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舟,笔名一叶孤舟。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互联网人。曾经合伙创办视频网站琥珀网(hupo.tv),并于2007年成功吸引原Myspace创始人,Brad Greenspand的投资,于2008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OTC板块(BWBA)。
其后作者一直从事文化创意行业,成立上海在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CEO一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读资治通鉴(战国风云)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一叶孤舟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叶舟,笔名一叶孤舟。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互联网人。曾经合伙创办视频网站琥珀网(hupo.tv),并于2007年成功吸引原Myspace创始人,Brad Greenspand的投资,于2008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OTC板块(BWBA)。 其后作者一直从事文化创意行业,成立上海在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CEO一职。 书评(媒体评论) 《资治通鉴》历史上的评价窃以先哲惊世之书, 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 当,开拓心胸。 ——曾国藩(清)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 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 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宋末元初) 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王应麟(南宋)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 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着通史者,势不能 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先者焉。温公亦 伟人哉! ——梁启超(清) 目录 第一卷 | 周纪一 一、天子礼尽 二、五贤陵人 三、三家分智 四、德才之辨 五、国士之风 六、文侯治魏 七、文侯纳谏 八、文侯选相 九、吴起拜将 十、刺客聂政 十一、田陈代齐 十二、主少国疑 十三、变法楚国 十四、爪牙之士 十五、齐威图强 第二卷 | 周纪二 一、孝公即位 二、商鞅奔秦 三、商鞅变法 四、人君之宝 五、国之至宝 六、围魏救赵 七、申子变法 八、迁都咸阳 九、围魏救韩 十、致命一击 十一、利之大者 十二、 六国相印 十三、张仪相秦 十四、孟尝纳谏 第三卷 | 周纪三 一、孰能一之 二、再相强秦 三、起兵平蜀 四、糊涂禅让 五、燕国之乱 六、张仪欺楚 七、燕昭中兴 八、游说六国 九、扬雄其人 十、武王举鼎 十一、胡服骑射 十二、穰侯掌权 十三、中山谜团 十四、赵国主父 十五、 怀王入秦 十六、 公孙龙子 第四卷 | 周纪四 一、客死他乡 二、沙丘之变 三、杀人魔王 四、桀宋之亡 五、乐毅拜将 六、穷途末路 七、另立新君 八、好察微隐 九、周不可图 十、齐国队长 十一、火牛破敌 十二、忠臣去国 十三、田单相齐 十四、蚕食山东 第五卷 | 周纪五 一、智将赵奢 二、范雎入秦 三、赠袍得恕 四、魔都之父 五、长平泣血 六、三路伐赵 七、孔斌为相 八、保卫邯郸 九、毛遂自荐 十、义不帝秦 十一、窃符救赵 十二、 奇货可居 第六卷 | 秦纪一 一、长袖善舞 二、荀卿论兵 三、赵不可伐 四、人为君子 五、再战强秦 六、反间之计 七、尚能饭否 八、李牧为将 九、战国长城 十、玄冥二老 十一、迁都寿春 十二、二十八宿 十三、当断不断 十四、逐客之令 十五、窃国之盗 十六、再败秦师 十七、非死不可 十八、最后绽放 十九、自毁长城 二十、悲剧刺客 第七卷 | 秦纪二 一、易水之寒 二、王翦拜将 三、要离刺庆 四、是战是降 精彩页 第一卷 周纪一 一、天子礼尽 《资治通鉴》一书记载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始,并非从周威烈王继位初年为开端。司马光这样写是有道理的,公元前403年,被广泛地认为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标志性事件就是周天子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从此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正式出现了魏、赵、韩三家,史称“三家分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资治通鉴》是一部巨着,它是需要很多预算、人力、物力、时间才能完成的,更需要得到君主的大力支持。最好的方法就是迅速让领导知道自己的价值,所以全书的第二句马上就是“臣光曰”,也就是属下司马光说。“臣光曰”是《资治通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书核心思想的体现,是针对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给予的品论,集中表达了司马光的政治主张。司马光在很多地方用了“臣光曰”来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臣光曰:天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制定礼的制度。(注:孤舟接下去就尽量直接用白话文来表述,以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而礼最重要的就是名分,这是儒家治理的理论核心。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司马光继续道:那什么是礼呢?礼就是纲纪。什么是名分?君臣就是名分。什么是名?名就是官职,公、侯、卿、大夫的职务。虽然整个天下受制于君主,但是君主也是人,哪怕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也无法凭一己之力管理整个天下。所以,君王需要以礼作为纲纪。