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大智慧全集(给力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吕叔春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从我们儿时就开始诵读的国学名句,启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究竟什么才称得上国学的智慧?

吕叔春编著的《孔子大智慧全集》以《论语》为底本,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世态度,去观察、学习孔子留给我们的“为己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所以,无论是从“大我”还是从“小我”的角度来看,她都是一本难得的可读之书。相信一定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内容推荐

《孔子大智慧全集》:以《伦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共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里,论语中的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吕叔春编著的《孔子大智慧全集》以《论语》为底本,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去观察、学习孔子留给我们的“为已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所以,无论是从“大我”还是从“小我”的角度来看,它都是一本难得的可读之书。相信一定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目录

前言

1.巧言令色——伪君子的形象

2.成功需要积极的自我评价

3.当今更须“孝”行其道

4.和谐是一种境界

5.别把别人不当回事

6.以德服人,天下归顺

7.人生:一样的结果不一样的滋味

8.态度决定一切

9.人生需要机巧,内智不妨外愚

10.温故知新,受益颇多

11.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12.读书与思考:进得去出得来

13.不要羞于说“不知道”

14.做官的学问

15.给正直的人提个醒

16.人不能不讲信用

17.不要割断与别人的联系

18.生活优越更须宁简勿奢

19.要有一颗“如在”的心

20.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2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2.理想主义者勇于探索

23.凡事无可无不可

24.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25.做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6.保持一定的距离

27.太平之世施才,黑暗之世全身

28.无欲则刚

29.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30.不能雪中送炭,就不要雪上加霜

31.好学者,恒心永在

32.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33.越有本事越要多请示

3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老师的老师

35.教子有方,不可拔苗助长

36.有耕耘才有收获

37.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38.三人行必有我师

39.弃天下如敝屣

40.敢于纳谏,不做昏君

41.富贵如浮云,关名传千世

42.德才兼备的人难求

43.是不是愚民政策

44.做就做个又博又专的人

45.管好自己的生命时间

46.难求好德如好色之才

47.人不可无志气

48.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志向坚定

49.会与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

50.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51.学习是件终身事,更是宜早不宜迟

52.问苍生莫问鬼神

53.过犹不及

54.四海之内皆兄弟

55.君子成人之关

56.学以致用

57.急功近利者往往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58.失意在所难免,权把心放宽

59.磨刀不误砍柴工

6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1.不要卖弄小聪明

62.凡事要为他人着想一下

63.风云突变更需耐住性子

64.不要在过去的错误中纠缠不清

65.有机会主动请缨,不要怕向领导“要权”

66.把握好做事的时机

67.学会调适你的情感与理性

68.做人有人格,勿拿原则做交易

69.患得患失,取舍皆失

70.信任能赢得阳光

71.撕掉一纸文凭,让能者居上

72.读懂孔子,学会立身处世

73.道不同不相为谋

74.不念旧恶少怨恨

7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6.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77.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

78.尊五美,屏四恶

试读章节

2.成功需要积极的自我评价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向大师级的人物看齐,就会发现自己的严重不足,就会激发自己成功的潜能,从而由弱而强。因此,向大师学习,是让自己成为强者的最好方略,并对自身有所觉醒,认真反省,从而更好地做自我评价。”

《法华经》说:“人若知自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性批判精神。

自我反省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点,还包括许多别的方面。大凡想成功者都要学会明智地反省自己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成功的含义和创新。

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优厚的条件。成功意味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宠。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的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的自由。成功意味着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乐和满足,也能为那些赖你而存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成功意味着很多很多东西,并且根据个人理解的不同,上面的描述还可以无限的延长下去。但是究其本质,成功是什么呢?

成功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用哲学的话说,成功就是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时刻;而仅仅自己认为自己成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走向成功。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连他自己也没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导我们要“自谦”、“自制”的环境中,许多人生箴言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夹着尾巴做人”等等,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压抑自己、小看自己。尽管这些观念在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对外的托词,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但是任由这些观念泛滥,就会形成一种洪流在社会上流淌,人刚开始就像一个个棱角犀利的岩石,在这种抹杀个性的观念洪流中,久而久之被变成了没有棱角的鹅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么美好的憧憬,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

人们常说“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伟大,就有可能真的伟大。公交战线的标兵李素丽上中学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播音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灭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原来的期望,带着失败的感受,作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是她不是这样,即使在售票员的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字正腔圆地报站名,兢兢业业地为顾客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记得在学习李素丽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次电视采访,一群演员、歌唱家、播音员登上李素丽服务的车组进行观摩,有人问她还想当播音员吗,李素丽自豪地说她本来就是播音员,汽车上的播音员。她的这种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当上标兵、评上劳模之后才有的,这种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贯的心态,正是由于她心中不灭的期望和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使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严格的高标准服务,并受到众多乘客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赞扬。正是她的这种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行动,树立了售票员的新形象。

人就像一部汽车,而期望就像汽车的变速档,而心中的怀疑、自卑、愤恨、失败感等消极的想法就像汽车发动机里的锈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这些污垢并挂上高速档时,人生这部汽车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个对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则好像一辆只有低速档的冒着黑烟的老爷车。正如一句唐诗中描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动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关于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个案,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评价,始终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成功之旅,加深自己对成功理解,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难免产生烦恼、悲哀、内疚、失望等情绪。面临失败,有人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在战战兢兢中等待下一次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如约再次降临到这些人身上,所以失败有时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败到来前,他们已经在心中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怀疑,放弃了努力,坐等失败的来临。

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是面临失败他们也会维持成功者的自信。他们会把失败当作特例,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不像是我干的,我会干得更好”;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具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作好了准备。P4-7

序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这些我们从懵懂儿时就开始接触的高深而通俗的人生智慧,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余生及后代。而她们就是世界瞩目的华人文化大师——孔子——留给我们的无穷智慧。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还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蕴含的厚度和深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孔子为圣人,对其做人之道广为流传和运用呢?

据史书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定居,因此孔子也就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官。宋、鲁两国是当时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所受教育以及后来形成的儒家思想,应当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当东周后半期,王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在瓦解,家庭制度在兴起,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候。以孔子生长的鲁国而言,就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孟孙、叔孙、季孙三大氏族正肆意掠夺,瓜分王室,甚至迫使国君(鲁昭公、鲁哀公)寄居国外,客死他乡。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变革动荡环境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论语》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它一方面备受推崇;一方面又屡遭非议。这与它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些并不影响它在历史和思想上的价值,它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来流传不息,影响深远。

关于《论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赵匡胤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统帅。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名叫赵普。这位赵普就是赵匡胤日后登上龙座的关键人物。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赵普参与策划了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帮助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北宋的统一战争、“削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都显示了赵普卓越的才干。

但是北宋的统治稳定以后,国家需要的是建设和治理,“兔死狗烹”,虽然赵匡胤仍然对赵普很器重,但是已经官至宰相的赵普深知自己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心中忐忑不安,所以在每天下朝之后就闭门读书。时间一长,大家都发现:赵普果然比从前更不一般了!处理政务和从前打仗的时候一样得心应手,想必一定读了不少的书籍。好奇的人前去打探后却没有发现什么藏书。倒是宰相的家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呢!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而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里。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本书就是以《论语》为底本,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世态度,去观察、学习孔子留给我们的“为己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所以,无论是从“大我”还是从“小我”的角度来看,她都是一本难得的可读之书。相信一定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