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姓周,幼名章寿,字豫山,后改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卒于上海。鲁迅从小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很多野史、杂记,对民间艺术也有深切爱好,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源。
鲁迅也被誉为“青年导师”,受他提携、指点和教导的后辈学生非常多,如孙伏园、丁玲、萧军、萧红、罗家伦、冯雪峰、台静农等,都深受鲁迅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术论著集/鲁迅著作分类全编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姓周,幼名章寿,字豫山,后改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卒于上海。鲁迅从小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很多野史、杂记,对民间艺术也有深切爱好,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源。 鲁迅也被誉为“青年导师”,受他提携、指点和教导的后辈学生非常多,如孙伏园、丁玲、萧军、萧红、罗家伦、冯雪峰、台静农等,都深受鲁迅的影响。 目录 中国小说史略 题记 序言 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第二篇 神话与传说 第三篇 《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第四篇 今所见汉人小说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第七篇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第八篇 唐之传奇文(上) 第九篇 唐之传奇文(下) 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第十二篇 宋之话本 第十三篇 宋元之拟话本 第十四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第十五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说(上)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说(中) 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说(下) 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说(上)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说(下) 第二十一篇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 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说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第二十六篇 清之狭邪小说 第二十七篇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谴责小说 后记 汉文学史纲要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第二篇 《书》与《诗》 第三篇 老庄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第五篇 李斯 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第七篇 贾谊与晁错 第八篇 藩国之文术 第九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第十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其他学术论文 自绘明器略图题识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 会稽禹庙窆石考 《口肱墓志》考 《徐法智墓志》考 《郑季宣残碑》考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志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墨经正文》重阅后记 《鲍明远集》校记 《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 破《唐人说荟》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全书》提要 大涤馀人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回目校记 《嵇康集》逸文考 《嵇康集》著录考 《嵇康集》考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关于小说目录两件 书苑折枝 书苑折枝(二) 书苑折枝(三)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寄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社 题《淞隐漫录》 题《淞隐续录》残本 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 题《风筝误》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答文学社问 精彩页 题记 回忆讲小说史时,距今已垂十载,即印此梗概,亦已在七年之前矣。尔后研治之风,颇益盛大,显幽烛隐,时亦有闻。如盐谷节山教授之发见元刊全相平话残本及“三言”,并加考索,在小说史上,实为大事;即中国尝有论者,谓当有以朝代为分之小说史,亦殆非肤泛之论也。此种要略,早成陈言,惟缘别无新书,遂使尚有读者,复将重印,义当更张,而流徙以来,斯业久废,昔之所作,已如云烟,故仅能于第十四十五及二十一篇,稍施改订,余则以别无新意,大率仍为旧文。大器晚成,瓦釜以久,虽延年命,亦悲荒凉,校讫黯然,诚望杰构于来哲也。 一九三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夜,鲁迅记。 序言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听者或多不憭,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至今用之。 然而终付排印者,写印已屡,任其事者实早劳矣,惟排字反较省,因以印也。 自编辑写印以来,四五友人或假以书籍,或助为校勘,雅意勤勤,三年如一,呜呼,于此谢之! 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夜,鲁迅记于北京。 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李善注《文选》三十一引《新论》)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然《庄子》云尧问孔子,《淮南子》云共工争帝地维绝,当时亦多以为“短书不可用”,则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后世众说,弥复纷纭,今不具论,而征之史:缘自来论断艺文,本亦史官之职也。 秦既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则大收篇籍,置写官,成哀二帝,复先后使刘向及其子歆校书秘府,歆乃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汉书》,删其要为《艺文志》,其三日《诸子略》,所录凡十家,而谓“可观者九家”,小说则不与,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班固于志自有注,其有某日云云者,唐颜师古注也。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者殷时,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师古日,刘向《别录》云:“饶,齐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时待诏,作书,名曰《心术》。”)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劭曰:其说以《周书》为本。师古日,《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 P2-5 导语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是时代的经典,要走进鲁迅世界,从阅读他的原著开始。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以鲁迅手稿为基础,以初版为依据,以善本为参考;以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接近作品的历史原貌。 