礼的纲纪就是天子御三公(注:先秦时期的三公又称司马、司徒、司空,或者太师、太傅、太保),三公率诸侯,诸侯统卿大夫,卿大夫管理士和庶人。以上位管理下位,如以心腹理手足;以下位承上位,如以手足卫心腹。只要能够这样,就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责任莫大于礼。 司马光所推崇的礼,实际上就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按照这个等级制度,上下明确,纲举目张,自然得心应手。 司马光进一步解释道:文王演周易,以乾坤为首。而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周文王演绎的周易一样,天尊地卑,万物定位。孔子在《春秋》抑诸侯,崇周室。除非出现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而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那样的仁德圣人,其他时候“礼”可以使人臣归心,上天赐命,君臣之间的名分确认,臣子恪守臣节,矢志不渝。故若商朝以贤明的微子为君,而不是纣王的话,那么商朝就可永配天下,周武就不应伐纣。 孤舟以为,司马光这里讲的其实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微子虽是大哥,纣王是三子,但是纣王是嫡出,微子为妾出,按照儒家的宗法制度,就是应该立纣王,如果立微子的话就打破了礼最核心的宗法制度。一旦打破,商朝可能还来不及被武王所灭,就已经出现纣王与微子兄弟相残的局面,结局是不是会更好,犹未可知。 司马光这里还举了吴国季札让位的例子,如果吴国立了季札为君主,那么吴国也就不会被越国所灭了。 孤舟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春秋时期吴国的故事。 吴国和周王室一样是姬姓,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极负贤才。寿梦想要季札继位,但是季札坚决辞让不受。于是吴王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诸樊死后传给次子余昧,兄弟依次相传,按照顺序传到季札这里时,他仍是继续辞让甚至逃避。季札这么做,也是严格基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就是父死子继,应该立嫡立长,所以他辞让了。于是吴国发生了诸樊的儿子光与余昧的儿子僚争位,最后传到吴王夫差这里,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打败,吴国最终灭亡。 所以司马光说如果吴王把王位传给季札的话,吴国可以永享祭祀,实际上这也就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司马光继续说:那为什么微子和季札二人宁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呢?那是因为他们要坚守礼教的大节,无论如何不愿因此而破坏礼教。他们认为,礼教制度比国家社稷还要重要,是最重要的事情。 相信读者看到这里一定充满疑惑,如果为了礼,国家社稷都不要了,那么这个礼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这就是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思想区别。古代没有那么强的民族国家概念,对于儒家来说只有天下的概念。他们认为礼、天下万民是第一位的,家族社稷是第二位的,君王只排在第三位,所以为了天下之礼教制度放弃国家社稷是合理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而现代人,由于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会把国家和民族、主权等同起来,因此不能理解礼比国家重要的概念。 司马光继续解释道:所谓礼,在于分辨贵贱,区分亲疏,判定万物,然后以此为依据来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彰显这种区分,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差别。只有用名位来区分称呼,用器物来标识差别,如此上下才能有序。 这非常像现代的军队,军队里面都会有称呼,如班长、排长、连长或者少尉、中尉、上尉等不同的职务军衔,表现在器物上就如同军装肩上的一杠两星、两杠一星等这些明确的标识,所以军队的编制最像传统的等级社会。 当年仲叔于奚为魏国立了大 导语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叶孤舟著的《品读资治通鉴:战国风云》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分类方式,并没有完全采用《资治通鉴》的纪年体例。从现代人的眼光及当今的视角看中国历史给我们现代人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序言 作为一个并非专业学习历史的学生,却一直都对中国 历史情有独钟,慨叹于它的博大与深邃。在研究的过程中 ,也查看了很多历史资料,发现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资治 通鉴》。 可惜司马光老先生的毕生心血对于大部分当代非专业 读者来说却过于艰涩难懂。全书时间跨度大、朝代多、典 故广、人物杂、思想错综复杂。所摘录的很多疏奏艰深迂 阔,哪怕是专业学生也不易理解,更使很多非专业学习的 读者不得不中途放弃此书,或选择性地放弃全书中很多精 华之处,想来甚为惋惜。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和《史记》并称的最伟大 的历史著作。如果从篇幅、政治核心思想和政治治理策略 上来讲,包括《史记》在内的其他“二十四史”正史都是 不可望《资治通鉴》之项背的。 不过《资治通鉴》也有其自身的劣势之处:第一,它 过分、单一地从儒家正统,君王驭百官、治天下、理万民 的角度去摘录事件和分析事件,有时会显得过于片面和迂 腐。第二,全书对于其他不同的思想派别、文化艺术、经 济管理等内容收录得不够完备。第三,司马光是一个优秀 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但他还不是一流的 哲学家,缺少哲学的思辨,并没有形成连贯的思想体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宋英宗、宋神宗当政时 期。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司马光开始提交第 一部分文稿给宋英宗,深得英宗赏识,于是其直接拨给司 马光预算和人手,让他继续编纂此书,并把书名改为《历 代君臣事迹》。