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傅璇琮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居》介绍了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中国民居建筑类型、民居的文化艺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居/阅读中华国粹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小婷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傅璇琮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居》介绍了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中国民居建筑类型、民居的文化艺术。 内容推荐 傅璇琮编著的《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居》为其中一册,内容包括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中国民居建筑类型、民居的文化艺术。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居》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 第一节 原始民居 1.穴居 2.巢居 3.干栏 第二节 先秦民居 1.夏代民居 2.商代民居 3.周代民居 4.春秋战国民居 第三节 秦汉、魏晋民居 1.秦代民居 2.汉代民居 3.魏晋民居 第四节 隋唐宋元民居 1.隋唐民居 2.宋代民居 3.元代民居 第五节 明清、近代、当代民居 1.明清民居 2.近现代民居 3.当代民居 第二章 中国民居建筑类型 第一节 院落式民居 1.院落式民居概述 2.北京四合院 3.山西民层 4.云南民居 5.徽州民居 6.广东民居 第二节 干栏式民居 1.傣族竹楼 2.壮族麻栏 3.船形屋 第三节 窑洞式民居 1.靠崖式窑洞 2.下沉式窑洞 3.独立式窑洞 第四节 其他民居建筑形式 1.蒙古包 2.碉房 3.阿以旺 第五节 其他各省、各少数民族特色民居 1.海草房 2.浙江民居 3.布依族民居 4.朝鲜族民居 第六节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 1.福建土楼 2.开平碉楼 3.王家大院 4.乔家大院 5.皇城相府 6.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7.宏村 8.西递村 9.姜氏庄园 10.康百万庄园 第三章 民居的文化艺术 第一节 民居邮票 1.普23组(共14枚、面值4.695元) 2.普25组(共2枚、面值共2.90元) 3.普26组(共3枚、面值共1.20元) 4.普27组(共2枚、面值共2.05元) 第二节 中国民居的著作典籍 1.《考工记》 2.《墨经》 3.《营缮令》 4.《木经》 5.《营造法式》 6.《天工开物》 7.《园冶》 8.《鲁班经》 9.《清式工程做法则例》 10.《工段营造录》 第三节 民居的艺术特色 1.民居与传统文化 2.民居与环境艺术 3.民居的装饰艺术 第四节 古民居村落与名人故居 1.党家村——中国北方民居的活化石 2.诸葛村 3.美庐 4.湖南凤凰古城与沈从文故居 试读章节 笫二节先秦民居 1.夏代民居 夏代是中华民族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据《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所,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魄周书·度邑》云:“自洛I延于伊I,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夏代的中心辖区在中岳嵩山和伊、洛、颍、汝四水流域的豫西地区,属于二里头类型文化,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南面的伊、洛之间的洛阳平原,以及汝、颍上游河谷地带。 夏代时,建筑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进步。夏初时,各类房屋住宅建筑被人们泛泛地称为室,《管子·轻重戊》:“夏人之王……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而天下化之。”《荀子·大略》:“(禹)过十室之邑。”《吕氏春秋·音初》“孔甲迷惑,入于民室。”这些都是以室称一般平民的住宅。后来出现了“官室”一词,表明上层贵族阶层的居所已集居住、祭祀、行政为一体。 二里头夏代晚期都邑遗址,房屋建筑遗迹大致可分三个等级差别。最低一等的是小型半地穴式或地面式长方形居室,为半地穴式单间住宅,门道朝南,穴深0.94米,东西长2.9米,南北宽2.15米,面积仅6.23平方米,屋内东北角有灶坑,中央有一个圆柱洞,可知是一座很简陋的窝棚建筑。还有一间小型居室,曾经前后两番建筑使用,先前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筑,穴深约l米,面积4×3.3米,门道在东南部,屋内南壁处有一个宽约1米、长2.95米、高0.4米的平坦上台,似供睡眠休息之用。再翻建时,穴坑被填平,重新挖槽、立柱、起墙,筑成地面式方形居室,面积3.4×3.5米,稍小于前,室内又加了道隔墙。这类居室可能属于低层贫困小家庭所使用,在家庭添口的境况下,居住条件益显紧张。中间一等的是中型地面式或上台式长方形居室。如1973年二里头遗址第三工作区发现的Fl夯土房基,土台高0.8米、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4米,面积34平方米。F2为一座地面式长方形一面坡顶双连室,东室已毁,大小不详,西室东西长9.7米、甫北宽4.1米,面积39.77平方米。最高一等的是大型宫室建筑,分布在二里头都邑遗址的中部,共发现30余块大小不同的夯土建筑基址,形制分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大的长度竟约360余米,小的长、宽约20至50米不等。如其中三期一、二号两座基址,是面积相当大的主体官室,周围有辅助建筑,整体布局虽略显松散,仍不失为有机组合的宏大宫室建筑群体,占地面积足有8万平方米。 夏代民居建筑总体主要是三种形式: 平地起建式:这种多有夯土台基,房屋是土木结构,比较宽敞,是从地面上建立起来的比较宽敞的房子。建筑结构以木架为骨,草泥为皮。 半地穴式:这种以较为垂直的坑壁作为墙壁,南边进门处挖有台阶和走廊,面积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是比平地起建式更为简陋和狭窄的居室。 窑洞式:这种是选择断崖或沟崖经过修正后掏挖而成,面积一般在4平方米左右。它是三种类型中最为狭窄简陋的一种居室。 这三种民居形式应该是属于不同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的夏代百姓的普通民居。 2.商代居民 公元前17世纪到11世纪的商人已立足于豫、鲁、冀之间,他们往往选择近水源宜于农耕的河流两岸或沼泽边缘建立聚居点。随着人们治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以及已开放地带的有线地区空间所能承受人口持续增大的压力,商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商书·书廓):“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后来汤至于“盘庚五迁”。 商朝的民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后期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木构房屋。根据考古发掘,当时建造工具已有青铜制的斧、凿、钻、铲等。在山东地区发现又锯骨料的铜锯,并发现若干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平面的穴居,以土阶升降,穴内壁面有些不加修整,有些涂有草泥。根据刻有占卜记事的甲骨,文字书名有4000以上。从一些有关房屋的字如“宅”、“宫”等刻有推测当时房屋下部有些在地面上建台基,有些使用干栏式构造。 根据甲骨文和青铜器物,知道当时室内铺席,人民坐于席上,家具则有床、案、俎和置酒器的“禁”。此外,在陵墓内发现用白石雕琢的鸟兽,背后有凹槽,可能是某种器物的座子。还有在木料上雕有以虎为题材的云纹浮雕,表面涂朱,木料虽然附小,花纹和朱色却清楚地压在泥土上。不难想象,当时室内的陈设已经相当华丽,房屋也有某些雕饰。 从各个商代民居遗址可见,商代的民居部分保留了半穴式的住宅形式。而且,小奴隶主、上层平民据其所知氏族或家族的大小、社会技能、经济实力以及与商王室的远近,在王邑的居住位置、居住条件和安全保障系数方面,有相应的安排和优劣之分。至于各片的聚居点内部,居住的等级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但随着木工工具的发展,人民已经用板筑的方法夯制土墙,因此,民居的高度也随之增加,住起来也更舒适一些。P5-7 序言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