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犯错不用怕这才是成长/亲子书坊智慧父母自修书系
分类
作者 成墨初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场“饿猫实验”。没有哪一个孩子能够无论做什么事,自己不用尝试,第一次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式,一次性就能获得成功,因为它违背了自然规律。

孩子犯错,是为了知道如何“不错”。让孩子在他正当的年龄阶段,去犯他该犯得错误,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会更健康地成长。家教原创畅销书作者成墨初解读孩子“试错”。他用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思考告诉家长们:允许孩子犯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如何“不错”;不让孩子犯错,就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试错”,是家长教育子女应有的的态度。

成墨初编著的《孩子犯错不用怕这才是成长》从不同的方面向你阐述孩子的成长就是“试错”的过程,引导你用正确的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在“试错”中愉快地成长。

内容推荐

《孩子犯错不用怕这才是成长》是一本本土原创家教图书。

《孩子犯错不用怕这才是成长》作者成墨初在自己多年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解读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新视角与新理念,即: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他告诉家长们,孩子犯错不用怕,因为这正是成长必经的路程。他为父母理解和解决孩子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和错误,为父母创造和改善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孩子“犯错”,才能知道如何“不错”

原则1:“这是正常现象”

——孩子犯错误,不等于成长有问题/2

原则2:“我不是故意要把花瓶打碎的”

——犯错误,孩子不是故意的/6

原则3:“什么都不会”

——没有犯错的经验,就没有成长和进步/11

原则4:“错多,收获才更多”

——孩子的进步速度跟犯错多少成正比/16

原则5:“我不会这样做了”

——经历错误可以使孩子积累人生经验/20

原则6:“我就不按你说的做”

——对待孩子错误的态度决定亲子关系的好坏/24

原则7:“我是小孩”

——请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错误”/28

原则8:“你真不听话”

——别急着给孩子贴上“有问题”的负标签/32

第二章 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方法1:“我以后一定小心”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控制好情绪/38

方法2:“我错在了哪里”

——拒绝简单、粗暴的纠错方法/42

方法3:“我担心画错了”

——鼓励孩子不要害怕错误/46

方法4:“我害怕”

——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大胆尝试/50

方法5:“踢坏了玻璃,还要赔偿呢”

——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55

方法6:“屡次落选”

——鼓励孩子善于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和教训/59

方法7:“我不该学你走路”

——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正面引导/63

方法8:“是你害了我”

——不要无视孩子的原则性错误/68

第三章 杜绝孩子品行上的小毛病

毛病1:“毽子给你踢”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74

毛病2:“你抱我,你抱我”

——耍赖任性/79

毛病3:“在饭桌上边吃边玩儿”

——过于贪玩/83

毛病4:“我不去,想抽烟自己买”

——不服管教,顶撞父母/87

毛病5:“妈妈给我洗过了”

——爱撒谎,不诚实/92

毛病6:“孩子还不天天用哭要挟他啊”

——动不动就哭/97

毛病7:“你就得背着我”

——乱发脾气/101

毛病8:“我靠”

——喜欢说脏话/105

第四章 改变孩子生活中的坏习惯

坏习惯1:“别给我帮倒忙了”

——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110

坏习惯2:“我就要吃肯德基”

——挑食偏食,爱吃垃圾食品/114

坏习惯3:“怕别人笑话我是猪八戒”

——不爱运动,讨厌锻炼身体118

坏习惯4:“走这么慢想怎么着”

——总爱拖拖拉拉,做事丢三落四/123

坏习惯5:“这些,我都要买”

——大手大脚,随意挥霍财物/128

坏习惯6:“我想打游戏”

——迷恋游戏、网络/133

坏习惯7:“就要名牌”

——追求名牌,爱与别人攀比/137

第五章 纠正孩子人际交往中的错误

错误1:“妈妈,你聋啊”

——不懂得尊重他人/142

错误2:“看什么看,菜上来就是吃的”

——不讲文明礼貌/146

错误3:“雷还把你劈死呢”

——口才差,不会说话/150

错误4:“快出来,向叔叔问好”

——羞怯腼腆,不敢见生人/154

错误5:“你替我玩儿一把”

——结交不良的朋友/158

错误6:“他们不让我当队长,不玩了”

——不会跟他人合作/162

错误7:“你若好好和我谈,能有今天这样的事吗”

——早恋的冲动/166

第六章 引导孩子自觉走出学习误区

问题1:“没有喘息的机会”

——有厌学的心理/172

问题2:“写作业时总分心”

——注意力不集中/177

问题3:“不是看错题目意图,就是写错答案”

