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仁编著的《校园的那片枣树林》是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取材于作者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生活和所见所闻,主要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校园、社会以及时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和留恋,也是对母校的一种怀念。该小说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校园的那片枣树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增仁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增仁编著的《校园的那片枣树林》是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取材于作者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生活和所见所闻,主要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校园、社会以及时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和留恋,也是对母校的一种怀念。该小说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校园的那片枣树林》以某师范大学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一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对年轻大学生的“枣树林之恋”,在即将开出灿烂花朵之时却突然凋谢,及至最后生离死别的故事。与这一情感故事交融在一起的是在那段特殊岁月中的“反右派斗争”、“大跃进”的狂热思潮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大饥荒,使他和她乃至他们那一代的大学生们在受到磨难的同时,又怎样通过逆境的磨炼,跨入正确人生道路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字朴实无华,给读者留下太多的感慨和思考。 《校园的那片枣树林》由王增仁编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不祥预感竟灵验 第二章 情愫穿越时与空 第三章 心动就在一瞬间 第四章 秀色可看不可餐 第五章 心灵深处起波澜 第六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第七章 预谋化作黄粱梦 第八章 心怀叵测施离间 第九章 将计就计灌迷汤 第十章 歹念膨胀欲抛妻 第十一章 狂热“海啸”殃校园 第十二章 未溅钢花溅泪花 第十三章 “太岁”头上敢动土 第十四章 暗发牢骚为明志 第十五章 丢失日记酿悲剧 第十六章 假戏演得亦精彩 第十七章 尕妹涎水赛冰糖 第十八章 风雨沧桑说身世 第十九章 丈夫原是“陈世美” 第二十章 青春少妇险丧命 第二十一章 语重心长指坦途 第二十二章 归途巧遇梦中人 第二十三章 雅俗共赏也惹祸 第二十四章 心灵沟通胜浪漫 第二十五章 不思悔改行龌龊 第二十六章 酒醉之后吐真言 第二十七章 吃了秤砣情不移 第二十八章 月亮明白我的心 第二十九章 大饥荒中“反右倾” 第三十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第三十一章 终生难忘舐犊情 第三十二章 饿其体肤苦心志 第三十三章 嫉恨之下出毒招 第三十四章 批斗会上亮利剑 第三十五章 悠悠琴声祈黎明 第三十六章 风雨过后是彩虹 第三十七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三十八章 和煦春风荡阴霾 第三十九章 为给同窗当红娘 第四十章 错读电报生变故 第四十一章 最终咽的是苦酒 第四十二章 激情终于再燃烧 第四十三章 四十年后又相逢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不祥预感竟灵验 这个春天姗姗来迟。惊蛰刚过,万物尚未复苏,却被从北方沙漠刮来的浮尘笼罩,气温下降,乍暖还寒。 已退休四年的姚惟诚,从室内窗户看到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心情格外的沉闷。他的老伴张一荷正忙乎着擦电视柜、茶几与其他家具上落满的灰尘。 十点半不到,电话铃骤然响起。姚惟诚仿佛有什么不祥的预感,忐忑不安地拿起话筒。果然,得到的是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不幸消息。 电话是千里之外的韩雪从医院打来的。她竟然若无其事地告诉姚惟诚,她住进医院作化疗。 姚惟诚以为这是在试探他对她是否还那样一往情深,便对她说:“你何必跟我开这样的玩笑?” 韩雪的声音变得很低沉:“这种生死攸关的事,怎么能跟你开玩笑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听完这话,姚惟诚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可怕的、罪恶的词语——癌症。他心里纳闷:我的不祥预感怎么会如此灵验?