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中央编译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马克·吐温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孩子为了摆脱现实、追求幻想而作的种种打算和冒险。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对家庭、学校和教堂都抱着反感。他不但随时和他们的姨母开玩笑,还在学校和教堂里拿教师和牧师开心。他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向往侠盗之类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哈克·费恩是镇上公认的一个“野孩子”,但汤姆却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跟他和另一个玩伴一同偷跑到大河里的一个岛上去当“海盗”,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都是所谓“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顽童”。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显得生气勃勃,十分可爱。而那个完全不顾儿童兴趣、一味强求他们循规蹈矩的姨母,那个专会鬼混、以责罚学生为消遣的醉鬼老师,那个无聊的、催眠的牧师,却使人觉得讨厌。至于像席德那样的“模范儿童”,更是只令人感到厌恶和鄙视。

内容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顽皮的男孩因为厌烦严格的家庭生活和学校里枯燥乏味的功课而离家出走,到孤岛去露营。流淌不息的河水刻录着男孩们的成长足迹。他们飞扬的勇气和雄心,与他们曲折惊险的寻宝经历,共同构成了这部幽默紧张、扣人心弦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因反对死板严格的家庭生活,厌烦学校里枯燥乏味的功课,所以离家出走,和他的小伙伴哈克贝利·费恩一道去冒险的故事。

目录

译序

原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结语

作者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汤姆!”

没人回答。

“汤姆!”

没人回答。

“这小子跑哪儿去了?喂,汤姆!”

还是没人回答。

老太太把眼镜拨到两眼下面,从镜片上面朝着屋子扫视了一下,然后又把眼镜往上推了推,从镜片底下朝外看。像孩子这么小不点儿的东西,她很少甚至从来不用透过镜片来看。这副眼镜是个装饰,是她心中的骄傲,戴上它是为了“气派”,而非实用——她的目光或许可以透过一副炉盖儿,依旧看得一清二楚。她不知所措地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就用不是很凶,但又足以让家具们都听清楚的声音说道:

“臭小子,我赌咒,要是让我逮到你,我要——”

老太太的话没说完,因为此时她正弯着腰,用扫帚在床底下乱鼓捣,需要缓口气呼吸才行。除了一只懒猫,她没鼓捣出什么新东西来。

“这么淘气的孩子我还从来没见过!”

她走到敞开的房门这里,站在门槛当中,朝着满园子的西红柿藤和曼陀罗野草望去。还是没有汤姆。她抬高了嗓门,估摸着远处的角度,大喊道:

“喂——,汤姆!”

一阵轻微的声响出现在背后,老太太麻利地转过身,一把抓住小男儿上衣的一角,叫他无处可逃。

“你在这儿!我早该想到那个壁橱的。你在那儿干嘛?”

“没干嘛。”

“没干嘛!看看你的手,还有你的嘴,那上面的脏东西是什么?”

“不知道啊,姨妈。”

“哼,我知道。是果酱,那是果酱——我跟你说过不下四十回,你要是敢碰那果酱,我就剥了你的皮!把我的鞭子拿来。”

鞭子举到了半空中,皮肉之苦眼看就要降临——

“哇,快看你后面,姨妈!”

老太太慌忙转过身,提着裙摆想躲过“危险”。趁这时,小家伙顺势溜走了,爬上高高的篱笆墙,逃得无影无踪了。

他的波莉姨妈惊讶了片刻,接着爆发出一阵温和的笑声。

“这死小子,我怎么老是要上他的当?他跟我耍的小伎俩还不够多吗,我怎么还是不知道要识破他呢。唉,老糊涂最糊涂啊。俗话说:老狗玩不转新花样。可是,我的老天爷,这小子每天都能想出新的花招,没人晓得他到底想干嘛!在我大发雷霆之前,他好像还估摸得出还能折腾我多久似的,他也知道,如果能哄我一会儿或是让我笑出来,他就能逃过鞭打,万事大吉了。对这孩子,我没有尽到责任,这实话可以向老天爷说,老天爷知道的。那本圣书里也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这么宠他其实是在加重我们两个人的罪过和痛苦,我知道这一点。他已经被魔鬼迷了心窍。但老天爷啊,他可是我死去妹妹的孩子,可怜的小家伙,我可狠不下心去揍他。每次我饶了他,我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要是打他,自己心里疼得更厉害了。罢了罢了,经文里说道男人若是女人生养的,活得不会长,惹的麻烦倒不少。我看也真是这样。我估计今天下午这小子又要逃学,明天非叫他干些活,好好罚他一下才行。星期六所有的孩子都放假了,让汤姆干活的确是在难为他,他讨厌干活超过一切,但我的职责让我一定得这么做,要不,这孩子准要毁在我手上。”

汤姆当然逃课了,而且玩得很开心。他没按时回来,帮一个叫吉姆的黑人孩子干活。吉姆在晚饭前劈着第二天要用的柴禾——至少汤姆还是及时地赶回来把他一天的奇遇讲给吉姆听,逗得吉姆只干了四分之三的活计。汤姆的弟弟(是他的堂弟)希德,已经干完了他捡木片的活儿,他一向是个平静的孩子,既不敢冒险,也不招人讨厌。

汤姆吃完饭的时候,时不时地偷一些糖吃,波莉姨妈问了他许多刁钻而又深奥的问题——为的是让汤姆漏出破绽。和许多心地单纯的人一样,她自认为有着八面玲珑的交际才能,并且为之得意。她喜欢设下看似狡猾无比实际却十分浅显的圈套。

“汤姆,学校热起来了,是吗?”

