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中国大历史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老李船长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是活的。《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内容推荐

之所以选择汉朝,并不是因为什么扬眉吐气的年代,征服的时代等等被人说了无数遍的陈词滥调,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包括先秦,人们说话做事都非常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有一种很酷的味道在里面。我觉得,汉代,主要是西汉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纯真年代。单从史书的文笔上看,太史公司马迁写历史,“高祖,姓刘,字季”,简单直接;后汉书范晔写历史,“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一串这号那号,更不用说后来的什么“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都是些什么东西,浪费视力。也许就是这样的时代,刘邦说你老子我怎样怎样;项羽说无言见江东父老,慨然自尽;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主父偃说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两千年后读来,犹觉神气自来,扑面而至,何其酷也。

本书内容里的昕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问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足活的。

《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目录

一 成长的烦恼

二 遥远的北方

三 命令与征服

四 燃情岁月

五 偷天换日

六 未来战士

七 纯真年代

八 沙漠的后面

九 杀人执照

十 东邪西毒

十一 日落黄沙

十二 不能承受之轻

十三 人间道

十四 后记

试读章节

刘彻最开始要做的自然还是给老爹发丧,册封各种名号,大赦天下等等每个皇帝都要做的例行公事。窦老太太升格为太皇太后。王姑升格为王太后,连王姑的弟弟田蚧也跟着沾光封了个武安侯。

刘彻当年十六岁,按现在的说法还没过青春期。正常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较冲动的,激素分泌旺盛,刘彻也是一样。刘启给他留下的一切他都看不入眼,要改。

怎么改?不知道,反正要改。

不知道就要问别人。问谁?朝堂上的这群人吗?想想都觉得不太可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形下要改革,有没有必要还尚需讨论。再说了,朝堂上的老家伙们也没个改革的样子,包括职位最高的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卫绾谨慎敬业;直不疑正直,都没有改革家的气质。刘启留这两人给刘彻也不是用来改革的,是让他平稳进行政权过渡的。说实话我如果当时也在那个朝堂之上,我也不想改革,闲得啊。

庙堂之上的人搞不了改革,那就从江湖之远寻找,野有遗贤。刘彻发布了一道全国范围的皇帝令:中央高级官员、地方高级官员、诸侯国、各大小侯爵全部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条件很低,只有两条:贤良方正,正言极谏,一是有水平人品好,二是敢说话。不过卫绾又申请加了一条限制:凡是讲申不害商鞅韩非那一套法家理论的,和苏秦张仪那套纵横家理论的,一律取消资格,卫绾说这是乱国政之言。刘彻表示同意。

这是刘彻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求贤诏。各地纷纷响应,推荐上来的有一百多号人物。其实这个数字很寒酸,一百多不算少,但是偌大一个大汉帝国,几千万的人口,皇帝说我要人才越多越好,条件也不高,结果只有一百来号人,真的太少了。看来四十年前贾谊说的话放到这个时期依旧光芒四射: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刘彻出问题问这些推荐来的四方人才,这叫策问;这些人回答刘彻的问题,这叫对策。

刘彻这次还真找到不少人,比如董仲舒,比如庄助(严助),比如东方朔。刘彻后来多次发出求贤诏,又招来不少,比如司马相如,朱买臣等等的人物,这些人外放的外放,留任中央的留任,等后文中需要他们出场时,自己会跳出来。再后来,推荐人才成了一项正式的国策,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举孝廉。

刘彻的改革计划刚开始了第一步不久,发生了一件比较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当朝丞相,唯一的独任大丞相卫绾,竟然被免职了,理由是景皇帝时期出了不少冤案,卫绾没有查实,失职,所以被免职了。这个理由太牵强了,还是翻前朝老本。御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职了,理由和卫绾的差不多,都属于欲加之罪。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是位列三公啊,就这么被免职了。这怎么也不像刘彻下的手,卫、直两人尽管不是改革家,但是他们敬业勤恳,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刘彻刚即位几个月,难道有这么大的胆量和魄力,有合适的理由,一次性撤掉两个如此高级别的官员?