——做题粗心/181

问题4:“写作业时非要人看着”

——不能独立完成作业/186

问题5:“越差越对它不感兴趣”

——学习偏科/190

问题6:“孩子用了半天时间还记不住”

——记忆力差/194

问题7:“是她掌握了禾斗学的学习方法”

——不懂学习方法/198

问题8:“上周布置的,到现在还没完成”

——怕写作文/202

问题9:“孩子看不懂才把它扔到一边”

——不喜欢看课外书/206

第七章 把孩子的心理缺点变成优点

缺点1:“我感觉对,但心里就是委屈”

——自尊心过重/212

缺点2:“应该是我们倩倩赢了”

——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217

缺点3:“孩子不敢参加”

——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人/221

缺点4:“我跳一段给你们看看”

——虚荣,爱出风头/226

缺点5:“同学打她不敢还手”

——胆小怯懦,不够坚强/229

缺点6:“我以后不会再理她了”

——心胸狭窄/233

缺点7:“我就不去”

——反叛心理严重/237

缺点8:“我学着费劲儿,怕学不会”

——意志薄弱,知难而很/241

试读章节

原则4:“错多,收获才更多”——孩子的进步速度跟犯错多少成正比

不要担心孩子会做错事,不要害怕孩子犯的错多,每一个错误,都可能促进孩子进步,错误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快。

最近一段时间,常听妻子批评桐桐,不是说她把碗打碎了,就是埋怨她碍手碍脚,耽误了大人做事。

我经过观察发现,桐桐看到妈妈做什么,总是喜欢上前帮忙。就拿那天吃饭时的情况来说吧,她看粥、菜端上了桌,桌上还没有碗,又看妈妈去了厨房,就急忙跟在后面讲:“妈妈,我来拿碗。”

“你老实坐到饭桌前,要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把碗给我打碎了!’’

“我知道怎么拿碗了,这回绝对不会再摔坏了。”桐桐固执地跟在妈妈身后说。

妻子无奈,只好让女儿拿碗。我注意到,桐桐两手张开,紧紧地捧着碗的两边,小心翼翼地把碗拿到了桌子上,然后笑着对我说:“爸爸你看,我没有把碗打碎吧。”说完,还得意地朝妈妈挤了一下眼睛。

“做得真棒!”我及时夸赞女儿,她笑成了一朵花,那次饭吃得也特别香甜。

吃完饭,妻子收拾碗筷,桐桐则挪动桌椅,接着又去扫地……

看着女儿有模有样地做着各种家务,我满心欢喜。晚上休息的时候,我问妻子:“女儿这些天怎么进步这么快,不用你吩咐,就主动去做许多家务,而且做得还很不错。”

妻子听了,撇了一下嘴说:“你就只知道夸奖女儿,看不到她犯的错误,光这两三天,就摔坏了两个碗。”

“孩子刚学着做事,哪有不犯错的啊,错多,收获才更多。”我笑着说。妻子听了,也笑了,其实她在内心里也支持女儿这样做。

孩子小时候,看父母做什么,喜欢上前凑热闹,学着做,此时是培养孩子做事的最佳时机,不要担心孩子会做错事,不要害怕孩子犯的错多,每一个错误,都可能促进孩子进步,错误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快。

周末的一天,我带着桐桐到朋友陈明家去,他8岁的女儿小莲和桐桐很快地打成一片,两人一会儿玩儿这,一会儿玩儿那,不时地传出哈哈的笑声,看样子玩儿得十分开心。

我和陈明则坐在沙发上聊天,很快就到了中午时间,我站起身想叫着桐桐告辞。陈明一把拉着我说:“你看这两个孩子玩儿得正起劲儿,别扫她们的兴,中午就在这里吃吧,还怕我管不起你一顿饭?”

听朋友这样说,又看两个孩子玩儿得那样痛快,我点头答应了。陈明的妻子有事不在家,我和他便到厨房忙活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桐桐跑进了厨房,见我择菜,也拿起来择。小莲见桐桐来到厨房,随后也跟了进来。

正在这时候,陈明叫我说:“老成,水开了,我腾不出手,你关一下火。”我正要起身,见小莲正在煤气灶旁边,就说:“小莲,把火关了。”

“叔叔,我不会!”

