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道文化通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张映勤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道文化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其中任何一个题目都足够写成一本专著。然而由于本书的体例,更由于笔者的水平所限,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文字中,对佛道文化做一个粗线条的浏览。

张映勤编著的《佛道文化通览》正是这样一种读物,它简要地介绍了我国佛教、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两大宗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佛寺道观的建筑特点,神佛造像的渊源典故等有关知识,但愿它真能起到“看图识字”的作用,帮助您了解到有关佛教、道教的基本知识。

内容推荐

张映勤编著的《佛道文化通览》囊括了佛道世界的诸事万物、方方面面,对佛道世界做了全面而细致入微的展示。从佛道文化产生的渊源到教派分类,从佛寺、道观(宫)的特点到供奉信仰,无不收罗其中。

《佛道文化通览》不仅仅是一本佛道文化入门读物,同时也适合具有一定佛道文化知识修养的人群阅读。书中对读者较少了解的领域,如佛教宗派分类、道教方术等内容,都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佛道文化通览》以叙述佛道历史故事,展示佛道文化遗产和普及佛道一般常识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道文明,注重科学性、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佛道文化通览》采用图文互助的编排形式,通俗易懂的叙述语言,使读者如“看图识字”般了解佛道文化的诸事万物,架起座沟通普罗大众与佛道文化世界的桥梁。

目录

上篇 佛教部分

第一章 佛教的基本知识

 一、佛教的创立与释迦牟尼

 二、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的历史概况

 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传播

 二、我国汉地佛教主要宗派

 1.禅宗

 2.净土宗

 3.律宗

 4.密宗7蚺

 三、藏传佛教简介

 1.宁玛派(红教)

 2.噶丹派

 3.萨迦派(花教)

 4.噶举派(白教)

 5.格鲁派(黄教)

 6.达赖和班禅

 7.活佛转世

第三章 汉地佛教寺院的特点

 一、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

 1.钟鼓楼

 2.法堂

 3.藏经楼(阁)

 4.放生池

 5.佛塔

 6.庄严和供具

 二、佛教寺院的殿堂与像设

 1.山门

 2.天王殿

 3.大雄宝殿

 4.四大菩萨

 5.罗汉

 6.伽蓝殿与祖师殿

第四章 寺院僧众的日常生活

 一、佛教寺院的组织管理

 二、僧侣的出家受戒

 三、僧侣的服装与饮食

 1.服装

 2.饮食

 3.木鱼

 4.念珠

 四、佛教的基本节日

第五章 佛教名山祖庭及著名寺院

 一、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1.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2.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3.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4.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二、汉地佛教八大宗派之祖庭

 三、我国汉地佛教著名寺院

下篇 道教部分

第一章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道教的起源

 二、老子、道、道家、道教

 三、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四、道教的发展传播

 五、道教的两大道派

 1.正一道

 2.全真道

 六、道士

第二章 道教的神仙信仰

 一、巫术、方士与神仙信仰

 二、道教的神仙谱系

 三、仙境与洞天福地

 1.十大洞天

 2.三十六小洞天

 3.七十二福地

第三章 道教所奏神仙

 一、道教信奉神仙的来源

 二、道教信奉的主要神仙

 1.“三清”

 2.四御

 3.真武大帝

 4.王母娘娘

 5.八仙

 6.灵官

 7.青龙、白虎

 三、民间信奉的主要神祗

 1.关圣帝君

 2.天妃(妈祖)

 3.碧霞元君

 4.灶君

 5.财神

 6.门神

 7.阎王

第四章 道教的方木

 一、道教方术产生的缘由

 二、杂术

 1.占卜

 2.咒语

 3.符篥

 4.斋醮

 5.乘蹻

 三、炼丹术

 1.外丹

 2.内丹

 四、养生术

 1.辟谷

 2.行气

 3.导引

 五、守真术

 1.内观

 2.守静

 3.存思

 4.守一

 六、房中术

第五章 道教帕宫观

 一、道教官观的建筑布局

 二、道教的名山与著名宫观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佛教的创立与释迦牟尼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要想了解佛教的产生、创立以及发展传播的过程,我们必须首先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谈起。