其实看一下谁是这次免职事件的受益者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接任丞相的便是窦婴,窦老太太的侄儿。想都不用想,窦婴这个丞相肯定是老太太让刘彻封的,她终于让窦家唯一的一个人才做上了帝国丞相高位。对刘彻来讲,现在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应该都会按照他的设想运转。窦老太太有个规定,一切政事除了报皇帝之外,还要奏请她过一遍。刘彻并没有把这条规定当回事,毕竟是自己的奶奶,孙子要干什么,奶奶能不批准嘛。卫绾和直不疑的免职,并没有停止刘彻的脚步,他还要继续改革。刘彻还是觉得,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说了算。他实在应该抬头看看自己头上的阴影。

建元革新

与窦婴同时上位的还有田蚡,他的职位是帝国太尉,总领三军。这对田蚡来讲,就是一步登天。王娡还是夫人的时候,田蚧不过跟着蹭了一个小小的郎官,不过这个人很聪明,好读书,脑袋非常灵活,景皇帝对这个小舅子还是很欣赏的。等到王姑做了皇后,田盼跟着升迁到了太中大夫。现在嗖一下又升到太尉。

文人领兵,怎么感觉这么别扭。不过太尉这个职位在和平时期其实是个空衔,跟丞相还是没法比的。田蚧和窦婴的关系非常之好,田蚧见了窦婴跟见了自己长辈一样,再加上两人对儒家的那一套有共同的偏好,朝堂之上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至少目前两人还是这样。

前文提到过,窦婴和老太太的关系是比较亲的,但是他并不听老太太的话。老太太是反对刘彻改革的,窦婴觉得改革不错,田蚧也支持。这两个人还向刘彻推荐了两个儒门弟子,赵绾和王臧,一个做御史大夫,一个做郎中令,都是三公九卿的要职。刘彻有求贤诏,推荐人才是窦、田两人的职责。

其实刘彻和王臧是老熟人,王臧当年是景皇帝安排给刘彻的太子少傅,尽管做的时间很短,刘彻始终还是该喊一声老师的。·而赵绾是王臧的同门学弟。王臧和赵绾又联合向刘彻推荐了他们的老师,鲁国申培公。就是山东西南部一个叫申培的老头。申培是研究《诗经》和《春秋》的国内权威,而且资格非常老,八十多岁的一个老头。最让当时人,包括皇帝在内肃然起敬的是,六十年前,申培当年以学生的身份,跟着老师接受过高皇帝刘邦的接待。对刘彻来讲,这是一位见过老祖宗的前辈高人,刘彻拿来当宝,任命为太中大夫,高级顾问。刘彻、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申培,还有刘彻求贤求来的人才们,似乎可以大规模改革一番了。

刘彻先从表面工作开始改起。包括历法、服饰、天子的巡守规则等等,还有一个,王臧、赵绾提议修一座明堂,用来接待诸侯和举行各种仪式,当然,都是儒家门人认可的各种仪式。

作为一个高级顾问,申培是应该主动向皇帝提出意见和见解的。可是申培什么也不说。刘彻向他咨询,申培摇摇脑袋,来回就一句话:为政之要,不在说什么话,而在做什么事……刘彻不明白这老头儿什么意思,怎么天天神神叨叨的。

不过刘彻心里的改革又不是离了申培就不行,他还有很大的顾问团队。刘彻开始正式制定改革的蓝图、方针、实施过程等等,这对刘彻来讲是个大项目。

赵绾提了一条意见:以后的政事不要再额外报到太皇太后那里去,皇帝自己决定就足够了。

我们不知道赵绾为什么提这么一条。也许是他主动的,他觉得这是对皇帝的忠诚,皇帝就该说了算数;也许他是受别人怂恿。无论什么原因了,赵绾严重高估了刘彻,严重低估了老太太。他马上要面临一场塌天大祸。P1-4

序言

我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但是对历史一直很迷恋。连我的厕所里都常年放着成堆的历史典籍,大部分来源于旧书摊,为此多次遭友人谴责,说我对史籍的态度太龌龊,我无语应之。欧阳修老前辈说过,马上、枕上和厕上都是读书之处;近代不知道谁说过,在厕所里读的书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不管你是否承认。无论如何,历史是我的大爱,我也不知道这个爱是个什么程度,至少还没找到多少东西能让我持续十几年还一如既往有兴趣,包括我的工作——这真是一个悲剧。