随即,他又想起曾在一份科普杂志上看过的文章,说人体能发射一种电波,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把信号传递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非常思念的人。先前的不祥预感之所以这么灵验,有可能是在接到韩雪的电话之前,先收到了她的身体发来的信号,才使自己的不祥预感成为现实。他不知所措地拿着话筒,一时决断不出该说的话。妻子看到他惊慌的神态,停止了手中干的活,坐在电话机旁边的沙发上,想听听电话是谁打来的,对方究竟出了什么事。 “喂,说话呀!”话筒里传来韩雪的催促声。 愣了好一阵,姚惟诚诚惶诚恐地问她:“你得了什么病需要化疗?” 她沉思片刻,小声地只吐出了三个字:“血液病。” 听到“血液病”!姚惟诚犹如五雷轰顶。等他从混沌中清醒过来时才告诉她:“这种病现在有办法治愈了。新闻媒体已经报道过用骨髓移植治愈血液病的许多实例,难道医院还不知道?” “医院怎么会不知道呢!可我的血型是Rh阴型。这种血型的人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要找到它,几乎是大海里捞针。医院多方求援,至今没有找到。再说,即便是找到这种血型,我想医疗费用可能是个天文数字。”其实,她的病已到了晚期,骨髓移植无济于事,只不过医生和家人给她隐瞒了真情。 姚惟诚叫着她的小名说:“雪儿,你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你一定要挺住,创造战胜病魔的奇迹!” “谢谢你对我的鼓励和期盼。我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至于死神能不能从我身边离去,这就看我的造化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便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不能耽误治疗。再说,我可以动员我们这里的同学为你的治疗助一臂之力,当然也包括我了。” “你千万不要把我患病的消息告诉你那里的同学们。我知道你和你身边的那些同学,没有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大家都是靠退休工资过生活,你让他们赞助我,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沉重的负担,对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昨天,教育局的领导来医院看望我时,也给医院打了招呼,要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治疗。所以,我再次恳求你,不要把我住院的事传给其他同学。你要是那样做,我于心不忍!请你听我的劝解好吗?” 听韩雪的口气那样坚决,姚惟诚只好向她作出了保证,放弃原先念头。 韩雪在电话里听到姚惟诚的声音凄楚,就对他说:“你难过什么,难道你不了解我这个人的性格?”可能是为缓解这凝重的气氛,也可能是大学生活的美好片段重新回到了她的脑海,她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想不想听我给你唱首歌?” 姚惟诚很纳闷,这个时候她怎么还有心思唱歌呢?没有等他回答,电话里已经传来了她那清脆的歌声: 春季里呀么到了这,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开…… 这不是《花儿与少年》吗?姚惟诚忽然猜想到她为什么唱这首老掉牙的歌。 那还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们考进大学两个多月后的一个夜晚。出了医院不久的姚惟诚,第一次出现在校团委和学生会在食堂大餐厅举办的舞会。因为与同学们相互不熟悉,他只是站在旁边当看客。大约半小时后,一位个头高挑、皮肤白皙、鸭蛋脸型、清秀可人的女同学,在跳完一场舞后刚好站到他的身旁。他转身瞥了一眼,认定她是自己的同班同学,但叫不上她的名字。他偷偷地注视她一阵,但见她身穿红色毛衣,黑色裤子,满头的乌发被红头绳扎成两根齐肩的辫子,青春靓丽。不一会,乐队奏起《花儿与少年》的乐曲,姚惟诚大胆地走到她面前,有礼貌地请她跳舞。她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这个小伙子,身穿白洋布的旧衬衣,毛蓝布的中山装和裤子,脚上穿的是舞场上很少见的圆口黑条绒布鞋。他的穿着虽然有点土气,但相貌还算帅气,个头也比她高出四五厘米。她想,既然他很有礼貌的邀请我跳舞,我也不能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她随着他进入了舞池。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貌似乡巴佬的同学,跳起舞来,有节奏、有韵味,旋转时与她配合得那样的默契,在裙笈交错、比肩接踵的舞场上又是那样的游刃有余。 “你是哪个系的?”她问姚惟诚。 他笑了笑,回答说:“我这个人是那样的不被同班同学所注目?” “这么说你也是地理系一年级的,可我怎么没见过你呀?” “我仅仅上了一周多的课,就住医院做手术治病两个月。你不认识我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入校后第一堂课就注意到了你。我叫姚惟诚,是你的同班同学。你是第一个引我注目的同班同学,遗憾的是还不知你的尊姓大名。”“记住,我叫韩雪。” 一曲终了,他们刚走到场边,乐队队长来到姚惟诚身边,通知他,后面的几场该轮到他用手风琴独自伴奏了。 姚惟诚进了乐池,用手风琴演奏《芦苼恋歌》,人们又涌入舞池,欢快地跳起了华尔兹。