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燕园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文宝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文宝所著的《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可以从中看到北京的基层文化和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吸引了我、培育了我,使我走上了为之奋斗的学术道路,也可以体悟到我对北京的民俗文化和北京大学母校的深厚感情。

内容推荐

王文宝所著的《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收入民俗学家王文宝先生数十年来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包括:作者的大杂院儿生涯;北京的市井民俗文化;刘半农、常惠、江绍原、顾颉刚等北大学人对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北京的商业吆喝与响器等资料。附录部分收入《北京话“儿”化音手册》,是作者对北京话“儿”化音的研究心得的集中展示。《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气息。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

 热衷弘扬民俗文化

 温馨的大杂院儿

 京城当年一个繁华商业区

 想起了“平民食堂”

 二中琐忆

 输血的故事

 旧事难忘——记越南留学生在“中国语专”二三事

 美丽的台湾民间传说

第二部分 市井民俗文化

 略谈北京话的特点——最突出、最活跃鲜灵的京味儿民俗文化

 关于北京话“儿”化音问题

 关于北京的传统糕点

 风味儿中秋月饼和家庭自制“团圆饼”

 “杂拌儿”伴你过大年

 祈吉迎祥的春节文化

 老北京过大年的“玩儿”

 北京的户外游戏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突显的

 地方风物人文色彩

 饶有兴味的北京地名歌谣

 谈谈几首关于时政的北京地名歌谣

 反映岁时节日的北京谣谚

 古往今来一线牵,京都故事惹人传

 京城戏曲曲艺的发展概况

 附段宝林:王文宝《北京民俗文化选粹》序

第三部分 北大学人之贡献

 刘半农与北大歌谣学运动

 中国俗文学与俗文学运动

 妇女对中国俗文学之贡献——为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召开而作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一些报刊宣传民俗学的情况

 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

 的“俗文学丛刊”

 江绍原首开“迷信研究”课试卷的发现和他对

 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

 积极挖掘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北大学人对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之贡献——献给北大中文系百年华诞

第四部分 珍贵的记录

 老北京的吆喝与招幌

 关于北京的商业吆喝与响器

 一本研究北京商业习俗的力作——推荐《京都叫卖图》

 商业宣传习俗资料的新发现

 附 《旧京风俗志》剪报

 [清]汉严卯斋《贸易》手抄本——汉严卯斋笔录,王文宝点校

 附1 《贸易》原件

 附2 石继昌《元裔学者奉仲严》

 [清] 闲园鞠农《一岁货声》——齐如山眉识、王文宝点校

 附 李霈《蔡省吾先生事略》(王文宝点校)

 [附录一] 王文宝著述简目

 [附录二] 王文珍《民俗学家王文宝》

 [附录三] 北京话“儿”化音手册

后记

试读章节

热衷弘扬民俗文化

我1929年6月出生于通州,在北京内城的大杂院儿里长大。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电料行学过徒,后经商,却喜欢唱秧歌、河北梆子、京剧;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会唱不少儿歌。我从上小学就喜欢听京剧、评剧及大鼓、相声等,北京的民俗文化伴随我长大。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我又广读民俗方面的书籍,搜集了很多北京的民间儿歌、谜语、歇后语等,为日后从事民俗文化工作打下了基础。

1979年我调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事联络和编辑工作。为拯救民俗文化,我努力与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建立联系,推动民俗学发展。1983年与众多国内著名民俗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我担任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又与部分老文学家联手成立“中国俗文学学会”,被选为副会长。现在我还是这两个学会的顾问。

学会成立后,我广泛收集资料,参与编撰许多重要著作。其中尤以《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国民俗学史》和《中国民俗研究史》影响大。2003年出版的《中国民俗研究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20世纪的民俗学研究成果,书中附有数百幅图片,数位著名民俗学家为其作序。北京大学文史学家白化文以《中国民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为题,评价称“此书是一部总结性的,把20世纪特别是解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写成一部里程碑式‘结集’的著作”。

民俗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即已产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民俗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

(《北京盟讯》,2006年6月)