写汉朝这个想法,在多年前上学时就有了,甚至还真写满了十几页的稿纸——那个时候电脑是奢侈品,我打字的速度和现在用笔写字的速度一样慢——当时是以纯粹虚构的小说形式写的,但是没坚持下来。学生时期,心境不安,应该能理解。后来忽然意识到,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没有真实的历史这般波澜起伏、回肠荡气。于是,在后来工作的闲暇之余开始写,那台常年当作视频播放器和游戏机的电脑终于有了点正经的用途,从各个角落里翻出一些破旧不堪的史籍凑了一摞做参考资料,并在天涯论坛连载。没什么规划,也谈不上什么文风,兴之所致,现写现连载,不曾想见断断续续竟然坚持了下来。回头看来,甚觉欣慰。

之所以选择汉朝,并不是因为什么扬眉吐气的年代,甚或征服的时代等等被人说了无数遍的陈词滥调,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包括先秦,人们说话做事都非常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有一种很酷的味道在里面。我觉得,汉代——主要是西汉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纯真年代。单从史书的文笔上看,太史公司马迁写历史,“高祖,姓刘,字季”,简单直接;后汉书范晔写历史,“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一串这号那号,更不用说后来的什么“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都是些什么东西,浪费视力。也就是这样的时代,刘邦说你老子我怎样怎样;项羽说无言见江东父老,慨然自尽;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主父偃说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两千年后读来,犹觉神气自来,扑面而至,何其酷也,又何其快哉!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当注明的都注明了。说这是一本历史的流水账也不过分,但是我相信这是一本能让读者看得下去的、还有些滋味的流水账;这也是一本地遒的历史书,一本能让人读后感到有趣和有所回味的历史书。英文说历史叫history,hi-story,story),是故事,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我相信每个读者都有自己所理解的历史,本书里的文字,便是我理解的汉朝历史。

编辑不嫌我文字粗陋,商谈出版事宜,我很感谢。因为严格来讲,这算是我的处女作,此前从未写过过万字篇幅的东西,惭愧惭愧。人人都可以品读历史,人人也都可以写作。此书如能陪伴读者度过茶余饭后的时间,是我莫大的荣幸。

老李船长

2008.02.15

后记

遥远的贝加尔湖畔。

李陵找到还在放羊的苏武,告诉他说:“他们在云中郡抓到的人说,从太守到老百姓都穿着白衣丧服……”

言未毕,苏武扑通跪下,向着南方磕头,大声号哭,声音凄惨,最后哭不出来,口吐鲜血。

汉帝国首都,长安。

卫尉王莽(不是篡汉的那位),亲手毒死了自己的儿子王忽,外面电闪雷鸣,屋内王莽仰天痛哭。

因为王忽说了不该说的话。

王忽跟人闲聊时说道,武帝病重的时候,我天天在他门口站岗,从没听过什么托孤的事,霍光四个老家伙说自己受遗诏辅政,是在自抬身价。

然后这话传到了霍光耳朵里,霍光对王莽说,你那个儿子,话太多了……

书评(媒体评论)

读史当从汉朝始,前可望先秦,后能观唐宋,远能知明清。

——军骑士(学者博客名)

《大汉王朝》对历史的叙述正式而轻松,文字的流畅、故事的生动和见解的独特,让我读来如同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巨星眼(网友,当代文学博士)

将汉朝历史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历史的人和事获得最恰当的表现;以叙事作为表现历史本身的形式,并将人心与事实情节化,从而让我们得到历史的意义。这是我读该书的感悟。

——阿海(历史爱好者)

历史大的趋势总是向前的。大汉王朝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可谓惊心动魄、高潮迭起:大秦帝国的衰亡和大汉王朝的中兴;秦皇与汉帝同台竞演;英雄与才子各显神通;文人与骚客共谱华章;淋漓尽致抒写秦亡与汉兴,刘邦当仁不让登基定乾坤……好戏连台,说尽大汉王朝四百年。快哉!乐哉!

——李小蒙(历史博士)

用如此的气魄来写汉朝的人与事,实乃我辈一大幸事!

——成都网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