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5卷:鼎足分立》。
本书为《大三国第5卷:鼎足分立》,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5卷:鼎足分立》讲述了:曹操拜丞相,挥师南下荆州。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表逝世,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弃樊城而走,于长坂坡被曹操击破,联合刘琦,进驻江夏。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出使江东,周瑜羽扇纶巾,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三家鼎足分立。刘备横扫四郡,取得南荆州,再以借荆州,暂缓孙刘冲突。孙权北据合肥抵御曹操,南向图谋交州。
被曹操视为除他之外唯一的英雄刘备,正在荆州。
曹操将攻荆州,除了刘表,更要紧的是,欲消灭刘备。
此时的刘备,手下已有了些文武人才,武的打头人物是赫赫有名的关羽、张飞、赵云,文的股肱人物是孙乾、简雍、麋竺。
麋竺,是当年徐州牧陶谦的别驾,对刘备继任陶谦为徐州牧,出过大力。
孙乾,字公祜,北海(治今山东昌乐西)人。刘备领徐州牧后,经大儒郑玄的推荐,将孙乾辟为从事。自此之后,孙乾以他出众的外交才能,成为帮助刘备协调对外关系的干才。刘备背弃曹操,准备依附袁绍,他奉命而去,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出色地接上了线。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被刘表接纳,也是靠了他和麋竺成功的先期接洽。随刘备到了荆州,他被刘表所看重,成了座上客,一起清谈天下大势。
简雍,字宪和,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他是刘备的同乡,打小一块玩。刘备在乡里起兵,他积极投身其中。在动荡的风云中,始终如一,随从周旋。在荆州立下脚后,他与麋竺、孙乾同被任命为从事中郎,闲时与刘备谈天论地,忙时担负起各种使命。
帐下的武将,是一流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名将,万夫难挡的名将。孙乾、麋竺、简雍这些文士,基本是纵横之士,能游说,能联络,能清议,但缺乏经天纬地的大才干,缺乏运筹帷幄的大方略,缺乏高屋建瓴的大眼光,只是一般的出色,尽管帮助刘备解决了一些出路问题,然始终难以打开大局面。
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后,孙乾、简雍出使荆州,为刘备找到了一个新的立足之地。当刘备一行踏入荆州地界时,刘表迎了出来,直迎到郊外,尽了殷盛的地主之谊。
两个刘姓的宗室成员,在相见的那一刻,是百感交集。
刘表的盛情迎接,刘备是感动的。作为一个吃了大败仗而无处容身的流亡者,能得到这样高规格的礼遇,他无法不感动。这样的礼遇,袁绍曾经给过他,但时过境迁,他依然感动。当时的天下,一些大诸侯纷纷被曹操消灭,经过多年治理的荆州,在刘表的领导下,不仅是_片相对宁静的乐土,且兵强马壮,成了能与曹操抗衡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站在这片土地上,安全感油然而生。汉初,刘邦曾立誓:“非刘氏不王。”@可在板荡风云中,刘氏为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剩下个空壳,天子是傀儡,诸侯中唯有刘表、刘璋,两人相比,刘表显然大大超过了刘璋。尽管血系相隔有些远,然刘表姓刘,他刘备也姓刘,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都出自高祖之胤,是自家人。刘表即使算不得大英雄,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在他的庇佑下,至少可以暂时遮风避雨,恢复创伤。
主人刘表,也是心潮澎湃。他之所以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除了礼贤下士,以招徕天下人才的通常用意之外,刘备是他真的需要。虽说刘备穷困潦倒,屡起屡颠,但那襟怀、气度、禀赋、才干、智慧、胆略,实非常人可比,就连雄睨天下的曹操,不得不承认是罕见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他眼下很是需要。他先前向着袁绍,与曹操已交恶。他自成一政治体系,为曹操所不容。他阻断南北,成了曹操的心病。曹操早晚要来取荆州,当是不容置疑的前景。在这当口,刘备的到来,能够减缓他的心中压力,能够帮助他抗御曹操,能够在荆州的大厦中加进一根顶梁柱。
互相的需要,同样的血统,让他们的相见分外亲切。
联袂人得襄阳,刘表排出了盛宴。
在刘备到来之初,刘表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热情,不是虚与应付的热情,而是发自内心的真热情。礼是最高的待客礼,叫做上宾礼。不止是礼,且有在乱世中最大的恩惠,给刘备补充了兵士,让他屯驻在新野(今属河南)。
新野,位于襄阳的北端偏东,两地距离约六十公里。发源于伏牛山的清水,呈东南向流状,在雉县(治今河南南召东南)的下方,转向正南流,途经宛县、育阳,便入新野境内,再南流。又从东向而来的比水,在今唐河位置转向西南流,于襄阳的东北二十公里处,与清水交汇。两水夹成一个大漏斗,斗口流出的清水,注入襄阳边上的汉水。新野就在漏斗中间的西面。 刘表在当时的大敌有两个,一个是准备统一天下的曹操,另一个是称霸江东的孙权。对付江东的孙权,自有驻守在江夏的黄祖。他让刘备屯驻在新野,是在北面建立一个桥头堡,以抗阻北方南下的曹操。 如此的安排,合乎刘表和刘备双方的需求。刘表利用刘备,设立抗阻曹操的前哨据点。刘备利用刘表,获得了半独立的经营点,且拥有大后方的支援。 平心而论,刘氏的两位顶尖人物,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有过休戚相关,有过相互理解,有过心心相印,有过精诚团结。然正如一山不容二虎那般,况且刘备这头力量单薄的强虎,投附在刘表这头兵多粮足的弱虎之下,不久问题就来了。
正如郭嘉预料的那样:
“刘表,坐谈客,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则恐不能制,轻任则刘备不为所用。”
到了新野的刘备,不嫌城池狭隘,自然而然地在那里经营了开来。做得自然,效果非常好。他的英雄气象,容人气度,识人气局,综合起来,一种外来的还是当地的精英从未看到过的大气,很快地弥散在荆州大地上。志士仁人多信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没有过多地拉拢,能人来了,智士来了,豪杰来了,各种在乱世中的有用之才,渐渐都向新野走来,或投到了刘备的帐下,或与刘备相交。P14-16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