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闵庄烟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闵生裕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除夕那天,八十二岁的豆婶笑着对身边儿孙说,过完年我就八十三了,老人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没准我明年就不能和你们过年了,说完,还一阵朗笑。大家说,咋可能呢,上次检查身体,您的各项指标都没有问题。说笑间,她说,我要洗脚。于是儿媳端水给她洗脚,洗着洗着,他们听着老妈的声音有些不对劲,出现了一般老人临终的状况,嗓子开始扯了。仅仅十几秒的工夫,老人就走了。豆婶走了,一朵绽放了八十二个春秋的苦豆子花凋谢了。这位十里八村仅存的一对三寸金莲玉陨香消了,从此,在这个世界,我们再也难觅她的芳踪。

我奉命为她写了祭文。这些年我写祭文的原则是可以为逝者讳,但也不刻意为逝者美。我不愿太多有意的粉饰,我以为失真也许是对逝者的不敬。逝者本来平凡,你把他写成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是对他的愚讽。但是,豆婶是一个让我高山仰止的伟大母亲。

豆婶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盐池县麻黄山区。她九岁丧父,十一岁丧母,随兄嫂生活。当时麻黄山匪乱横行,土匪来袭时,她随爷爷奶奶逃出村庄漫山躲藏。有一支不知是哪个部落的土匪,因为他们都穿着高腰战靴,所以,当地人叫他们“高靴子”。提起高靴子,当地老人无不心悸。所谓“跑土匪”,其实不是土匪“跑”,而是土匪来了无辜善良的村民四散逃跑。豆婶的母亲刚刚去世时,过一段时间,她就随爷爷奶奶跑一次土匪。村上年轻人挈妇将雏地都往山里逃。但是,爷爷爷、奶奶年迈,她得拉着他们跑。她在想,要是有妈妈该多好!妈妈去世后的两个月,有一次高靴子过去了。她和爷爷、奶奶以及村上的人都回来了。她忽然特别想妈妈,可是妈妈没有照片,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她突发奇想,妈妈去世之前曾和她到离家两里地的山上捡地软软,下雨时她们在一个山洞里避雨,那是一般人很少去的地方。她想,也许在那里能见到妈妈。于是她找到那个山洞,但是她失望了。那里哪有妈妈的影子。忽然,她在洞口的一处风干了的泥淖上发现了一枚像母亲小脚印的足迹,她根本不想考证,确信那是妈妈的脚印。为了防止下雨有积水淹没这枚足印。她找来石块和土坷垃,小心翼翼地把这枚足迹围起来,盖上了苦豆子花。再后来,只要想妈妈时或者受人欺负时,她就一个人来到山洞前,跪在这枚足迹前大哭一场后再回到家里。

豆婶十七岁那年十月,兄嫂为她张罗了一门亲事。她根本没见过别人介绍的罗姓后生,只是对方父母来她家看她时,哥嫂问她同意么?她说,同意。他长得啥样没关系,我就看着他妈的样子觉得亲,尤其是戴着头巾走路的背影极像我妈。她就是想有个妈。那年腊月她嫁到了罗家。可是那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婆婆却在她们成亲前的十几天去世了。

结婚第二天,她下厨做饭,在厨房的半截土炕上,她看到蜷缩在墙角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六七岁,最小的两三岁。他们一个个衣不蔽体、神情恐惧。这是婆婆留下的二男一女——她的小叔子和小姑子。和她娘家一样,这个新家也是一贫如洗。她从自家的破衣服里挑出些布头,又从邻居家找了些破衣服,又剪又拼,为他们做了遮体的衣服。那个两岁多的小叔子穿上衣服下了地,他临出门时站在门槛里眼巴巴地望着这个新嫂子,怯怯地叫了一声“妈——”。这一声叫得她心醉,叫得她心碎,上前抱起年幼的小叔子,泪如雨下。

