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岑耀南编著的这本《周培郁——医者仁心》为《桂派名老中医》系列丛书·传记卷的一个分册。该书主要从求学、临床、教学、科研和生活这五个方面对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主任医师、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周培郁教授进行了介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培郁--医者仁心/桂派名老中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岑耀南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岑耀南编著的这本《周培郁——医者仁心》为《桂派名老中医》系列丛书·传记卷的一个分册。该书主要从求学、临床、教学、科研和生活这五个方面对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主任医师、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周培郁教授进行了介绍。 内容推荐 岑耀南编著的《周培郁——医者仁心》是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主任医师、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周培郁教授的个人传记。 《周培郁——医者仁心》忠实地记录了周老七十年求学、临床、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历程,将其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有机结合,全面反映了周培郁教授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充分呈现其求真务实,不务虚名,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承前启后,甘当人梯,德艺双馨的一生,愿后来者能够从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目录 引子 一 周家有后郁葱葱 二 自幼聪颖云路通 三 几度徘徊橘井边 四 培得正气杏林红 五 以德报怨胸怀阔 六 劫波渡尽显峥嵘 七 心系大塘情深厚 八 欲上层楼西学中 九 宅心仁厚医者德 十 周折多年始返邕 十一 踏上讲坛育桃李 十二 津门求学疗儿童 十三 他山之石可借鉴 十四 鸡肋食之味亦浓 十五 数年育出“三姐妹 十六 复肝方剂见奇功 十七 双剑合璧灵光闪 十八 善解人意心结通 十九 无招亦可胜有招 二十 青囊传与李益忠 廿一 不传之秘在于量 廿二 事故鉴定守正中 廿三 黄家大院出闺秀 廿四 同窗共读两无猜 廿五 历经磨难真情在 廿六 结成连理却分开 廿七 含辛茹苦持家计 廿八 鸿雁传书翩翩来 廿九 桑榆晚景无限好 三十 白头携手游天涯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南宁的西南方七十多公里处有个扶绥县,扶绥县有个东门镇,从东门往前一段路有一座古老的村庄,叫旧城村。旧城原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唐代为羁縻笼州罗笼县地。宋置羁縻忠州,治所设在旧城,隶邕州太平寨。五代归南汉,元属思明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复置忠州土州,属思明府。1916年,改忠州土州为绥渌县(以山溪特多,壮语称“溪”为“渌”,故称绥渌县),旧城为绥渌县府驻地。1951年绥渌县与扶南、同正两县合并为扶绥县。该地为南宁通往越南的要塞及军事重地。 据传,1906年至1907年间,孙中山为准备反清武装起义,多次派要员秘密到该地指导当地进步人士宣传“三民主义”,鼓舞当地人民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绥渌县人民于1936年兴建了中山纪念堂。纪念堂按法国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实际,设计成两栋相连的三层八角楼房,楼房全部使用从原州府建筑中拆除下的砖头进行建设,是崇左市现存最完好的中山纪念堂。由于历史原因,旧城中山纪念堂并没有按原来的设计进行完善,它后来先后成了县长办公楼、学堂、乡公所、乡民兵集中所、村公所办公楼等。经多年风雨洗礼,现已年久失修。据悉,当地村民正踊跃集资,准备维修旧城中山纪念堂,并发挥其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武汉和广州,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但中国军民却进行了更为顽强的抵抗。1939年11月,日寇通过钦州、防城北上进攻南宁,南宁陷落后,包括扶绥在内的周边各县也一同遭受日寇铁蹄的蹂躏。 那时,旧城的人口相对集中,历史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周边的许多孩子都在旧城念书。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们为了躲避日寇的侵扰,经常要拖家带口地背井离乡,或外出投亲,或躲进深山,等日本鬼子离开村庄之后才敢回家。 1940年11月25日,旧城周家一个怀着身孕的媳妇与村人一同外出躲避日本鬼子。她刚刚回到家里就忙着张罗家务,忙完了屋里的活计,她又到地里去割草。可是没过多久,她发觉身体不适,当她意识到腹中的孩子很快就要来到人世时,一切准备都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她就在地里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长为全国名老中医的周培郁。 其实,在周培郁之前,母亲曾经生过两个孩子,不幸的是,都因为在生产时用没有消毒过的剪刀来剪脐带感染了破伤风,最后夭折了。有了前车之鉴,母亲在生下周培郁后,先把割草用的镰刀洗净,再把镰刀烧红了才割掉脐带。这次没仃发生感染,在草地里出生的周培郁幸运地活了下来。 由于经历过两次丧子之痛,这个孩子的降生,让周家好生欢喜。父母更是把小培郁视为掌上明珠,小培郁也成了全家最受宠爱的宝贝。按照当地的风俗,算命先生说小培郁本是女孩身,命不贵,很贱。因此要在他的手上、颈项都戴上一个像手镯一样的金属圈,那些妖魔鬼怪才不会索去他的小命。此外还有一件护身服,衣服里面挂有许多道士画的护身符,每逢初一十五就要穿上这件护身服。也许是家人养育得当,也许是小培郁生命力顽强,总之,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慢慢地长大了,那些驱妖逐鬼的项圈和护身服也就不用再继续穿戴。 培郁小时候,身为教师的父亲总是忙着学校的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家里的事就只靠母亲独自操持。很多时候,母亲忙里忙外,往往顾不上孩子。而外婆家在当地的家境比较好,母亲就经常把小培郁送到外婆家去,让外婆帮忙照看。外婆家有几个小姨,每天放学回家就逗小培郁玩,有小姨们陪着一起玩耍,小培郁没了独自在家时的那种孤单和落寞,玩得很是开心。因此,到了外婆家,他就不愿意再回自己家。可是在自己家里时,又因为有母亲的呵护与疼爱,就又舍不得离家。但是,孩子的事情,多半由大人来决定,小培郁就这样在自己家和外婆家之间轮流住着,尽享两个家庭带给他的关爱和欢乐。由于小培郁比较文静,不太好动,既没有亲哥也没有堂哥,没有比他更大的兄长来保护,所以他时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负,那些调皮的小鬼经常逼他从外婆家里拿些糖果、饼干来给他们吃,不然就故意冷落他,不和他一起玩。小培郁孤立无援,只好答应他们的要求,然后大家才在一起玩耍。 周家几代都是有文化的人,周培郁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周培郁这个名字就是爷爷起的,也许是见他生得文静可爱,就起名叫周文郁,可是后来有个同样叫文郁的土匪被抓起来杀了,为了避免不吉,就把文郁改成了培郁。