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对当代华北乡村庙会、民间信仰的田野研究,同时也是从方法论层面对既有的民俗学关于分门别类的民间信仰研究、宗教学关于制度性宗教研究等的一种反动。它直面当代华北乡村(尤其是梨区)的普通民众信仰的生活事实,关注文化传承主体——人的生活世界与心理世界,以解读其中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反对机械地对源自西方经验的诸如“神圣”与“狂欢”等理论话语的机械套用。在提供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本书也鲜明地指出,伴随社会的演进,民众在传承并利用民间惯习的智慧与策略,并进一步揭示在中国乡村有着不绝生命力却长期被主流叙述称之为“淫祀”或“迷信”的民间信仰的阳面与阴面。
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陛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
这些都是本书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导言
一 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
二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三 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
四 家中过会:生活之流中的民众信仰
五 乡村庙会与新农村建设
附录
一 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
二 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
三 中国民间宗教:隐喻谁的帝国?——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