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先后就读于布朗大学和牛津大学,在巴黎、华沙、维也纳和哈佛任过研究员,目前为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撰有五部备受称誉的欧洲史著作。 目录 名字与来源 地名表 地图 缩写 档案 导论 第一部分 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祖国之争 第1章 立陶宛大公国(1569-1863) 第2章 立陶宛!我的祖国!(1863-1914)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维尔纳斯之问(1914-1939)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维尔纽斯之问(1939-1945) 第5章 尾声:苏维埃立陶宛的维尔纽斯(1945-1991) 第二部分 危机四伏的乌克兰边境 第6章 近代早期的乌克兰(1569-1914) 第7章 加利西亚和沃里尼亚的边缘(1914-1939) 第8章 乌克兰西部的种族清洗(1939-1945) 第9章 波兰东南部的种族清洗(1945-1947) 第10章 尾声:共产主义和被清除的记忆(1947-1981) 第三部分 重建波兰祖国 第11章 爱国的反对派和国家利益(1945-1989) 第12章 标准的民族国家(1989-1991) 第13章 欧洲标准和波兰利益(1992-193) 第14章 尾声:回到欧洲 注释 致谢 索引 导语 现代欧洲东部、北部的民族主义常常导致暴力,之后往往有着血腥过去的民族之间又达成了和解。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蒂莫西·斯奈德探究了过去四个世纪中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讨论了那些骇人的暴行(首次论述了20世纪40年代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之间大规模的种族清洗事件),以及波兰在战后如何与东部邻国成功和解。 内容推荐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组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的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以及更进一步地,这些转变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