爷爷说,因他是在地里出生,有土来培才会成长得更好,郁字是取郁郁葱葱之意,培郁又与培育谐音,寄望周家的后代能像地里的草木一样郁郁葱葱,繁衍不息。 P6-9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医药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不仅贯穿于中医药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理论和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临床实践,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趱来越显示出其宝贵价值、独特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广西地处岭南,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丰富。历史上,无数医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广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者认真继承,加快创新,涌现出了一批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全国名老中医。为了展示他们的风采,激励后学,广西卫生厅组织编写了《桂派名老中医》丛书,对“国医大师”班秀文等28位全国名老中医作了全面介绍。传记卷记录了名医的成长历程、诊疗实践和医德医风。学术卷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读者学习“桂派名老中医”独到的医技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也将为促进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信赖中医药,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医药,中医药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衷心希望广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者抓住机遇,以名老中医为榜样,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有悟性,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不断成长进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2011年1月 后记 在接到这本传记的写作任务时,我曾经犹豫过是否要接受。因为在两个月内要完成十万字的采访和写作任务,对我来说是十分艰巨的。 我最终接受这个任务的原因是,我对这个写作题材感兴趣。因为我的父亲与哥哥都是乡村医生,我的妻子是护士,我的少年时期就是在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当中度过的。那时,面对着那个由许多格子组成的大药柜,我一遍遍地默读着格子上的中药名,偷偷地练习父亲抓药时伸手即中的绝招。可惜的是,我最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跟他走上从医的道路,我不知道这对于父亲来说,是一种怎样的遗憾。这次有机会为一个医学大家写传记,对我和父亲来说,也许是上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予的补偿吧。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说过,西医是清晰的局部,中医是模糊的整体。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如果两者相结合,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心,最终,我选择了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周培郁教授作为写作的对象。 周培郁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四十多年,一直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原则,致力于将西方现代医学引入祖国传统医学的研究与实践,走向最终实现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在几十年的实践历程中,中西医结合曾经有过波折,一些西医仍然偏执地认为中医缺乏科学性,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中医受到重视后,中医界某些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在挖中医的墙脚,甚至对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者采用西医诊断治疗手段嗤之以鼻。中西医结合曾一度处于两面夹击的境地。但是周培郁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用实践来证明中西医结合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的使命终会有结束的一天。在他看来,那一天就是现代中医得到大发展的时候。他这一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人,其实是在为发展现代中医铺路。 周培郁的夫人黄时学教授是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因受其父亲影响而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周培郁平时在撰写学术文章时,都要黄时学来加以润色,改正一些用得不当的词句,完善一些表述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就连一些亲友去世后的碑文,都由黄时学来捉刀。在对她的了解增多了之后,我认为,黄时学才是这本传记的最佳作者,不仅因为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因为她才是最了解周培郁的人。 在写作之前,我曾经考虑过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叙述。后来,在十多次采访和接触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周教授平实的为人风格。平凡,是周教授谦逊的自我评价;平淡,是他追求的生活境界;朴实,是他为人处事的特质;笃实,是他学术修养的写照。在逐步加深了解之后,我决定以最平实的方式照实来写,不夸张,不拔高,不虚构,不矫饰。我觉得只有这样,才符合他谦逊朴实的品格,才能真实反映他的学术修养。也由于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平时少有文学创作,因此,这本书的纪实色彩更浓,而文学色彩不足,与其说是传记,还不如说是长篇人物通讯。 这次写作让我获益匪浅。聆听周教授的述说,让我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医的发展前景不再感到迷茫。 感谢周培郁教授,是他的学术成就,让我有了写作的对象。感谢我的妻子,她在我写作期间承担了所有家务,并在材料整理和文字录入方面出力颇多,还帮我校正了一些用得不当的医学术语。感谢黄兴强,他在我写作期间提了不少好建议。感谢蒋小玲,她在百忙之中帮我校对书稿。感谢陈大明,如果不是他,我就没有这次写作的机会。 谢谢大家。 岑耀南(《南宁日报》编辑) 2010年10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