温馨的大杂院儿

从幼年到上大学,我家先后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前门外草厂八条、煤市街、东四北十一条、西单北大木仓租房居住,都是大杂院儿。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东四北十一条一号大杂院儿的生活,对我后来从事民俗学事业起很大的作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在那里度过的。那个院的前边是一个小四合院,和后面的中院、后院及西跨院组成一个大院落。住有布店、油盐店伙计,汽车司机,卖茶汤油炒面儿的,卖烟卷儿的,开饭铺、酒铺儿的,做电料木托儿的,织土布的,当警察、宪兵的,等等,著名相声老演员赵霭如就住在后院儿里。

我家先住后院儿两间北房,后搬到中院住两间东房的时间比较长。中院儿有三间北房、三间东房和三间西房,院内有一棵槐树和一棵枣树,住了四五户人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点儿也不错,谁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院儿里邻居送一点尝尝,谁家有什么事大家都来帮忙。夏天,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挂满枝头,满院飘荡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其后枣树上一簇簇鲜艳的小花发散着淡淡的清香。有人将槐花洗净和面加盐蒸糕吃,把枣花洗净泡茶喝,别具风味。秋季枣儿熟了,红绿相间,大枣吃在嘴里又脆又甜。打枣时,众人拿着筐盆争捡噼啪落地的鲜枣,煞是有趣。孩子们还用旧秫秸细篾儿做“小驴推磨”的游戏:先将一个枣尖的一端咬去枣肉、露出核尖,在其底部距离均匀地插上三根长约半寸的细篾儿,放在平地上,核尖儿要正直向上不能歪斜,算作“磨台”;再折取四五寸长的一段细篾儿,光滑面向上,两端各插一尖头朝上竖立的枣儿,成一扁担状,放在“磨台”的枣尖儿上,保持左右平衡,用手指轻轻一拨即可转动,好像农村里小驴儿推磨的样子。据1976年7月河南济源县勋掌村发掘的宋代三彩瓷枕上该游戏之图像看,这种游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渊源呢。在院子里,和那些小伙伴儿们,一年四季玩捉迷藏、卖大布、扯轱辘圆、求人、点果子名儿、猫拿耗子、弹玻璃球、扔杠、逮老、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翻线绳、抽陀螺、掮洋画儿,等等。唱着跳着,跑着叫着,嘻嘻哈哈,院子里充满了稚嫩的欢声笑语。秋天,在后院儿西墙下草树丛中捉蜻蜓、蚂蚱,逮蛐蛐儿,粘唧鸟儿(蝉),中元节玩莲花灯、蒿子灯、荷叶灯,春节放花炮、抖空竹,风车儿嘎嘎作响。60多年过去了,昔日那个大杂院里的情形,依然常常勾起我温馨的回忆。

(《北京盟讯》,2006年9月)P3-8

序言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编委会今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弘扬祖国民俗文化》,受到了有关学者的赞扬,陕西杨景震先生来信说,该书“全面地总结了开展民俗学研究活动以来的经验、收获和优劣点,是一部资料齐全、十分珍贵的书籍”。

60年来,我撰写了400多篇文章,在编《弘扬祖国民俗文化》时只能收进其中的一部分。现将该书未收入之已发表的若干文章编成一小书,取名《从大杂院儿里走出》,一方面有怀旧之意;一方面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前在我国开展的这一工作做出新的贡献。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培育我成长的基层文化和我对它的深厚感情,以及我为弘扬祖国民俗文化所做的努力。第一部分为“从大杂院儿里走出”,第二部分为“市井民俗文化”,第三部分为“北大学人之贡献”,第四部分为“珍贵的记录”。

清末汉严卯斋笔录的《贸易》和齐如山眉识闲园鞠农的《一岁货声》为著名民俗学老先辈常惠先生所赠,都是极珍贵的民俗文物,特收入本书中。

2010年9月27日

后记

这本小书是2010年在编撰《中国民间游戏》一书时同时萌发的一个选题。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北京的基层文化和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吸引了我、培育了我,使我走上了为之奋斗的学术道路,也可以体悟到我对北京的民俗文化和北京大学母校的深厚感情。

著名文史学家白化文先生向北大出版社推荐,得到了高秀芹女士和责编梁勇先生的支持,此书得以很快问世。谨向以上诸君致以真挚的谢意。

王文宝

2011年11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