其中的逻辑一目了然:我的行为也许会产生一个你反对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不做,别人也可能会做,那么同样的结果还是会出现。这样的话,你批评我的所作所为就没必要了,因为这并不会阻止你所反对的结果的发生。 后果主义的道德理论认为,一个行为如果产生了很坏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错的;如果产生的是好的结果,那么就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行为仅仅因为别人也可能会这样做而变得正确。 如果这种说法的错误足够明显,那么为什么它还会对我们有一种奇怪的吸引力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十足的一厢情愿与自私自利的结合。当做某事会给我们带来损失或使我们有所得时,大多数人会经常使用或者听到这类辩解,因为纯粹的自利会使我们倾向于使用任何看起来使自己的行为倾向合理的借口。 第二种解释相对温和。对行为的道德评估,从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它们如何有益于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很自然或许也是很正确的想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不断追问“如果我这样做或者不这样做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美好”,是很正确的。但是要回答这一问题,不仅需要设想我们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同样还需要设想我们对行为结果究竟有何贡献。很有可能我克制了某些不好的行为,但结果并不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然而如果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做出了坏的事情,那么所发生的一切责任都应当由我来承担,我不会因为别人也有可能这么做而推卸自己的责任。事实是,我做了,就必须因此承受谴责。 这也是我们通常对他人做出道德评判的方式。举个例子来说,设想你的一伙朋友铁了心计划去杀死某人,而你完全没法劝服他们。难道因为无论如何总会有人扣动扳机,所以当你自愿去协助他们杀人的时候就变得没什么罪责?这种想法确实够荒唐。 就军火买卖这件事来说,“就算英国人不做,别的国家也会做”——这并不是很充分的正当理由。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军火买卖本身是否合理。这有点像魔术师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手上的小动作转移到别处,这种辩解也是这样。 此类托辞很少被我们严肃对待,尤其是当防止某些人做坏事或是作为拒绝接受犹太人的理由时——无数被当局所镇压的人在死亡集中营内被折磨、强暴,甚至被杀害。那些涉及施行暴行的个人,当时的情况也许确实是出于“如果他们不做的话别人也会这样做”,但是他们的行为并不因此而变得可以原谅。对于那些被迫施行恐怖行为与自己被惩罚(甚至是被杀害)之间做出抉择的人们,确实很令人同情。这种同情使我们在审判那些做错事的人们时更加宽容,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使罪行本身变得正确。 声称“你做某件错事更好,因为别人做的话可能会造成更坏的结果”。这并不是很好的辩护词。例如,如果要在合法地提供高纯度海洛因.与由那些并不在意是否会造成污染的罪犯们来提供毒品之间做出选择.应该选哪个呢?在那种声称“如果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甚至后果更严重的辩解中。是不是至少还有一丁点有意义的东西呢? 2.用iPod的贫困儿童 【公平的规定】 政府可能已经考虑收回关于2010—2011年远景目标的全心承诺,对此我们深表忧虑。不能实现该目标,意味着有意识地选择延长数以万计的儿童身处贫困状态的时间。此举若非必然如此,万不可取。 ——英国国会下议院财政政策委员会 英国政府曾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力图在2010年将贫困儿童数量减少一半,到2020年彻底根除该问题。自这一誓言制定之日起,60万贫困儿童已经被成功解救出来。但是这种状况在2005年6月曾一度出现严重倒退,多达20万的儿童重返窘境。将家庭开支计算在内,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推算出在2005年,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仍身处贫困线以下。 但是,“贫困儿童”到底该如何定义呢?就官方而言,它被定义为“在收入少于社会中等水平60%以下的家庭中生活的儿童”。我确信目前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儿童确实很穷困,并且社会应当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改善。 P30-33 序言 正确地做事很简单:只要消除了所有的错误,一切都会变得完美。这话放到任何技术活儿上都有效,思想和论辩也是如此。对于希望保持思维清晰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戒掉有可能会影响理性思维的谬误与困惑。问题是,这样的谬误与困惑实在太多,无论是从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角度看,人类都不是天生的逻辑学家。 本书列举了一些错得离谱的论证:其中大部分是靠不住的推理,小部分是思维习惯、思维模式与思维的偏差,还有些是自身完美却没有被合理使用的论证。本书并不是教科书,我列出的论证有些是重叠的,逻辑学家会将其视为同类拙劣思想的不同变体。所有我列举出来的错误论证,都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用过的,而且我对这些例子的编目方式,不仅与哲学教授不同,也不完全遵从批判性思维。做这种比较是为了启发读者去探索我描述的那些论证之间的异与同。 所有例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它们反映出了近些年被大力宣传的非理性问题,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替代医学、宗教、堕胎、安乐死、贫穷等问题的讨论。其中也有少量非常严肃的例子,比如量子绵羊诗人、幸运鸭和来自外星的神祈。 最初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将它设想成摧毁歪理邪说的攻击性武器。读者能自行装备此武器,寻找并处理能够在任何地方找到的逻辑矛盾。然而,鉴于已经有其他人参与到这种福音式的任务中,我便做了重新考虑。我坚信,好的思维并不是“拥有合适的装备”,而是带有质询的提问,以及怀疑却不世故的态度。过度信任是理性最大的敌人之一,多数危险都出自其中。 