《学术论著集》是其中一本。 序言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价自然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思 想和审美追求。鲁迅肯定“讽刺派”小说的代表作《儒林 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诚微辞之妙选,亦狙 击之辣手矣”,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杂文创作的特色。 鲁迅指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是中 国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巅峰之作。鲁迅本人的小说体现了 这种“摆脱旧套”,打破“大团圆”格局的创新精神。 鲁迅是一位十分重视小说文学意义和独立品格的作家 ,他十分重视古典小说的“幻设”——想象和虚构,并以 此作为评价小说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尺。因此,他才给 予“叙述宛转”“作意好奇”的唐代传奇以高度评价,誉 之为“特绝之作”。而对崇尚教训的宋人传奇和虚构成分 不足的演义小说,鲁迅的评价则相对偏低,反映出作为文 学史家的鲁迅对创作意识的自觉和对“乏文彩”“多教训 ’’的创作倾向的反拔。 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既有长期的史料积累, 以及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史家的睿智,同时又吸取了日本汉 学家盐谷温、中国同时代学者胡适的某些学术成果(如《红 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考证),借鉴了前人的某些学 术观点(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对唐传奇的论述) ,从而融化古今中外,完成了这部碑碣式的学术经典。自 1920年起,鲁迅采用此书作为在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讲授 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 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原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 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此教材,改题 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才 以《汉文学史纲要》为书名。但认真推敲,后人代拟的这 一书名似欠妥当。因为汉文学史如果理解为汉代的文学史 ,那么该书前五篇明明讲述的是上古、春秋战国和秦朝的 文学史;如果理解为汉族文学史,则不应该只写古代到西 汉的一部分。所以,这本著作应该是鲁迅原拟撰写的《中 国文学史略》的未完稿。 鲁迅这部文学史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旧说的 突破。比如论及文字起源时,强调了“众手”“全群”的 作用,批驳了“归功一圣”(如“仓颉造字”)的臆说。又 如《诗经》历来被儒家视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训 之作,而鲁迅则大胆指出“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 风》《雅》中亦常有”。鲁迅还驳斥了儒家以为《郑风》 “淫逸”,有违“诗教”之旨的谬说,毫不留情地指出: “自心不净,则外物随之。”“后儒之服膺诗教者”,还 极力贬低《离骚》《天问》一类抒愤懑之作,而鲁迅却认 为上述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鲁迅这部著作之所以具有悠久的生命力,还在于他运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所论作家作品做出了一语破的的评价 ,如指出《离骚》跟《诗经》的区别,在于“其言甚长, 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又通过《史记》跟《 春秋》的对比,指出《史记》虽背《春秋》之义,不拘于 史法,而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上述论 断,至今仍是对《离骚》和《史记》的定评。 这部文学史的编写体例,同样也打破了历来以儒家为 中心的因袭老例:如第五篇叙述秦代文学,突出的是“以 法术为治”的李斯。鲁迅不仅肯定了李斯“不师儒者之道 ,治尚严急”的精神,而且指出了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不像其他法家的作品那样“少文采”。第七篇叙述西汉 文帝、景帝时期的文学,则以具有革新精神的贾谊与晁错 并列,指出他们的文章“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两相 比较,则贾谊“尤有文采”,而晁错的见解更为深刻。 鲁迅治学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入手。为了研究中国文学 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他节衣缩食,购置了大量古籍。他 辑校古籍共50种,其中经部1种,史部16种,子部27种,集 部6种。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 和《小说旧闻钞》。校勘古籍中耗时最长、最为精审的是 《嵇康集》,出版最早的乡邦文献是《会稽郡故书杂集》 。 除从事古籍整理,鲁迅还辛勤搜集了大量两汉至隋唐 石刻拓片(包括造像、石阙、钱拓、墓志、碑拓、砖拓、瓦 当、镜拓等),至今保存的有4217种,5900余张。已出版 的有《俟堂专文杂集》(文物出版社1960年出版)、《寰宇 贞石图》(上海书画社1986年出版)、《鲁迅藏汉画像(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鲁迅藏汉画像(二 )》(上海人民关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现存鲁迅研究和整 理金文石刻手稿有30余种,3700多页,其中目录类有《汉 石存目》《六朝造像目录》《唐造像目录》《六朝墓名目 录》《直隶现存汉魏六朝石刻录》《越中金石记目录》《 汉画像目录》等。1987年,上海书画社出版了《鲁迅辑校 石刻手稿》(三函,18册),收鲁迅抄录校勘的石刻790余种 ,总计手稿1700多页。不仅抄录工整,堪称书法艺术珍品 ,而且校对勘误,用力甚勤。比如《汉群臣上酉寿刻石》 ,碑文仅存15字,而鲁迅从《交翠轩笔记》《畿辅碑目》 《续寰宇访碑录》《求是斋藏碑目》《王树木丹跋》《磁 州府志》《畿辅通志》《光绪永年县志》等典籍中钩稽的 有关史实及论述,就整整抄录了8页纸(30×25厘米)。 鲁迅的考碑文字已经发表的,有《(大云寺弥勒重阁碑 )校记》《(郑季宣残碑)考》《会稽禹庙窆石考》《(徐法 智墓志)考》《(口肱墓志)考》等(栽《鲁迅研究资料》第3 辑,文物出版社1979年 2月内部发行)。这些文章,考证精 审,一无泛语,功力深厚,允推独步。 鲁迅收集研究金石拓片的动机,主要是研究历史、民 俗(如游猎、百伎、饮宴、礼仪)、神话、传说和文字变迁 ,为撰写《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字变迁史》积累素材 。1935年5月14日,鲁迅在致台静农信中说:“收集画像事 ,拟暂作一结束,因年来精力体力,大不如前,且终日劳 劳,亦无整理付印之望,所以拟姑置之。”令人遗憾的是 ,同样是限于人力和物力,时隔半个多世纪,这批文物中 的大部分仍“姑置之”,“无整理付印之望”。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化建树十分广泛,如同浩瀚无涯 的大海,奔腾不息的长河,为后学广立范式,为民族添彩 增辉。他那种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去伪存真的严谨学风 ,重估传统的价值观念,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自我牺牲 的道德人格,都如同甘甜的乳汁,将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 后继者。 内容推荐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书屋肖振鸣主编。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此次修订,尊重历史,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作为原则,为读者提供一套完备的鲁迅作品集。 《学术论著集》辑录了鲁迅先生关于学术方面的著作,主要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变迁》及其它学术论文。其中既有对各时期文学情况的概述,也有以重点作家为论述对象,体现了鲁迅文学研究的另一种方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