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书家,黄际遇的书法大多结合对联(部分为文章与信札)的形式来展示。本书收集的黄际遇对联,主要包括万年山中日记一至十三册、万年山中日记十八至二十七册、不其山馆日记二至四册、因树山馆日记一至五册、因树山馆日记七至十六册、山林至牢日记中的对联。它既是书家寄托情思、表达特定人生感受、展示自己人生品位的艺术,又是实用和审美、传承和自律、依附和创造相完美结合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时代、对社会的一种倾诉。 作者简介 黄际遇(1885—1945年),汉族,字任初,号畴盒,广东澄海人。中国现代高校数学教育开创者,学贯中西,才兼文理,精通小学、文学、书法、体育。光绪廿四年(1898)秀才,宣统二年(1910)格致科举人,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学士(1910),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硕士(1922);留日时亲炙章太炎,治文字音韵之学。历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后改称学校、大学)、中州大学、开封中山大学(后改称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河南中山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青岛大学理学院院长,山东大学文理学院院长;1935年以后任中山大学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教授,数学天文系主任,校长室秘书。 目录 引言 《万年山中日记》第一册(1932年6月10日—7月10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册(1932年7月16日—9月5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三册(1932年9月13日—25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四册(1932年9月27日—10月17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五册(1932年10月20日—11月3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六册(1932年11月8日—18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七册(1932年11月19日—22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八册(1932年12月12日—21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九册(1933年2月18日—5月2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十册(1933年5月10日—25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十一册(1933年6月1日—7月18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十二册(1933年10月1日—30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十三册(1933年11月ll日—27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十八册(1934年4月30日—5月13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十九册(1934年6月2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册(1934年7月1日—8月24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一册(1934年8月29日—9月21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二册(1934年10月5日—25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四册(1934年11月20日—1935年1月6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五册(1935年1月11日—3月18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六册(1935年3月31日—4月28日) 《万年山中日记》第二十七册(1935年6月1日—24日) 《不其山馆日记》第二册(1935年10月11日—11月15日) 《不其山馆日记》第三册(1935年11月20日—12月29日) 《不其山馆日记》第四册(1936年1月7日—2月7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一册(1936年2月25日—4月28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二册(1936年5月6日—6月26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三册(1936年7月3日—9月19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四册(1936年9月27日—11月4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五册(1936年11月17日—12月29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七册(1937年3月27日—5月2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八册(1937年5月12日—6月25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九册(1937年8月13日—29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册(1937年10月13日—11月14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一册(1937年12月5日—1938年2月22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二册(1938年3月30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三册(1938年5月21日—8月6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四册(1938年9月3日—10月13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五册(1938年12月19日—1939年2月2日) 《因树山馆日记》第十六册(1939年3月15日—6月25日) 《山林之牢日记》第一册(1945年3月21日)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