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谐利著的《师任堂》是一本引进韩国版权的人物传记图书,讲述了16世纪朝鲜知识女性师任堂的传奇一生。少女时代的她为继承中国周文王之母太任的贤能,自号“师任堂”。她从小天赋异禀,努力冲破时代束缚识字读书,擅长诗文、绘画、书法等,被誉为韩国第一女性艺术家。婚后她育有7个子女,这些孩子都有才学又有教养,更是培养出李栗谷这样的韩国儒学泰斗。她还是唯一登上韩国纸币的女性。师任堂把每个人生角色都做到了极致,成为当今女性追捧的典范。本书从多个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师任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师任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韩)林谐利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谐利著的《师任堂》是一本引进韩国版权的人物传记图书,讲述了16世纪朝鲜知识女性师任堂的传奇一生。少女时代的她为继承中国周文王之母太任的贤能,自号“师任堂”。她从小天赋异禀,努力冲破时代束缚识字读书,擅长诗文、绘画、书法等,被誉为韩国第一女性艺术家。婚后她育有7个子女,这些孩子都有才学又有教养,更是培养出李栗谷这样的韩国儒学泰斗。她还是唯一登上韩国纸币的女性。师任堂把每个人生角色都做到了极致,成为当今女性追捧的典范。本书从多个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师任堂。 内容推荐 她,从小天赋异禀,努力冲破时代束缚识字读书,擅长诗文、绘画、书法和刺绣,尤其在绘画、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出众,被誉为韩国第一女性艺术家。 她,时时督促、鼓励丈夫,面对生活的不得已,她选择替代丈夫掌管家中大小事务,负担起家庭生计。 她,韩国人尊崇的慈母典范,堪比中国的孟母,养育的7个孩子受她的影响和熏陶,既有才学又有教养,其中第三个儿子李栗谷被誉为韩国的儒学泰斗。 她,就是师任堂! 韩国著名作家林谐利,通过查阅师任堂的生平资料与记载她书画作品的相关文献,历时三年倾力著成《师任堂》这部史书式巨作,向我们还原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师任堂。 经典女神李英爱,时隔11年重返荧屏,传神演绎这一韩国历史上的伟大女性,让我们了解一个不为人知的师任堂。 目录 |第一章|少女时代冲破限制,给自己取堂号,立下一生的志向 冲破旧俗,师任堂决心识字、读书 将“寻求圣贤之道”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 为自己取堂号为“师任堂” 时时刻刻以“君子”作为自己人生的榜样 7岁临摹安坚的画,展露过人的艺术天赋 |第二章|19岁步入婚姻殿堂,等待她的并非是期盼的幸福 婚后,师任堂一直住在娘家 父亲病倒,师任堂的母亲日夜不停祈祷七日 新媳妇,过了三年才拜见婆婆 结婚28年来,丈夫游手好闲,妻子勤劳贤惠 生命垂危之际嘱咐丈夫“我死后,你不要再娶” 孩子们的庶母权氏,并非心性恶毒之人 一颗孤独的心牵挂着远方的母亲 寄情于诗表达离别和悔恨之情 |第三章|不只是母亲,更是孩子们难得的人生导师 育有四男三女,是孩子们眼中的慈母 胎教是人性教育的第一步 孔子的教育论成为师任堂教育子女的标准 百善孝为先,让孩子学会孝顺父母 兄弟如手足,要友爱相待 兄弟姐妹应生活在一起,相互扶持 在成长的路上,要立志高远,坚守理想 让孩子们认识到“交友一定要讲信义” 教导孩子注意提高人格修养 师任堂效仿孔子,对子女因材施教 |第四章|师任堂及其子孙们都才华横溢,注重艺术上的升华 在所有的朝鲜画家中,师任堂被称为草虫图第一人 师任堂借助绘画,表达未能托生为男子的遗憾 书法方面,师任堂广泛涉猎各种字体 长女梅被世人称为“小师任堂” 从诗歌、书画到玄琴,小儿子李无不擅长 小儿子李的玄琴曲清明幽远、大气磅礴 师任堂的孙女李夫人擅长画墨竹 |第五章|500年来光阴荏苒,师任堂的社会形象不断被改变 16世纪,师任堂以画家身份而享誉盛名 17世纪,西人宋时烈否定师任堂的山水画 18世纪,师任堂被塑造为生养大圣贤的伟大母亲 19世纪,士大夫们将圣贤的母亲推到风口浪尖 日本殖民时期,师任堂被戴上了“军国母亲”这一假面具 20世纪70年代,师任堂成为“贤妻良母”的代名词 最大面值5万韩元上的人物肖像最终选定师任堂 |附录|师任堂生活的时代背景 |后记|抛开母亲这个角色,重新认识师任堂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冲破旧俗,师任堂决心识字、读书 师任堂(1504—1551)于朝鲜燕山君政权末期1504年,出生在江陵北平村。