关于佛陀(佛的全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在国外的一些学者中曾经引起过长时间的争论。有些佛学史家认为,佛陀的传说在佛教产生以前的古印度婆罗门教中早已有之,佛陀是后来佛教徒们臆想出来的人物,毫无可靠的史实根据。然而,大多数的学者倾向于佛陀是一位历史人物的观点,因为仅仅根据佛教徒传说中的一些荒诞神化的成分,还不足以否定佛陀的历史真实性。在早期的佛经和一些考古资料中发现,关于佛陀释迦牟尼生活和行道的记载,并没有把他渲染成超脱时空脱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人物。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生活于古印度,具有伟大智慧和高尚品格的真实历史人物。

释迦牟尼,名悉达多,族名乔达摩。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出生地在现在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

关于佛陀的圆寂时间,历史上说法不~,但大致可以推定为公元前490年至公兀前480年之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古印度种族的名称,牟尼是“圣人”“贤人”或“寂默”的意思,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中的贤人”。

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社会成员共分为四种不同的等级阶层。第一等级为婆罗门,系主持宗教事务的僧侣阶级;第二等级为刹帝利,系王公贵族,掌握国家的政权、军事;第三等级为吠舍,系以经营商业为主的自由职业者;第四等级为首陀罗,系下层的农民和奴隶。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阶层,系王公贵族的后裔,他的父亲是当时印度城邦国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为净饭王,他的母亲摩耶夫人为当时天臂城菩觉王的长女——摩诃摩公主。

在净饭王年逾五十的时候,传说年已四十五岁的摩耶夫人夜里梦见一头巨大的六牙白象扑向怀中,自左肋进入腹内,夫人大惊而醒,未过多久便怀有身孕。

摩耶夫人怀孕期满,按照当时印度女人生头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习俗,净饭王派了众多的侍从护送夫人回娘家分娩。当护送夫人的人马车辆走到迦毗罗城的蓝毗尼园的时候,摩耶夫人下车进到园内休息并观赏游玩,就在她走到一棵无忧树(婆罗树)下,想折下树上花蕊的当口,惊动了胎气,太子于花园中从夫人的右肋降临人世。

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取名悉达多,意谓吉祥的意思。这一天相传为我国农历的四月初八。

佛教传说中说释迦牟尼的降生惊天动地,四天王用丝绸包裹佛身,置于宝几之上。帝释天和大梵天等护法神侍立左右。传说太子降生不久便能行走,他东西南北各周行七步,步步有金莲涌出。然后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天上地上,唯我独尊。”说罢大地震动,各路天神环伺周围朝拜供养,天降九龙(或说二龙)吐水,为其浴身,天龙八部①在空中歌舞欢庆,烧香散花。一望而知,这显然是后世佛教信徒为神化其教祖而编造的故事。

悉达多出生后仅七天,其母摩耶夫人便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年幼的太子一直由其姨母(也是其庶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

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传说古印度一位当时著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谒见净饭王,要为太子占相。净饭王命人抱出太子请仙人观看,阿私陀叹息道:“大王啊!照太子这种相貌看来,在人间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将来长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能够继承王位,成为征服四方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如果他出家,一定能够具有超群的智慧,成佛成祖,对世间大众有所帮助。依我的观察,太子将来出家的可能性很大。”  阿私陀仙人的一席话,说得净饭王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相貌英俊,聪明可爱,将来有可能成为转轮圣王,继承王位,统一天下。忧的是担心儿子长大后真的像仙人所预见的那样要出家修道,放弃王位。

悉达多年龄渐长,净饭王延请名师教儿子修>-1五明。

“明’’是梵文“学问”的意译,“五明”为印度佛教授徒的五种学问,即:声明(声韵、语言、文字)、工巧明(各种技艺、算学,包括绘画、雕刻、建筑、天文、历法等)、因明(相当于逻辑学)、医方明(医药学)、内明(佛学)等。