到了宋神宗时期,这部书被赐名为《资治 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来,“资治通 鉴”这个名称被沿用并传诵下来。 《资治通鉴》的篇幅巨大,卷轶浩繁,全书一共294卷 ,300多万字。另外考得目录各30卷,所记载的历史,上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也就是北宋成立之前。前后一共是1362年, 全书分为16纪,分别是: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 魏纪10卷、晋40卷、宋16卷,还有齐、梁、陈、隋,最多 的唐81卷,还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资治通鉴》是我们公认的中国古代最著名、最优秀 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 书的取材广泛,除了历朝的正史,还包括野史等几百种文 献,都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司马光在这部书里所阐述的 各方面的思想几乎都围绕着儒家的正统思想展开,当然他 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历代君王在政治上的得失,并且道出了 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司马光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孤舟以为唐宋八大家没有 司马光是绝对有失公允的。韩愈、柳宗元名正言顺,苏轼 、王安石、欧阳修当之无愧,而苏洵、苏辙、曾巩三人不 应列于司马光之前。以司马光的文学、才能,以及他的诗 歌,包括这一部《资治通鉴》,通过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可以看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在两宋时期,只怕仅在苏 轼、欧阳修之下,绝不会弱于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 此外,《资治通鉴》当中还引用了很多古人对于所发 生的历史事件的评价,非常有借鉴意义,所以《资治通鉴 》是中国史学的一座丰碑。宋元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胡三 省给了《资治通鉴》极高的评价,他说:“为人君而不知 《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 《资治通鉴》一书著成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 ,几乎对这本书都崇拜有加。 我们从宋朝之后的开国君主说起,第一位就是元朝的 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十分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帮 他讲解治国之道,设立蒙古的国子学,然后用蒙语翻译《 资治通鉴》作为教材在全国普及。孤舟以为,《资治通鉴 》想要作为教材在全国普及,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部书能 认真仔细阅读,并细加品味的人绝不会多,但是其在蒙古 贵族之中却有崇高的地位,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到了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亦推崇《资治通鉴》, 他每天早上都要诵读里面的内容。他要人们知道古代帝王 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到了清朝,清圣祖康熙皇帝尤其崇拜《资治通鉴》, 他经常翻阅此书,并说它是基于“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 道”。 在清朝,除了康熙皇帝,还有一个人物也非常青睐《 资治通鉴》,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有人认为曾国藩是儒家 两千年,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 、韩愈、朱熹、王阳明以降的最后一位圣人。曾国藩说“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称为前古未有之书,梁启超誉它为“天 地一大文”。继司马光之后,后续史学家组织了无数多的 人专门对它进行点评,也非常有效,非常有意义。 孤舟在本书中会跟大家一起仔细全面地品读《资治通 鉴》,同时也会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以便大家理解。当 然,我的品读并不是最专业的,也不是最严谨的,但是我 希望做到最大化的深入浅出。孤舟以为,只要有高中的文 化基础,再加上对中国历史感兴趣,都可以很容易地通过 阅读,来彻底了解《资治通鉴》的内容、思想和历史脉络 。孤舟也会努力地从现代人的眼光及当今的视角看中国历 史给我们现代人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分类方式,并没有完全采用 《资治通鉴》的纪年体例。比如,《资治通鉴》前五卷是 《周纪》,第六卷开始是《秦纪》。此时周朝已经灭亡, 秦还未统一天下,战国七雄都以王相称,互相是平等的, 在历史上称为战国阶段;到了第七卷中部以后秦始皇完成 统一大业,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才正式进入秦朝阶段。本书 也采用通用的划分方式,将前六卷,加上第七卷的上半部 分合并为品读《资治通鉴》:战国风云。 本书虽饱含作者心血,但囿于能力和时间,如果内容 有失偏颇和谬误之处,还请读者多多指正。 共勉。 一叶孤舟 2017年8月14日 内容推荐 于历史来说作者只是爱好者而已,而爱好者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领略经典,更容易被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所理解,这也是本书的初衷和目的。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重要的是它充满了管理的智慧。里面有大量关于为人、识人、为臣、为君的学问,并且非常真实,可操作,值得现代人借鉴。 一叶孤舟著的《品读资治通鉴:战国风云》对《资治通鉴》的内容绝对不是简单意义的白话文翻译,而是添加了很多基础知识、基础人物的介绍,以现代的观点来解读古人的智慧,方便读者更深度地理解学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