父亲申命和(1476—1522)与母亲李氏共育有五个女儿,师任堂是次女。 申命和是太祖时期的建国功臣申崇谦的第十八代孙,是官拜宁越郡郡守的申叔权的儿子。李氏夫人是江陵地方的名门望族、参判崔应贤的外孙女。李氏夫人的父亲李思温是生员,没有做过官吏。因为李氏夫人是独生女,所以她在娘家度过了一生。 在师任堂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背景,应该就是她的外祖父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环境。当然,从高丽时代开始一直到16世纪,女子婚嫁后与娘家父母一起生活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母女三代在一起生活,这样的情况也应该算是比较罕见了。 父亲申命和出生在汉阳,天性纯朴、刚直,学问与人品都很出众,被后世认为是信仰坚定、刚正不阿的人。申命和的父亲去世后,申命和不顾冒犯当时仍在位的燕山君制定的极其严厉的短丧法1,在父亲坟前盖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过了三年的守墓生活。由此可见,他也是个极其孝顺的人。 燕山君在位时,申命和遭遇父丧。虽国有严命实行短丧,却坚持依礼守孝,佩首与腰2守在墓旁,以粥为食,每餐供奉,极尽悲痛,直至三年守孝期满。3 有一则逸事足以表明申命和刚直的品德:他的丈人李思温与朋友有一场约会,但是因为突发事件他不能赴约,于是就让女婿写一封信,以生病为由推脱掉约会。但是申命和不顾丈人恳切的拜托,断然拒绝了替丈人写一封谎话连篇的信文。 申命和41岁时考中了科举,正值中宗执政的时代。多位知名政客都向朝廷举荐了他,但他却一一谢绝,潜心专注于做学问。 在朝鲜时代,如果托生为男儿,上学堂,中科举,然后走上仕途,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是大部分士大夫都会选择的理想人生。可是,为什么申命和久经寒窗苦读考中科举却谢绝做官,而来往于江陵和汉阳之间,只专心做学问呢? 师任堂的第三个儿子栗谷的书中曾记载道,他的外祖父母分居16年,而外祖父则不断地来往于江陵和汉阳之间。申命和的父亲申叔权是太宗的女儿贞善公主的外孙。据记载,太宗是靠元敬王后闵氏以及妻弟们的帮助才登上了王位,然而为了阻止外戚势力的增长,太宗故意将小女儿贞善公主下嫁给了没有什么背景的家族。 据此可以推测,申命和一定是从父亲那里听说了关于太祖与太宗年间发生过的夺嫡之乱及南怡将军的悲剧史,继而对王位争夺战和朝廷官吏们的政治斗争产生了批判性的观点,不仅如此,他还生于燕山君不断实施暴政的时代。据此种种,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产生与其在乱世走上仕途不如以做学问明哲保身的想法。 师任堂出生的1504年,是在“戊午士祸”掀起血雨腥风,无数书生被砍头的第六年。而就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次无数书生被杀害的“甲子士祸”1。 师任堂的外祖父李思温,很早就在江陵北平定居,并从祖辈那里继承了乌竹轩。这个乌竹轩是附属于崔应贤古宅的别馆。师任堂出生在外婆家的乌竹轩,在外祖父李思温、外祖母崔氏夫人和母亲的养育下成长,自然也就受到了外祖母家的影响。 依据申命和那刚直的性格,可以推断,他一定是下决心不在燕山君这样的暴君手下做官从政。父亲的这种品性对师任堂的影响很大。细细品味师任堂的一生,就不难看出,她既继承了父亲的学识和刚直的品格,同时也继承了母亲温暖、慈祥的品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推测,师任堂的外祖父李思温知道自己的妻家也有女子认字、读书、作诗,所以才会让自己的独生女儿,也就是师任堂的母亲李氏识文断字。如此一来,外祖父在外孙女当中选择才能出众的师任堂,让她研习经典书籍,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父亲申命和也遵从了丈人的意愿,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的女儿研习经典。 P3-7 后记 抛开母亲这个角色,重新认识师任堂 这还是念高中时候的事情。