罗家的日子虽穷,但是,公公和丈夫对她好,过门不到半年,公公就把家里唯一的一个箱子的钥匙交给了她。除了针头线脑的东西之外,里面最值钱的东西是婆婆留下的一把银锁。一年后,她的大儿子出生了,因为平时营养严重不良,她根本没有奶水。望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又一次无助的哭了。公公卖了那把银锁,从别处买了一头奶山羊。孩子的吃奶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孩子一岁多时,有时饥饿难当,山羊回来时孩子等不及她挤奶、生火热奶。于是,她把孩子抱着放到山羊的奶头上咂奶,时间长了,这只山羊对孩子有了感情。每天傍晚,别的羊进圈后忙着抢食草料,唯独这只山羊,直奔窑洞,径直跳上土炕卧倒,急猴猴的孩子扑上去就吃奶。豆婶对家里人说,这只山羊是我们家的恩人,今后就是日子再苦再穷,这只山羊一不能杀,二不能卖。我们要为它养老送终。后来,那只山羊老了,无力到远处吃草,整天在村子附近游荡,她让孩子们到山里拔来打碗碗花和青草给山羊吃。后来,因为冬天近处没草,山羊误食了醉马草疯了。豆婶问村里的放羊人找了很多偏方,都没能治好。山羊死时,全家的日子依然很穷。按说把死羊剥了,多少还有点肉,这对贫困中的一家人来说,也是一道荤菜。但是,她背起老山羊,把她埋在了当年母亲留下足迹的那座山洞。每逢年节,豆婶都要到这个山洞前给老山羊烧纸钱。盐池的羊肉好吃,人们尤其爱吃大块的炖山羊肉。但是,六十岁后,豆婶开始不吃羊肉。P77—P79

后记

《闵庄烟火》是我近二十年间陆续写给家乡的文字。我本想五十岁出这本书应该更成熟、更历练。然而,一位仁兄的英年早逝给我以极大触动,我深感人生无常。于是,将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整整提前了十年。

本书部分内容不避俚俗,只想保留点原生态,即盐池土的味道。对此,我有接受批评和争鸣的准备。另外,我的文字涉及了各色人物,可能五味杂陈。如果这是村庄的历史,请原谅我不用春秋笔法。我懂得文章应为尊者讳,为圣者讳,为长者讳的道理。但是,请相信我内心的虔诚与庄严。因为个别文字的僵直,曾有人或要对簿公堂,或要黑砖拍我。事情过去多年了,我没上过法庭,也没戴过头盔。不要说别人,就是我那卑微的父亲用心读我写他的文字也可能会偶感不爽。如果说耿直和老实是缺点,那是神的过错,父亲难咎其责。我确信,没有人比他更能真切地体会我对他和我的闵庄的深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本书所附《寡言断根》(民间传抄本),在征求主人公后人意见之后对原文略作了技术处理,所以全文引用,意在让读者尽可能全面了解民歌及其背后的历史真相。感谢张家子弟的大度和宽容,他们敢于正面历史的勇气令我尊敬。偶见宣传文化系统老领导、学者张怀武先生,提起我挖掘并研究《寡妇断根》的文字,他说:生裕,这事做得好!我很欣慰、很感慨。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活着本来不易,况且我还想着、写着。

感谢盐池的高天厚土,感谢闵庄的父老兄弟,感谢所有关心我和我的闵庄的人,因为有了你们的厚爱,才有了《闵庄烟火》的问世。

是为跋。

目录

盐池羊图腾

寻找失去的草原

乡宴上的老拳

天堂里没有死猪

黄沙吹走我大哥

乡村“狂欢节”

 雪夜麻黄山

 挂花红

 耍公婆

 要房

疯狂的碗子

寂寞大年

乡村死事

和你衣锦还乡

黄狗白羊红公鸡

“无疾”而终

八哥不是鸟,但他飞了

生命的盛宴

闵庄烟火

醉鬼,甩红了阌庄

闵庄小二

乡间物语

 愣种

 黑猫白猫

 公鸡的道德

放命

天上先成白玉楼

二奶奶是一张弓

二爹是根棍

穿牛仔裤的父亲

没奶的娘

苦豆子花开

有娘就有家

羊倌父亲

父亲的“开心农场”

照相

吾国吾爹

卜踪

父爱如“烟”

