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香山记史忆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香山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香山(1914—2009),浙江宁波人。曾就读于天津中日学院、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从青年时代起,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追求真理,参加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国际活动,特别是日本问题研究和对日工作,是中国著名的日本问题专家。
1932年任天津左联书记,1933年赴日留学,参加东京“左联”,从事左翼文化运动。1937年回国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敌工部副部长、太行军区敌工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联络部部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处副处长、晋西北中共中央外事组土改工作团负责人、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副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王稼祥同志政治秘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秘书长、副部长、顾问,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外交部顾问,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出版过十余种文集、单行本和译著等。
后记
2019年是父亲辞世十周年。在这个时点,我们将父亲
所撰写的与日本或中日关系有关的散文和回忆文章(记叙
与回忆刘伯承、王稼祥的两篇除外),编辑成《张香山记
史忆人》,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欣
慰。
父亲早年在天津参加“左联”,后东渡日本留学,因
参加抗日活动于1937年被东京警视厅驱逐出境。回国后参
加八路军,在一二九师政治部工作,主要从事针对敌伪军
的相关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调入军委和中共中
央外事组。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大部分时间在中共中央对
外联络部工作,“文革”结束后有近六年的时间在中共中
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任职。
纵观父亲的一生,他从青年时期开始,无论是求学、
在职期间还是离休后,他的许多工作和活动都与日本有关
。他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付
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父亲生前亲手编订了自己的两本文集:一是1998年由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该书将
由原出版社再版发行),主要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对
日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历史
进程、20世纪80—90年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等;二是
2000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题材多与日本有关的《回
首东瀛》。
父亲于2009年10月去世后,很多亲朋好友向我们索要
这两本文集,近年来更有许多关心日本、研究中日关系的
读者与专家学者表示经多方寻觅而不可得。从他们的索要
和寻觅中,我们感到,大家想要的不仅仅是这两本书中珍
贵的历史记录和丰富的文学描绘,更重要的是父亲在一生
不懈的求索过程中所凝成的思想结晶。其中,最重要的是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必须世世代代和平友好、互利合作
。这既是老一辈中国领导人的谆谆教诲,也是父亲从事对
日工作和撰文结集时一以贯之、始终践行的中日关系观。
《张香山记史忆人》编入了《回首东瀛》的三十一篇
文稿,收入了1950年刊行的父亲的一个单行本《战斗着的
日子》,以及父亲生前公开发表过的有关记史和回忆故人
的十四篇文章,总计四十六篇作品,并大体参照父亲编辑
《回首东瀛》的思路,以文稿发表或题材涉及的时间为顺
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属三个时
期,大致体现了父亲一生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为“东瀛留学”篇。这是父亲20世纪30年代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相关文稿,反映和记叙了父亲的留学生
活和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情况,及其所见、所闻与所思、