因此,我试图使用最清楚的批判性思维原则解决可能出现的难题。每篇文章的结尾,我都给出了一系列问题、可供联想的事件或者一项任务,帮助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希望他们放下书本之后,还能在思想上有所回味。 这样一本书很容易给读者带来一种印象——貌似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和我另外的几本书一样,本书只想作为更好的推理起点,而不是终极论断。 后记 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著名的“哲普作家”,擅长以一个例子为切入点,譬如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段话,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出其中包含的逻辑问题,从而指出我们在思维上需要更正的缺点。本书就是一本非常能体现他这种著作风格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巴吉尼从一段通常是比较“雷人”的引文人手,先指出“雷点”所在,然后做出普遍的引申,深入浅出地将一个可能只有逻辑学家或者语言学家才能准确觉察出来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他并不在书中明确给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是揭示一种思维上的现象,并引发我们自己去思考。这种方法颇有点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风采。 我们常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同样并不缺少思维上的缺陷,也不缺少对这种缺陷的意识,我们通常都能感觉到别人的话语或者文章中的逻辑毛病,但是我们对这些毛病通常只是私下里嘲笑一下,或者在网络上集体“围观”,很少有人能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细致的分析,最后明确指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什么办法能加以解决。这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是像巴吉尼这样的有心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科普作家,甚至有了“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普及类电视节目和图书,我们不缺少了解各种知识的途径。但是,有了各种知识却未必就有了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的思维能力。 坦率地讲,在翻译这本作品之前,我并没有阅读“哲普作品”的经历。正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使我意识到可能这样的-图书正是我们最缺乏的读物。虽然不能指望通过阅读一本书就改正掉自己所有的思维毛病,但是以他人的思维错误为镜,能使我们真实地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思维瑕疵。阅读本书,任何人都可能有所启发,不管你的专业是哲学还是其他学科。谁能保证自己说的话总是完美无缺呢?有缺点并不为过,但是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或者不尝试去弥补自己的缺点,这就可谓“朽木不可雕也”。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是一本好书,但是我却无法自信地说我的翻译完全准确地传递出了作者的文采。巴吉尼有着一种英国绅士的幽默感,他的很多句子暗含着一种反讽的乐趣,但是在转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这种语言上的乐趣难免有所流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作为“哲普作品”,这本书并不是那么通俗,很多地方经常有点“弯弯绕”,为了不给阅读造成困难,我在“意译”与“直译”之间颇费了些踌躇。译稿完成之后,也请了几位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做了试读,尽量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希望能更好地将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做出注释可能会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我有选择性地做出了解释。还有很多名词读者可能也会觉得陌生,但是考虑到并不影响阅读,所以只是给出了英文原文,并没有做出解释,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己根据我们提供的原文查询。 最后,非常感谢本书编辑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没有她们一次次地允许我延迟交稿日期,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在日常工作之余完成这部译著。在翻译过程中,我的妻子刘小敏,朋友赵永刚博士、梁亮博士、戚干舞先生、熊郁女士等人给予了直接的帮助,非常感谢他们。周淮安、黄群爱、乔丹、陈驹、肖妍、王新等朋友试读过部分译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的智慧也被吸纳进译稿之中。当然,这些朋友的援手并不表示他们对书稿中的错漏负有责任,如果读者诸君有“拍砖”的需要,请直接拍到我头上。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能让我冷静思考的书,它告诉我为什么一个原本并不具有那些意义的事情会沸沸扬扬地在一次又一次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被笃定。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绍刚 这本书像道德哲学中的“九宫格”游戏一样,在你遇到思维瓶颈时,帮助你运用各种思维实验技巧,快速地把你从短路的大脑地狱中解救出来。 ——《新政治家》 巴吉尼给我们提供了一场最丰盛、最诡异并且最直白、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视觉盛宴……从你思维的极限之外,好好享受这些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吧。 ——《卫报》 这是一本智慧之书,它值得反复阅读,因为其中的很多论点之前从未有人提出过。 ——《星期日先驱报》 这本短小精悍、思想深刻、风格犀利的好书值得摊荐! ——《星期日泰晤士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