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期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既有濯濯光明,也有血腥黑暗。梦华编著的《中国通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将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展现于读者面前。
本书将中国历史进程划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六大篇章,辅以中国大事记、世界大事记、相关链接等栏目,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
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这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梦华编写《中国通史》的初衷。
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中国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历史进程划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六大篇章,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系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全面反映了从传说时代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全景。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中国大事记、世界大事记、相关链接等多个栏目,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为出发点。
此外,《中国通史》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四面楚歌
楚汉议和之后,汉王刘邦曾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消灭他。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不久,汉王追赶项羽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韩信、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却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刘邦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刘邦说:“好。”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到达垓下。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韩信在垓下的周围布置了十面埋伏。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光了。他想带领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硌路诸侯的人马里三层外三层,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项羽没法突围出去,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里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愁。
项羽要虞姬离开垓下,回彭城或是回她的故乡,虞姬温柔地加以拒绝。要死就死在一块儿,她的念头非常单纯。项王战死,她也不独活。
到了午夜,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来,风声里还夹着歌声。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从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曲,楚军士兵那本已冰冷的心,顿时有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万物苏生;他们好像回到了故乡的村庄,看见了那熟悉的山水、田野、牛羊,家乡父老的一张张笑颜、企盼的目光……楚军士卒不觉坐起身来,不顾严寒,走出营帐,向汉军营寨远眺,因为正是那篝火兴旺的地方传来了楚地的民歌乐曲……于是一群又一群的楚兵情不自禁地向那令他们向往的一堆堆温暖的篝火走去,项羽听四面到处是楚歌声,失神地说:“完了!恐怕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汉营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楚人呀。”
项羽愁绪满怀,忍不住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虞姬和侍从也都伤心地哭了起来。
当天夜里,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800个子弟兵冲出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天亮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出去,。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后来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只剩下100多人了。
项羽他们到达阴陵时,迷了路,于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羽带人向左,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很快追上了他们。项羽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
但后面的追兵又围上来了。项羽对跟随他的士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有8年了,经历过70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要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项羽说罢又几次冲出重围,一直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几个人了。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1000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当年在会稽郡起兵时,带了8000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便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也没脸见他们呀。”
项羽说完跳下马来,对亭长说道:“我知道您是位长者,我骑这匹战马已有5年,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不忍心杀掉它,就送给您吧。”项羽把战马送给乌江亭长后,令骑士全部下马步行,跟追上来的汉兵展开肉搏战。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向汉军投降,唯鲁地不降。刘邦率大军想要屠城,兵至曲阜城下,还可听到城中的弦歌诵读之声,认为鲁人坚守礼义,为君主死节,便拿出项羽的人头令鲁人观看。鲁地父老见项羽已死,这才投降汉军。当初,楚怀王曾始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鲁地最后投降,因而按照鲁公封号应享有的礼仪,将项羽安葬在谷城。
刘邦为项羽发丧,洒泪而去。项羽的各支宗族,刘邦都不加以诛害。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项襄为桃侯,项佗为平皋侯,但都赐姓为刘。
P99-100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又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应的,研究者们出版了各种典籍,有的写专门化、不同主题的历史,有的写不同朝代的历史,出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精练的文字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多领域的文化等,内容广泛,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体现出贯穿人类历史的线索,能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中国通史》,以时间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系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国历史。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 ,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中国大事记、世界大事记、相关链接等多个栏目。其中,“中国大事记”以编年形式介绍中国历史大事,便于读者系统掌握分散的历史信息;为了提升读者视野,“世界大事记”与“中国大事记”相呼应,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大事;“相关链接”简要介绍历史知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提炼历史长河中的精华,反映社会发展历程。所有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为出发点。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本书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件,在保证史料可靠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还原历史真相,不戏说、不恶搞,适于想要快速了解祖国历史的一般读者阅读。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在这里,我们用一本小书来解读中国历史,将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