跟别人跳舞的韩雪经过乐池时,演奏手风琴的正是刚才跟她跳过舞的姚惟诚,便对这个土气的同班同学有点刮目相看了。 姚惟诚演奏了半个小时,又轮到铜管乐伴奏了,姚惟诚回到了韩雪的身边。 从乐池里传来了印尼歌曲《哎呀妈妈》,韩雪主动地请姚惟诚跟她跳。他们沿着舞池边缘尽情地转了两圈,然后进入舞池中间。韩雪这才问他:“你连班上的同学认识不了几个,怎么就进了校乐队?”P1-3 序言 这部作品杀青之际,我曾为序文的写作犯愁了:是请一位名家在自己写的序文上签名呢,还是赤膊上阵,由自己写呢?恰在这时,从一家报纸的文摘版上看到刘建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序文的沦落》,读后深受启发,决定不再为装潢门面请名家为序文署名,更何况人微言轻、囊中羞涩的我哪里去找名家呢?只好大胆地自序了。 说实话,我还没写过序文。也许是苍天愿为我这个“瞎子”引路,从《序文的沦落》中看到巴金生前关于如何写序文的一个很好比喻:“把读者当做朋友和熟人,在书上加一篇‘序’或‘跋’,就像打开门招呼客人,让他们看看我家里究竟准备了些什么,他们可以考虑要不要进来坐坐。”这个形象的比喻使我茅塞顿开。 这篇小说,是写给自己母校的。尽管取材于我在母校就读的四年中耳闻目睹的一些人和事,这在历经百年沧桑的母校的发展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可就是在这四年中所发生的“反右派斗争”,“极左”思潮泛滥成灾的“大跃进”以及由此而来的大饥荒,使母校遭受了何等的磨难与破坏。这些是非混淆的政治运动,海啸般汹涌的狂热思潮,饱尝饥饿肆虐的滋味,对经历了那个特殊岁月的广大师生来说,谁能不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呢?母校从这段苦难的岁月中如何冲杀出来,师生们又经受了什么样的折磨和历炼,也算是母校的一点点“遗产”。我想,无论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师生们,都不应该漠视它甚至忘却它! 这篇小说,也是写给就读于母校的当代学子以及更多的大学生们的。尽管他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与我们那一代人有了天壤之别。他们的观念、思维、意识以及所涉猎的知识之新、之广,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学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更确切地说,他们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彰显着我们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这就是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大学生之间的反差。毋庸置疑,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受历史的局限性,受接踵而至的诸多政治运动的冲击,观念比较保守,知识面比较狭窄,创新精神更不及当代的大学生。但他们就读的那四年,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生活上,可以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这种磨砺恐怕是当代大学生所不及的。就此而言,他们可不可以从这部小说所描写的许多人物身上得到些许营养或教训呢?即便是得不到,至少可以了解他们对爱情所持的“不求一时拥有,只求天长地久”,而不当作“快餐去充饥”的严肃、执著态度。还有,了解了老校友们当时所处的那个特殊岁月,也许会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得到的深造机遇。 这就是我要给读者“打开的房门”,所讲的真心话。 既然是“打开门招呼客人”,那就不仅仅限于母校及其学子们,而是欢迎八方来客都能进来坐一坐,看一看。例如,知识分子可以进来看看当年反右派斗争是怎样践踏知识分子政策的,再与当今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氛围比一比,想一想,对自己或有裨益。再如各个层次的公务员该不该“进来看看”?我想是应该的,我家里有一面“镜子”,你们照一照,哪怕是脸上有一点“沉溺政绩”之类的污点,你得擦去。最后,我热忱地欢迎农民朋友也能“进来看看”,因为“大跃进”那个年代农民是首当其冲遭磨难的,你们“进来看看”,把往昔的甜与苦、喜与悲,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给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作个对比,我想你们会更加珍惜苦尽甜来的新时代。 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自然是虚构的。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总会从当时的所见所闻中,隐隐约约地找到书中一些人物的原型,对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或者感同身受,或者耳有所闻。当然,作为文学作品,不管是人物也好,故事情节也罢,总得在保持本质真实的前提下,使其尽量典型化,能代表那个时代。我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请读者多多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