“我会关。”桐桐听小莲这样说,立即站起身,走上前把火关掉了。

见此情景,我嘴里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却为女儿会关火感到自豪,同时为小莲担忧。陈明看了女儿一眼,没有吭声,我注意到,他眼睛里有失落的神情。

吃过饭后,桐桐和小莲又玩儿了起来,陈明给我沏上茶,坐在我身边说:“老成,你是怎么教育桐桐的,比我闺女小,却比她会得东西多。”

我笑笑说:“桐桐这孩子,很小就闲不住,见大人做什么事,就上前帮忙,所以一些事情,看得多了,摸得熟了,也就会了。”

“孩子开始做的时候,不会犯错吗?”陈明问。  “当然会犯错了,不是把东西弄坏了,就是碰着了自己,再不然就会越帮越忙,需要我们重新再做一遍。”我笑着答。

“我和妻子,就是因为有一次小莲要自己削铅笔,结果碰着了手,以后,有什么事,便不让她再沾手了。小莲现在8岁,我看还不如5岁的桐桐能做的事多。”陈明低声说。

“我看出来了,要想让孩子有进步,就不能怕她犯错误。否则,你为了避免孩子犯错,什么事都代她去做,那么孩子永远什么都不会,对她的成长十分不利,无论是在生存能力方面,还是心理健康方面,她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我看着朋友,认真地劝说。

“唉,我以后是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了,不能再因为犯错而禁止她做事了。”听陈明这样说,我赞同地点了点头。

小结

同样是孩子,智力、体能方面相差无几,有些孩子会做许多事,显得很有能力,而有些孩子,却可能遇到什么事都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你身上。如果你时时处处鼓励孩子动手做事,那么,看表面孩子犯的错多,但他会的事也就更多,进步速度会更快。相反,如果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表面上他好像不会犯什么错,但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将来有可能还会犯更大的错。

P16-19

序言

孩子的成长就像“饿猫实验”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饿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留有一个小门,只要这只饿猫触动了开关,门就能打开,它就能出去吃到挂在笼子外面的小鱼。

桑代克刚把这只饿猫放进笼子的时候,它看到外面的小鱼,急得上蹿下跳,想方设法地逃出笼子,吃到可口的美餐。小猫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尝试,它偶尔踩到了开关,打开了笼门,迅速地跑出去,饱餐了一顿。

接着,心理学家又多次重复做这个试验,发现这只饿猫虽然还是不断地在尝试中失败,但打开笼门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经过24次实验后统计发现,小猫最短只用10秒的时间就能快速地打开笼门,成功地吃到小鱼,而最长的一次时间,却花去了160秒的时间去尝试。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饿猫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误,重复多次之后,错误会越来越少,成功的概率越来越高,它打开笼门的时间越来越短。

心理学家把这个实验叫做“试误法”,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地尝试错误,避免错误,最后才能走向成功。

饿猫要想吃到鱼,就必须先学会打开笼门,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孩子的成长虽然不完全同于这个实验中的饿猫吃食,但事实上道理是相通的,也是一个不断地试错的过程。

没有哪一个孩子敢说,无论做什么事,自己不用尝试,第一次就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一次就能获得成功,这也违背自然规律。

不管孩子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做事的能力,都需要不断尝试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孩子犯错误,是在不断地试错,以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断地接受教训,丰富经验,最终才能达到目的,走向成功。

这是孩子正常的成长现象,父母千万不能从自己的标准、观点出发,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不如自己意愿或者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言语和行为,都是有问题、有错误的,觉得孩子是在变坏……

在这样的认知误区下,父母势必会对孩子采取不良的态度,运用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疏远,教育失去了基础,最终你的孩子可能真的成为一个问题孩子,浑身都是缺点、毛病和坏习惯不说,甚至还会把孩子推向重大的人生危机,到那时候再后悔为时已晚。

要想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你首先要明白和接受,孩子的成长是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这样才能善待孩子犯下的错误;其次,还要认清楚孩子犯错的价值,做好指导教育,使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成为他通往成功的一个阶梯;再次,你还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看事情,这样你才能理解孩子做事的动机,才不会无缘无故地批评、责骂孩子,让他受委屈。

而孩子,会因为你的理解而舒心,因为你的包容而感激,从而配合你的教育,努力地改正身上的缺点、毛病,向你期望的样子靠近。

本书基于这个理念,从不同的方面向你阐述孩子的成长就是“试错”的过程,引导你用正确的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在“试错”中愉快地成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张玉霞、朱德德、李秀丽、李彦芳、张建乐、烟爱民、赵光玲、程永虎、顾新民、刘江、张欣、王亚军、张振刚、黄秋月、游红云、张江江、李剑伟、郑道勃、周开宇、张振雷、赵学锋、赵光金、李风云、周伟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经验及能力所限,书中可能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及读者朋友提出有益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成墨初

2012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