“嗯,是的。”

“很热的,是吗?”

“没错。”

“你不想去游泳吗,汤姆?”

一阵诧异袭过汤姆——这话让他满腹狐疑。他琢磨起波莉姨妈的表情,但那张脸没有给汤姆什么提示。于是他说:

“不想去,呃,不怎么想。”

老太太伸出手摸了摸汤姆的衬衫,说:

“只不过是你现在还没觉得热。”她心中暗自得意,因为她发觉衬衫是干的,自己的心思也没被别人看出来。尽管她是这么想的,汤姆却看出了这话里的机关。于是,他先下手为强,说:

“我们把水浇在自己头上,所以现在还湿漉漉的,对吧?”

波莉姨妈懊恼自己怎么忽略了这个蛛丝马迹,又让他耍了个滑头。不过,她又有了新的主意:

“汤姆,你用水淋脑袋的时候,没把我缝在领口的线扯断吧?把你的外套解开!”

汤姆脸上的疑云解开了。他解开外套,衬衫领子还是牢牢地缝在一起。

“真让人操心,好吧,这次饶了你。我看你是逃学去游泳了。不过,这次放过你,汤姆。我料想着你就是谚语里说的黑猫,尽管模样不怎么好——毛是黑的,心还是白的。这次还不坏。”

老太太对于自己的过度聪明略感到了一丝后悔,但又为汤姆这一次的听话而暗自窃喜。

但希德却开口了:

“嘿,我记得你为他缝领口时用的是白线,可现在变成黑线了。”

“对啊,为什么,汤姆,我用的可是白线!”

汤姆不等姨妈接下去的反应,马上溜了出去。跑到门口时,他说:

“死希德,看我不揍你!”

跑到了安全地带后,汤姆仔细地看了看外套领子上穿着的两根针,并且还绕着线——一根穿着白线,另一根是黑线。他说:

“要是希德不说,她肯定看不出来。倒霉透了。她一会儿用白线,一会儿用黑线。要是她只用一种——我肯定不会搞错的。不过,我打赌肯定要狠狠揍希德一顿。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汤姆当然不是村里男孩子的榜样。但他很了解这个“榜样”小子,而且讨厌他。

只过了两分钟,或许还要不了,他已经忘了所有的烦心事。这倒不是因为他的麻烦比起成年人的来说无关紧要,而是因为一件有趣而又新鲜的事,眼下已经把烦恼赶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也和大人一样,新鲜的趣事会让他们兴奋地忘掉各种不快。对汤姆而言,这个趣事就是一个新奇而珍贵的哨子,是他刚从一个黑人那里得到的,他苦于找不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去练练。哨子有个鸟儿似的弯折,能发出婉转的鸟鸣,若想要发出美妙的声音,就要用舌头抵住吹孔,在吹鸣中留出短暂的间隙——如果读者曾经是小男孩,那他一定知道该怎么吹。凭着勤快和专心,汤姆很快就掌握了窍门,他沿着街道大摇大摆地走路,嘴里吹着轻快的曲调,心里满是得意之情。他感觉到了天文学家发现未知行星时的心境——无疑,就感觉的强度和深度,还有快乐的纯粹度而言,小汤姆比天文学家更胜一筹。

夏季的黄昏总是很长。天还没有黑,现在,汤姆收起了哨子。有一个陌生人出现在他的眼前——陌生人的影子比他自己要大。一个陌生入,无论是男是女,什么年龄,总会勾起偏僻小镇的强烈好奇心,在圣彼德斯堡也是如此。这个男孩打扮得很体面,体面得有些过了头——今天可不是星期天。单凭这一点就能让人吃惊不小。他的帽子十分讲究,蓝色的衣服崭新而整洁,纽扣规规矩矩地扣着,下面的裤子也一样。他还穿着皮鞋——现在只不过是星期五。他甚至还系了领带,是颜色鲜亮的那种缎带。他显摆出城里人的派头,这让汤姆觉得被击中了要害。汤姆越是盯着这个耀眼的家伙,那家伙就把那只长在华丽衣着上的鼻子拾得更高,汤姆就越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两个男孩子都没有开口。只要有一个人动了,另一个也会动,但只是侧着移动,他们面面相觑四目相对地转了个圈子。最后汤姆开口了:

“我能揍你。”

“有本事你来啊。”

“哼哼,我能够揍扁你的。”

“不,你没那能耐。”

“我有。”

“你没有。”

“我有。”

“你没有。”

“有!”

“没有!”

一阵不安的停歇后,汤姆说:

“你叫什么?”