班主任让大家写一下自己的理想,有30%的人写的是想做一个贤妻良母。看到我的同桌也这样写,我笑她说做一个贤妾良母岂不是更好,结果搞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 在20世纪70年代,女子学校都要在生活馆对学生进行四天三夜的义务教育。这种所谓的女性教育,其中心内容就是礼节教育。那个时候,我们民族的女性代表就是申师任堂。当时我对师任堂的认识,只是局限在她是李栗谷先生的母亲,擅长画葡萄,是个孝女——仅此而已。 到了20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我会经常跟男同学在思想上发生冲突。 如果与男同学谈论某个历史人物时发生了争执,只要男生理屈词穷时,他们就会说:“一介女流居然敢这么放肆?”“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女人嘛,只要嫁得好就能享福了,何苦这么拼命学习呢?”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反驳道:“难道因为是女生,就可以只交一半学费了吗?”“同样是学习,为什么要分男女?”后来,我就跟男同学们像战友一样相处了。 20世纪90年代,我在某电视台工作了几年,发现男人们的女性观大部分都是古板落伍的,甚至还有一些男员工,难以接受女员工工资比自己高的事实。尤其是那些外省出身的男编导们的意识,简直腐朽到了已经发霉的地步。 他们常常攻击道“聪明的女人都命硬”,还叫嚷着“女子只有在家安心相夫教子,才能叫幸福”。 我大学毕业的那个年代,在社会中工作的女性还不是很多,当时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0%。 我长期以来与男人们边竞争边合作,在这样的韩国社会中一路摸爬滚打着走了过来。在这片国土上,生为一个女人,就跟跛着一条腿讨生活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我从小就为自己没有托生为男孩而感到遗憾。我常说如果自己是个男孩,那我就是家中的长子,就能够成为父母坚实的靠山,也能够成为妹妹们的好兄长。 而在踏人社会之后,女性的身份就更成为了一种负担。因此,我开始刻意地隐藏起自己女性的一面,以中性的形象面对世人,以此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方式。 几年前,在写作有关18世纪、19世纪女性的书籍时,我开始关注所谓的“女性意识”。我还了解到在朝鲜时代,曾出现过很多试图挣脱时代的枷锁、努力争取主宰自己人生的女性。在探究她们人生经历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很多的鼓舞,而且意识到生为女子却压抑自己女性的一面,无异于对自己施加暴力。后来,这成为了我写关于女性的书籍的一大动机。 本书讲述了16世纪朝鲜知识女性师任堂的一生。师任堂于2009年当选为韩币5万元纸币上的头像人物,这引起了韩国女性的强烈反对。 她们主张“反对因贤妻良母意识而被推崇的申师任堂成为纸币上的头像人物”,“与其选用申师任堂这样被禁锢于家庭主义框架中的人物,不如选用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的、既柔和又具有领导力的女性人物”。 但是,我们对师任堂一生的了解和认识,究竟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我认为,韩国社会的排外意识相当强烈,并且大家都非常爱慕虚荣,易生偏见。究其原因,与日本帝国主义长达35年的占领和长达18年的独裁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客观地展示历史中的人物,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女性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尤其缺乏,研究她们,就如同寻找遗落在各处的珠子,并把它们重新串联起来。好在师任堂是大学者李栗谷先生的母亲,不仅李栗谷先生留下来一些关于母亲的文字,其他文人也在自己的文字记录中有所提及。 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下:首先,在朝鲜时代,没有“贤妻良母”这个概念,只有“烈妇孝妇”这个概念。