悉达多虽然聪颖敏慧,智勇双全,掌握了各种学问和技艺,但是他的性格却多愁善感,喜欢沉思冥想。有一次他同父亲净饭王出外郊游,看见地里的农民赤身裸背地在烈日下劳动,老牛拖着犁不得休息,被鞭打得皮破血流;又看见田里翻出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惨痛万分。悉达多看到世间这幅活生生艰难的争斗场面,心中感到无限哀痛,于是坐在树下凝神沉思。净饭王问他为何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悉达多回答说:“看见世间的众生互相吞食残杀,心中感到万分难过,所以坐在这里沉思。”

净饭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为了防止儿子产生厌世出家的想法,便尽力让他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悉达多年轻的时候曾经拥有三座宫殿,分别在夏季、冬季和雨季居住,以适应不同的季节气候,其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衣饰华贵、饮食丰富、莺歌燕舞,手下有众多的姬妾服侍左右,可谓极尽人间之享乐。16岁的时候净饭王便为他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希图以奢侈安逸的物质生活和年轻美貌的妻子来拴着太子那颗不安的心。一年之后,耶输陀罗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随佛陀出家的罗喉罗。

尽管净饭王在物质生活方面想尽了办法使释迦牟尼得到满足,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消除他为“人生苦短、忧思无量”等人生问题而苦恼的心理。

一天深夜,宫中歌舞结束以后,宫娥歌女回到寝室沉入梦乡。悉达多看见这些平时娇艳妩媚、婀娜多姿的年轻姑娘们一个个口流涎液,睡态可憎,有的在梦中胡言乱语,有的神思不宁,与平日那娇媚动人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心中感慨良多,不禁产生了厌离之念,由此及彼,联想到人生无常,世间愁苦,何以解脱,不由得忧从中来。

有一天,悉达多带着侍从到城外出游,当车行至东门时,看见一个白发瘦弱的老人,手持拐杖,步履蹒跚;走到南门,又看见一个身瘦腹大的病人,在那里喘息呻吟,痛苦挣扎;再到西门,悉达多又遇到人们抬着一具尸体,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最后当车行到北门的时候,一个出家人,威风凛凛,严肃安详地走过来。悉达多见到这种情景,心中无限羡慕,不由得赞叹道:“这才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啊!”从此以后,他产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P4-6

后记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道教如此,佛教亦然,两大宗教自东汉以来在我国流传了近两千年,它们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些年,介绍有关佛教、道教方面的书籍出版了一些,但是,由于宗教文化本身的艰涩深邃、复杂繁琐,故而使有些书籍,除非专门的研究者,一般读者殊难理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自不量力,斗胆编写了《佛道文化通览》一书。

严格地讲,佛道文化这一命题并不严谨,中国封建社会“儒、释、道”三教并行几成定论。然而,以释道文化命名似乎又难于被一般读者所接受。说到缘起,又十分偶然,在拟定书名之时,我举棋不定,就此请教过一些青年朋友,其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有的人竞将“释道”理解为“解释道路的名称”。由此,引发了我两点感想:一是,作为普及介绍性读物,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尤其是被青年读者所接受。否则,故作高深,自以为“阳春白雪”,实际上都是脱离读者的做法,终致曲高和寡。其二,如今部分青年读者文化素质之低劣让人吃惊,对于宗教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而有关的读物或偏或深,多不适合普通大众的阅读,所以,编写一本普及介绍性的读物显得十分必要。

佛道文化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其中任何一个题目都足够写成一本专著。然而由于本书的体例,更由于笔者的水平所限,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文字中,对佛道文化做一个粗线条的浏览。所以,本书仍然是一本普及介绍性的读物,我们意在以简要的文字,较为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与佛教、道教有关的基本知识。正像笔者在多年前出版的《寺院·宫观·神佛》一书的后记中所讲的:“好在有心研究宗教者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宗教知识还很陌生。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只有从简单、从形象、从兴趣出发,如同孩子们手中的‘看图识字’。尽管很粗很浅,但毕竟是接受事物的一种途径。”《佛道文化通览》正是这样一种读物,它简要地介绍了我国佛教、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两大宗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佛寺道观的建筑特点,神佛造像的渊源典故等有关知识,但愿它真能起到“看图识字”的作用,帮助您了解到有关佛教、道教的基本知识。

作 者

2010年5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