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创建于1206年,在成吉思汗的统帅下,蒙古铁骑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扩张浪潮。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们继续在马背上以武力续写着蒙古帝国的辉煌。时至1271年,大元王朝累经战乱与血腥的挤压终于从历史的尘嚣中破土而出。
然而,这个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习惯了游牧生活,虽然,也试图下马治天下、融入汉儒文明当中,但是,却对中原历代王朝演绎留存下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消化不良,不善于吸收和利用,以至于无法在马下泰然执政,顺应新情况、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因此之故,这个强大而繁盛的帝国变得水土不服,虽无外患却内忧不断,政治上变得笨拙而又脆弱。放下战刀、马放南山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军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短暂时光里,已经蜕化成一支瑟瑟发抖的虚弱之师。当中华大地再次因为农民起义而烽烟四起、震动颤栗之时,大元帝国便威风扫地、轰然坍塌了。
大元王朝的覆灭与其兴起同样合乎逻辑,也一样惊心动魄。这一切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统治者的宿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相信读者朋友们,翻开这些飘逸着墨香的历史书页,自会找到您自己的答案!
一个草原马背上的民族,何以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扩张狂潮,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一支总数不到20万人的军队,何以能够先后灭掉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疆域横跨欧亚大陆……
她是如何神话一般勃然兴起的……
她又是如何威风扫地、轰然坍塌的……
1.大漠狼烟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唐)韦应物《调笑》
1206年的大漠之南,中国大地上依旧是“三足鼎立”之势:江南有汉族人的南宋,北方有女真人的金朝,西部有党项族的西夏。
而大漠之北的这一年,4月16日,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河畔,蒙古族的权贵们召开了“忽里勒台” (大会),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大可汗,尊称“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蒙古国。
尔后,这个强悍的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之势入主中原;不仅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还在广袤的东亚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学术界莫衷一是。不过,现今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民族的族源出自东胡。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在匈奴东,故日东胡。”匈奴原是中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西汉时期东侵至黄河河套地区,被汉朝军队击溃之后,主体部落逐渐西迁。而遗留在河套以东与匈奴同一族源、讲不同方言的零散部落则被统称为“东胡人”。
东胡人的势力历经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之后,到公元4世纪中叶,迁徙到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又被称为“鲜卑人”。这时的鲜卑人分为两支,其中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称为“契丹”;而活动于今呼伦贝尔地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室韦被当时的突厥人称为“达怛”(鞑靼)。
到了隋朝时期,室韦分化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其中,大室韦的一个分支,在《旧唐书》中被称作“蒙兀室韦”, “蒙兀”一词被学者们认为是“蒙古”的同名异译,因此我们也就在这里找到了“蒙古”一词的出处。
蒙古的正音是“忙豁勒”、“蒙古勒”,意为“以蒙部族为总中心的至高无上的天国蒙古”,因为在蒙古人的眼里,他们是“天命所生”,是吉祥的象征,是不可战胜的。
作为大室韦的一个分支,这时的蒙古族还只是由捏古斯和奇颜两个氏族组成的小部落,居住在今天我国黑龙江省额尔古纳河岸的山野森林中,从事狩猎生活。
大约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朝中期,他们离开山林,“逐水草而迁移”到了漠北,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和层绿边河(今克鲁伦河)上源的不儿罕山,也就是今日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带,和原来生活在那里的突厥、回纥等讲突厥语的部落杂处在一起。
安定下来的蒙古人,也逐渐由狩猎部落过渡为游牧部落。随着年轮的转换,生活在这一带的匈奴、突厥、蒙古等各民族长期互相通婚,彼此的语言、习俗都有了变化,民族的界限也已不再明显。
经过若干年的繁衍生息,蒙古部落也已从原氏族里又演变出乞颜、札答兰、泰亦乌等许多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大小不一的后代部落。
同时,草原上还有其他与蒙古族血统相近的部落。比如,生活在锡林郭勒北部的塔塔儿部;在呼伦湖东南,贝尔湖至哈拉哈一带的翁吉刺部;居于色楞格河下游的蔑儿乞部;叶尼塞河下游的斡亦刺惕部。此外,还有以鄂尔浑河上游为中心的克烈部(属于突厥语系),靠近阿尔泰山的乃蛮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等。其中,塔塔儿部势力最为强大。
公元916年,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后裔契丹人崛起,建立了契丹国,并于947年定国号为“辽”。契丹国建立后雄踞北方,蒙古草原上的诸部纷纷归降,皆为契丹属部。但是,契丹人横征暴敛,令下属各部不能忍受,频频激起反叛。在难以计数的混战中,蒙古部落在漠北地区逐渐锻炼成为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 时光飞逝,公元1125年,盛极一时的辽朝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消灭了,蒙古草原各部转归金朝统辖。这时,大漠上的蒙古各部除了从事畜牧业外,也开始有了简单的手工业、锻冶业和木器业。而居住在南边的蒙古部族已经学会了农业生产。不过,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同时带来和平的环境,为了生存,各部之间不断地相互攻杀,彼此掠夺奴隶、牲畜和有限的牧场。
对于金朝的统治,除汪古部外,草原上的蒙古各部时服时叛,不断袭扰金朝的北部边境,其中塔塔儿、蒙古二部尤其活跃。
在此期间,蒙古各部推举了哈不勒为首领。据记载,哈不勒生得雄健异常,力敌万人,深受族人尊敬,更令邻部慑服,因此被推为蒙古部酋长。
金朝为了强化统治,常常制造祸端,挑起草原各部的争斗,使之互相敌对、记仇积怨,彼此争战不休,借以削弱蒙古各部的势力。
时至金朝第五任皇帝完颜雍统治时期(1161~1189),金朝还每三年派兵到蒙古草原上剿杀一次,称为“减丁”。加之草原部落之间的混战、掳掠以及连绵不断的仇杀,使得整个草原社会哀鸿遍野,陷于动荡不安之中。
P1-5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建立起来的全国政权。这个少数民族就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帝国创建于1206年,在成吉思汗的统帅下,蒙古铁骑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扩张浪潮。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们继续在马背上以武力续写着蒙古帝国的辉煌。时至1271年,大元王朝累经战乱与血腥的挤压终于从历史的尘嚣中破土而出。
这个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挥师南下消灭了赢居正统的南宋王朝,入主中原,实现了全中国的重新统一。新兴的大元帝国气势恢宏,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版图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
除了疆域广袤、军事强大之外,大元帝国在交通、海运、贸易和科技等方面也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这个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习惯了游牧生活,虽然,也试图下马治天下、融入汉儒文明当中,但是,却对中原历代王朝演绎留存下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消化不良,不善于吸收和利用,以至于无法在马下泰然执政,顺应新情况、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之故,这个强大而繁盛的帝国变得水土不服,虽无外患却内忧不断,政治上变得笨拙而又脆弱。放下战刀、马放南山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军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短暂时光里,已经蜕化成一支瑟瑟发抖的虚弱之师。当中华大地再次因为农民起义而烽烟四起、震动颤栗之时,大元帝国便威风扫地、轰然坍塌了。
大元王朝的覆灭与其兴起同样合乎逻辑,也一样惊心动魄。这一切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统治者的宿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相信读者朋友们,翻开这些飘逸着墨香的历史书页,自会找到您自己的答案!
孙秀玲
2008年9月
北京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