别走太远

缘于爱的伤害

胡子的故事

银川大姑妈

冒烟的钞票

羊奶飘香故乡情

乡音

嗑麻子

都市牧羊

洗澡

一件小皮袄

钢笔

驴背上的童年

乡村旧事

 感谢老鼠

 我们是害虫

 剜蛋

看花书,听评书

土炕情思

扣兔子

老师小辛

一切为了肚皮

岁月星灯

折翅的蜜蜂

从高一到高五

我的班长我的班

送尊师蔡熹返津

站着吃奶的人

尕姨

三皮

碧冢草青青

家祭

雾锁马踏井

改改的脚步

一只黑蝶翩翩飞

抢寡妇

干下了

阴阳人生

盐池酒鬼

前世,我是一个赌棍

我的骨头

我是一头驴

城市难民

人初

附录:盐池民歌《寡妇断根》之研究

一、《寡妇断根》(民间传抄本)

二、《寡妇断根》——一部原生态的乡俗现实批判主义力作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寡妇断根》背后的血泪往事

序言

在整理《闵庄烟火》时,我重温自己不同时期的乡愁,突然想起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的一句箴言:乡愁是一种最高贵的痛苦。于是,油然生出一种自我陶醉的优雅。

闵庄位于毛乌素沙漠边上长城脚下的宁蒙交界地。这里地广人稀,属半农半牧区。说是个村庄,但住户分散,基本上是每隔一两里才有并排的三五家,其情状大概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记忆中闵庄最惬意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早出晚归放牧,不是吹着笛子,就是唱着歌。我怀念那犁铧翻起的新 土,我怀念那破土吐绿的新苗。每到丰年,闵庄人津津乐道于自家打了几十袋糜子,挖了多少麻包土豆,自家的羊群在一天天变大。八十年代中期,村上通了电,打了机井,种上了小麦,闵庄人老几辈子吃粗粮的历史结束了。那时,我真的感觉自己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后来,随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尤其是草原的退化,春天里漫天的黄沙,刮得人绝望,夏日的干旱,煎得人无助。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已离闵庄越来越远……

闵庄是我出发的地方。我知道这没有诗意没有丰韵的土地是我的炼狱。于是,逃离成了我唯一执著的念头。我一路狂奔,完成了胜利逃亡。然而,生于村野,长于村野,久居闹市的我却禁不住对那生我养我的小村眷恋。离家二十年,虽然我始终努力保持着与闵庄的亲密接触。比如回家过年、收秋,参加闵庄的婚丧嫁娶。我知道,在仓皇逃亡中,我遗失了太多。混迹在城市里,我说着不很标准的普通话,但那耳熟能详的乡音在远我而去。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怪物,不伦不类,离不开身居的城市却又本能地排斥,对农村有所依恋,却又有几多嫌恶。也许我太理想化了,那个属于我的世外桃源根本就不存在。

每每回到小村,发现它是那样凋敝,那样萎靡。曾经近三百人的闵庄现在只剩下四五十人了。因为没了年轻人,老人对家的经营似乎也有点漫不经心了。有的人举家外出打工,扔下的房子,门上挂着生锈的大锁,要么砌了窗子,牲畜圈棚无人看护成了断壁残垣。回乡时目睹的就是这一幕幕肃杀的景象。我常看到的是那些极其卖力而又力不从心的老者。每到黄昏,摇摇晃晃从田间归来的是老态的身影。干完活后,坐在家中老两口形影相吊,在喊罢腰酸腿痛外,有一句没一句的谈话内容,也大多是对外出打工的子女的牵挂。闵庄的留守老人们用他们迟缓的动作奏响了小村的挽歌。

那首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有“四妹妹爱上了三哥哥”,唱的是浪漫的乡村爱情。然而,闵庄岂止没有爱情,连童话也没有。平日里,你几乎听不到童声。儿子回到闵庄待不住,他说爷爷家伙食不错,就是没有小朋友和他玩。

我曾经认为闵庄是一个垂死的村庄。有一次回闵庄,感其衰败之象,戏作《天净沙·闵庄》:

孤村独树残阳,跛叟病妪瓜娃,衰草滩羊乏驴。炊烟升起,留守人在

闵庄。

试想一个没有爱情、没有童话,只有佝偻和絮叨的村庄,它不是垂死的吗?一个没有青春、没有朝气的村庄,它能兴旺么?前些年,我每回一次家乡,心头就多一份荒凉和沧桑。

闵庄这些年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留守老人在闵庄耕着靠天等雨的地,赶着昼伏夜出的羊。一个个过得还算滋润,他们内心的幸福指数还是蛮高的。在外闯荡的闵庄子弟多少都有了点气象,他们中有的人发了,有的虽然也很辛苦地奔忙,但无一不庆幸自己的胜利逃亡。总之,只要走出去的闵庄青壮年,没有一个愿意回来重建家园、勤劳致富的。北坑里那个小名向羔的兄弟从杀猪卖肉起家,后来做石油,现在阔了,当了大老板。他的宝马车灰尘滚滚地行驶在闵庄的土路时,老少爷们无不感慨地说:“没想到狗目的向羔千得这么大发!’’我的五哥当年是带着媳妇提着三十斤黄米逃出闵庄的。闵庄的叔辈都在骂他懒惰没出息。五哥走出闵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回头。他后来想,如果当时他回到闵庄,可不让这些叔老子笑话死。那时,他唯一的一条路可能就是拿上绳子去上吊。如今,闵庄人也许想不通,这个当年的_懒汉所拥有的财富大概够他们这些留守人员十年辛苦。

饮水思源,闵姓子弟发迹了不忘祖不忘本,想来是好事。闵庄人偶尔搞一次祭祖活动,我便理所当然地做点写祭文、续家谱之类的活计。对闵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从厌倦、逃离,再到依恋。我不得不承认,我回眸闵庄的眼神不够温情。因为不可避免的真实,本书的许多文字大多只用白描,我真的不想用国画的颜料渲染闵庄,因为我的闵庄从来没有姹紫嫣红过。  闵庄是一个即将消逝的村庄——这是城市化的必然。闵庄注定要消逝,城市是埋葬闵庄的坟墓。闵庄的荒芜是切近的事。如果有一天,闵庄真的消逝了,我确信,我的乡愁会像闵庄草原上的草一样疯长。乡愁其实撒在家乡的一沙一梁,系于家乡的一草一木。乡愁是土豆芽,它越疯长,你越惆怅。如果没有闵庄,我的乡愁何处凭吊?

《闵庄烟火》是我的个人乡土文集,这里间或有我的成长史、心灵史。然而,对于闵庄来说,它是一篇提前写好的祭文,是村庄消逝后留下的一块化石。闵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村庄渐渐消逝的缩影,这里没有移民,没有搬迁,完全是自然消逝。我甚至这样假设,若干年后闵庄消逝。一百年后,个别数典忘祖的闵姓子弟以驴友的身份徒步游兴武营城和明长城时。如果在这块曾经水草丰美的土地上走失,却不知这里曾是他们祖先的栖息之地,那将是闵庄人的莫大罪过。这便是我写《闵庄烟火》最卑微、最真实的想法。

关于闵庄消逝,我一度惆怅。后来,我有所释然。人间沧海桑田,多少浮华如烟,多少辉煌如梦,多少帝国灰尘飞烟灭,多少河流无声干涸……罢了罢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区区闵庄的湮灭,相当于一洼水干了,只有我这条死鱼干在惆怅。然而,我唯一慰藉的是:我思故我在。

是为序。

2011年11月20日于无聊斋

内容推荐

闵生裕笔下的闵庄是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一个即将消逝的村庄的缩影。《闵庄烟火》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内写给家乡的散文随笔。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了闵庄的变迁,如今的闵庄是一个没有爱情、没有童话的“留守村庄”。

《闵庄烟火》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不避俚俗,作者只想保留点原生态。因为它真实、真情。因为它带着盐池土地味道。闵生裕长期从事杂文创作,他的文字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本书也不例外,作者以实录精神关注了闵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了闵庄父老乡亲的命运,这些似乎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编辑推荐

闵庄的即将消逝,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但是,对于作者闵生裕来说,这是块苦土,更是块乐土。他用自己的笔真实记录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对那个养育了自己的村庄倾注了深情。他的文字有惆怅,有慰藉,有笑也有泪。《闵庄烟火》写童年趣事,村庄往事,写闵庄人生老病死,写盐池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他笔下的闵庄人物,各具情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