所感。
第二部分为“投笔从戎”篇。这是父亲在抗日战争时
期及解放战争初期,作为八路军的一员驰骋沙场,并以手
中之笔描写当时的战斗生活。父亲在1950年发表了《战斗
着的日子》单行本,这是现已鲜见的对当年战斗生活的真
实、生动记录,我们故此将其列在第二部分的开篇。父亲
说过,由于战斗频繁,工作紧张,当年没有很多时间静心
写作,所以抗战时期的文稿不多。这部分中有三篇文稿还
是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记忆补写的。此外,我们的父
亲和母亲于1946年合写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当年外国记者
赴延安采访的真实观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我
们将这篇作品编入,作为本篇的收官之作。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往事漫记”篇和“缅怀故人
”篇。1982年父亲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及离休以后,
有了比较充裕的可由自己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在较为宽松
的政治环境里,父亲可以重新提笔写他想写的文章了。其
中,以关于国际问题,尤其是中日关系问题的为多,也有
他满含深情写就的关于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和王稼祥
等领导人以及有关古井喜实、冈崎嘉平太、茅诚司、宇都
宫德马等“中日关系掘井人”的回忆文章。同时,父亲也
恢复了他年轻时代所挚爱的散文的写作,主要内容是漫记
他从20世纪50年代从事国际活动以来同日本有关的人与事
。父亲说,他意图“通过这些散文反映出日本战后与战前
在制度和价值观上的某些重大的质的区别。遗憾的是,只
是蜻蜓点水式地点了点”。尽管如此,父亲的散文写作还
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考和史录。
需要说明的是,在编辑本文集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
使文稿保持原样,仅对部分文字作了必要的订正与增删,
并增加了过去出版时阙如的照片和手迹,便于读者更加客
观地理解与形象地感受父亲文稿的内容与相关的时代气息
。第三、四部分中的文章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成文时空
跨度大,其排序或许未能完全符合以父亲文稿发表或题材
与内容所涉及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思路。
2000年9月,父亲在编完《回首东瀛》时表示:“我耄
矣,这本集子很可能是我封笔的集子。”该书出版后,父
亲题赠他心爱的孙辈,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动情的文
字:“爷爷的这本集子,多少反映了你们的前辈们为把中
国从贫穷、落后、受尽帝国主义欺凌中解救出来而进行的
斗争。今后则是你们要为已获解放的中国建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
目录
东瀛留学
岁暮的武藏野
有坟墓的寺院
樱花
房总之夏杂拾
箱根之旅
离别
一个失去祖国的人
在东海道车上
踏上故国的海岸
筑波山行
拘留所追记
逐字逐句地硬译
朝夕与文学相处——我在东京的青春时代
投笔从戎
战斗着的日子
同日军俘虏在一起
敌人文件和书信中的冀南“扫荡”战
突围记
太行战场迎接伟大胜利
我看见了人民的战争
邯郸漫步
外国记者看延安
往事漫记
失书记
我的日本文化观
一叠樱花照片
寻访故居

访郭沫若日本千叶故居
灯下可亲的秋冬之夜
夜宿春帆楼
我与“岩波文库”——为日本“岩波文库”创刊六十周年而作
病倒旅途仍梦绕枯野
关于翻译日本和歌、俳句的刍荛之言
冲绳行
关于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的原委
缅怀故人
周恩来总理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饮水思源——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十周年
印象与回想
邓小平同志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随行杂感——记胡耀邦同志访日
记刘伯承将军
一个坚持原则和真理的人——忆王稼祥同志
伤逝——悼念有吉女士、伊藤先生和园田先生
知识分子的楷模——悼念茅诚司先生
具有真知灼见的古井喜实先生
略谈冈崎嘉平太先生
缅怀宇都宫德马先生
编后记
精彩页
岁暮的武藏野
在异国的岁暮里,我染上了怀乡病。故国纵然没有令我眷恋不已的亲人和事物,但那种能引起自己耽于思念它的力量,总是深潜在奥秘的心里。怀乡病是这般缥缈而缠绵,要比除夕晚上,孤独者凭栏听着从远处寺院传来的钟声所要却除的百零八种烦恼,更为缠绵而恼人。
眼下只有日夕相接触的武藏野的美,近于诗趣的素朴之美,能缓和我的怀乡病。
辽阔的武藏野,到处是片片的丛林,多摩川和它的碧清的支流,缓缓地流过原野。袍树林早已落尽金色的叶子,林间小溪,迂回地流着,有的盖满了枯叶,似像断了水,干涸了。到处是枯了的荒草,随风摇曳,看不到一颗珍奇的花朵。这边那边的丛林尽头,就是疏疏落落的村庄,村庄的这一头,又是丛林。木造小屋的房顶上葺着杉皮和茅草。村旁的稻田早已割尽,阡陌上的肥料缸上和披着黑衣的稻草人上面,停着几只黑色的乌鸦。它们正在揶揄已不成形的稻草人呢。