“这个,不关你的事。”

“告诉你吧,这就是我的事。”

“你管这个干嘛?”

P1-5

序言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名著之一,自从1876年出版以来,曾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这部写得非常出色的儿童惊险小说,故事十分有趣,情节也很紧凑,读起来往往使人惊心动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和谐的具有严肃内容的作品,全书的复杂性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为人全部看透的。我们一遍爻一遍读它,往往可以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虽然它的读者以儿童居多,作者却声明他的书也是以成年读者为对象的。别林斯基谈到它的时候,也说这种书是“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

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已经感到美国现实的凄惨。他为了寻找在充满痛苦的当时的美国生活中所找不到的愉快的东西,便转向南北战争以前的岁月,描写童年时代的生活。根据他在自传中的叙述。这邵书中的圣彼得斯堡镇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故乡汉尼拔镇描写的,书中有几个主要人物的原型就是他的亲人和儿时的玩伴,书中的情节除了汤姆寻获宝藏和印江-乔埃之死以外,主要也都是取材于他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作者是怀着一副看待愉快生活的心情看待他的童年生活,所以这本书在他的作品中是最富于诗意和浪漫气息,并且最令人愉快的。不过,又因为作者童年生活之地汉尼拔镇并不是一个真正有诗意的王国,其中市侩、骗子手和奴隶贩子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作者也批判了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讽刺了小市民庸俗保守的风尚和贪财心理,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孩子为了摆脱现实、追求幻想而作的种种打算和冒险。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对家庭、学校和教堂都抱着反感。他不但随时和他们的姨母开玩笑,还在学校和教堂里拿教师和牧师开心。他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向往侠盗之类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哈克·费恩是镇上公认的一个“野孩子”,但汤姆却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跟他和另一个玩伴一同偷跑到大河里的一个岛上去当“海盗”,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都是所谓“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顽童”。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显得生气勃勃,十分可爱。而那个完全不顾儿童兴趣、一味强求他们循规蹈矩的姨母,那个专会鬼混、以责罚学生为消遣的醉鬼老师,那个无聊的、催眠的牧师,却使人觉得讨厌。至于像席德那样的“模范儿童”,更是只令人感到厌恶和鄙视。

小说中的圣彼得斯堡镇的小市民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的衬托之下,当地的“有教养的”社会显得毫无光彩。正如汤姆·索亚在学校里的调皮捣蛋反映了资产阶级腐败的教育的失败一样,他在教堂里的恶作剧也说明了宗教仪式和牧师的布道是怎样的虚假无聊。汤姆所引起的狮子狗和甲虫的那场趣剧与“庄严的”宗教仪式形成了一个绝妙的对照。在这一喜剧性的场面中,汤姆固然是全神贯注的,但那些“虔诚的”成年人对这个插曲也同样感到浓厚的兴趣,都把布道和祈祷这些“神圣的”事情置之度外,这对宗教的虚伪等于作了一针见血的讽刺。

但是作者对于汤姆和哈克的性格的刻画,并不限于他们作儿童游戏时的种种表现。当他们参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的时候,作者同样赋予了他们善良、勇敢和正义的品质。汤姆和哈克深夜在坟场看到那场凶杀案以后,对被诬为凶手的莫夫·波特,无论如何也不能淡然处之。后来他们终于冒着生命的危险,大胆在法庭上作证,拯救了那个无辜的人。这种勇气和行为显然不是镇上那些“正人君子”所能有的。这两个孩子对钱财的看法和他们周围那些以追求财富为人生首要目的的美国小市民的心理,也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些财迷在汤姆和哈克寻获了宝藏以后,都狂热地到处挖掘起来。而哈克却对发财之后所过的“上流”生活深以为苦,迫切地希望恢复他原先那种“没有教养的”自由生活。汤姆也对哈克保证,他决不会因为发了财而打消当强盗的企图。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物,在全书中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哈克不像汤姆那样脑子里充满浪漫空幻的想法,显然是书中最值得注意的形象。

比起马克·吐温其他的作品来,《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滑稽比喻不及他早期的小说那样多,但作者在这本书里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刻程度却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特别是显示了他对儿童的心理有洞察入微的才能。在这本书里,作者所用的轻松幽默比起他后来的作品来也要多一些,这正表现了他当时对普通人和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从作者的书信中知道,他在写《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为了给儿童看,曾经把讽刺的尖锐性减低了一些。不过,这本书的讽刺性还是十分明显的。它和当时美国流行的那些劝谕式的儿童读物正好针锋相对。那些书都教导儿童循规蹈矩,学习席德之类的“模范儿童”,勉励他们将来成为萨契尔法官那样的“伟大人物”,把主日学校所宣传的教义当作做人的“美德”和“规范”向他们灌输。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却对资产阶级文明和道德卫士们所定的种种清规戒律挑战,揭穿了他们用以装点门面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的虚伪性,指出资产阶级的假道学先生们根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而儿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和死气沉沉的生活中也根本得不到快乐。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的创作与当时美国的那些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学是截然不同的。

张峻巍

2010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