“贤妻良母”这个概念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被强制引进的,最后成为了压迫女性的一种理念。而且,在师任堂生活的16世纪,男子成亲后从妻而居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女子还可以再婚甚至三婚。已婚的女儿也能够继承娘家的财产,祭祀也由子女们轮流来主持,连外孙也能够继承外祖父母的遗产。 大部分人听到这里,都表示非常惊讶。以研究朝鲜时代家族社会史而闻名的高丽大学名誉教授崔再锡的论文为首的学术界论文中,对此提供了很多实质性的史料。其实我们印象中的朝鲜时代大多是18世纪、19世纪的朝鲜。 在16世纪时,师任堂以“画家申氏”之名为世人所知。到了17世纪,老论派巨头宋时烈为了强化西人的正统性,开始推崇自己的老师栗谷先生,师任堂也随之成为了“圣贤的母亲”。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出于植入殖民意识理念的需求,她又变身成为了“军国的母亲”。换句话说,师任堂在死后的460年间,不断地作为某种理念的牺牲品,留在人们的意识中。 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的1910年,据朝鲜研究会发行的《朝鲜贵族列传》记载,日本帝国主义对76名朝鲜人授予了类似于日本贵族的爵位以及赏赐金,其理由是他们为日本与朝鲜的合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汉江历史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接受爵位的76人中有64人是老论派。 师任堂曾被老论派推崇,后被日本帝国主义包装为“军国的母亲”,到了20世纪70年代,又被独裁政权塑造成了“贤妻良母”的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权为了使独裁合理化,将李舜臣和师任堂塑造成了民族的代表人物。把李舜臣塑造成救国英雄,用师任堂来影射总统夫人陆英修,把她当成独裁政府的挡箭牌,并把她塑造成了“贤妻良母”的代表人物。 “师任堂”是以中国周朝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为师的意思。然而太任却并不是贤妻良母,而是以女子之身成为了君子中的楷模。“师任堂”这个名号是她本人在小时候亲自起的,在征得了她父亲的同意后开始使用的。 在整理有关师任堂这一生的资料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她打动。师任堂婚后育有7个子女,她担负着全家的生计,因丈夫的不忠而痛苦一生,但她仍然坚守自我,并在艺术上实现了自我的升华。她的这份意志与热情,让我十分敬仰。 师任堂作为一名女性,作为一个人,为了自我的完善,一生活得轰轰烈烈。同时她又是位出色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富有创意与个性的艺术家,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她充分具备了21世纪领军人物的风采。在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之后,还能够认识16世纪出色的知性人物“师任堂”,我感到无比荣幸。 最后,我要说明,本书能够得以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感谢人文书院的梁振浩代表、魏正勋主编、江永信设计师、负责设计封面的朴昌桓代表、制定企划案和写作方向的卢成斗先生和郑会善先生,还有各位社团法人、韩国希腊协会的各位会员,以及提供图片的乌竹轩市立博物馆和栗谷研究院。 我是在与父亲的对话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因为是长女,所以父亲格外疼爱我。刚入小学,父亲就开始让我学习千字文,到了六年级,报纸上出现的那些难懂的汉字我已经都能看懂了。不仅如此,父亲还告诉我很多生活的常识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父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领路人,也是第一位老师。 谨以此书献给我已去世的父亲。 还有,感谢一生都在支持我的母亲。 莲雨林谐利于济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