二三只倦于歌唱的云雀,在空中飘飘然地俯瞰着地上的景物,越过丛林,掠过丘岗,突然在村旁的一座荒凉的寺院后面的墓场上落下来,停歇在暗绿色的墓碑上,墓前有一株结着血红的珠儿似的果实的矮树。有坟墓的寺院是寂寞的,但却成为我常常散步的场所。
在日中的时候,原野上,这里那里忽然开出红绿的花朵,原来是采集野菜和苜蓿的村里的女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而又褴褛的衣裳,在田野里走动着。她们以惊异的眼瞳,显示着探索的神气,在发掘自己的食粮,稚气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凝结在一起。有的村子后面,围着丛竹。快过年了,几个村人正弯着腰在砍伐竹子,准备卖给市内,用作新年大门前的装饰品。新砍掉的竹子,留下白色的根节,点缀在枯草之间。看到村人为生活而忙碌的景象,使我这个漫步着的异国人,不禁羞愧自己的慵懒。
深冬的天空,分外澄清,尤其是在清晨,推开纸窗,仰望树梢上的冬空,凝然似固体,向天投石,嘎然作响,音波不像春波那样缓缓地向着四周扩散,而宛如簇箭钻天。原野一片沉寂,远远地在村子小巷里,豆腐贩子吹出的小喇叭声,像中国塞外的短笛声一样,清脆而凄凉。
没有烟霭,没有云彩,高耸在武藏野原野和树林上的富士山,像一把张开的倒置的扇子,顶上戴着白冠,君临于群山之上。这顶峰上终年不化的皓皓白雪,集中了富士山的所有魅力。它象征着崇高、皎洁,并像千万把利箭所发出的那种冷光,使瞻仰者寒彻周身。
“群山沉于一片苍茫的夜色的天空中,唯富士之巅,仍隐藏在黄昏中。”这是田山花袋歌咏冬天黑夜来临前的武藏野的景色。他把远在西边的富士和武藏野联结起来,用夜色衬托出富士山顶的白色,使人臆测富士山顶好像仍留在黄昏中。
带着想象的情绪,遥看渺渺茫茫中的一些美的形象是富于诗意的。好像在浓雾的街灯下,看那梳着岛田式大头的艺妓的姿态,既是浮世绘,也是诗。
武藏野是同许许多多诗和歌联结在一起的,而且它还同一些令人神驰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武藏野的古战场,则又漂漾着历史的熏香。然而对我来说,它的素朴是最有魅惑力的,尤其是描绘这种朴素的诗、歌和文章,就具有更大魅惑力。当深夜把双脚放进脚炉上的被子下,伏卧在草席上,听着木板窗外彻夜呼啸于武藏野森林中的风声,耽读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日记》,简直使人忘掉了时间,转瞬间天已拂晓了。
岁暮时节,只等待大雪的降临了。那时武藏野一片白色,富士山也是通身素妆,当风声停息,只有屋檐冰柱在日光下渐渐融去,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时,武藏野就显得分外静寂。
冬天的武藏野,并不萧瑟、荒凉,而是更加朴素,它同历史、爱情故事、诗和歌交织在一起,更能慰藉近岁暮而流亡于异国的人。
(1935年1月1日《申报·自由谈》)
P2-3
导语
本书是作者张香山对自己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生活,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经历的回忆文章合集。书中所有文章都曾经正式发表或出版过(包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回首东瀛》和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战斗着的日子》)。作者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熟知出版物的相关政策,对政治敏感问题等的表述能够很好地把握。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跟随作者感悟过去的岁月,对日本社会有感同身受的了解,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作者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日重大历史事件与两国重要历史人物做了忠实的回忆与生动的记录,带领读者重新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直面当时鲜活的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国际活动家和资深日本问题专家张香山生前各个时期的文稿46篇。全书分为四大篇章:“东瀛留学”篇、“投笔从戎”篇、“往事漫记”篇和“缅怀故人”篇。各篇章之间既有时空上的区别,又有内容上的联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记史忆人的真实感悟。
作者从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生活,到1937年归国加入八路军,亲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历任王稼祥同志政治秘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和外交部顾问等职……
在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做了忠实记录。其中,既有对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王稼样等领导人的回忆与感佩,也有对古井喜实、冈崎嘉平太、茅诚司、宇都宫德马等日本友人的记叙与缅怀。
阅读本书,仿佛跟随作者重新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直面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