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至1919年,有一位出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他叫保罗·芮恩施。他亲历了差不多那个时代中国所有重要的时刻和事件。
百年前一个美国外交官亲历的中国共和实验;一本国人应该重读的回忆录!
这是一本国人应该重读的回忆录,记录了百年前一个美国外交官亲历的中国共和实验。
本书由许知远诚挚推荐!谢泳专文导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美)保罗·S·芮恩施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13年至1919年,有一位出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他叫保罗·芮恩施。他亲历了差不多那个时代中国所有重要的时刻和事件。 百年前一个美国外交官亲历的中国共和实验;一本国人应该重读的回忆录! 这是一本国人应该重读的回忆录,记录了百年前一个美国外交官亲历的中国共和实验。 本书由许知远诚挚推荐!谢泳专文导读! 内容推荐 1913年至1919年,有一位出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他叫保罗·芮恩施。他亲历了差不多那个时代中国所有重要的时刻和事件。他与孙中山来往;他见识了袁氏当国、他也亲历了段氏执政;他支持张謇兴办实业;他还参与庇护康有为的行动;他曾经与梁启超探讨东西方文化;他支持过顾维钧的外交活动。他还亲历了中国签订对日本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等事件。这本写于差不多一百年前的回忆录,现在读来依然栩栩如生,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我们。 目录 导读 序言 第一部分 旧中国和新共和国 第一章 中国的独裁者总统 第二章 许多个人集合在一起的中国 第三章 新中国的旧孔教 第四章 政治幕后一瞥 第五章 和一些政治观察家在一起 第六章 商业冒险家的中国 第七章 对美国行动的及时建议 第八章 中国所需要的一点儿见识 第九章 “行动缓慢的美国人” 第十章 社会习俗与官员们 第二部分 袁世凯的消逝 第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山东的军事行动 第十二章 著名的二十一条要求, 第十三章 聚集在一起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京的景象 第十五章 袁世凯皇帝 第十六章 袁世凯的垮台和死亡 第十七章 共和主义者掌权 第三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第十八章 北京的美国企业家 第十九章 守卫着“开放的门户” 第二十章 宁静日子里的日记, 第二十一章 中国与德国断交 第二十二章 中国的首领们来到北京 第二十三章 一天的皇帝 第二十四章 对德宣战:调整政策 第二十五章 中国人四出借款 第四部分 大战的最后一年及其余波 第二十六章 兰辛—石井协定 第二十七章 北京在困难中庆祝胜利 第二十八章 新的世界大战正在临近吗? 第二十九章 张牙舞爪的日本 第三十章 土匪、阴谋家和一个分裂的国家 第三十一章 北京的青年人和巴黎的老年人 第三十二章 全国罢工和团结 第三十三章 离开北京 试读章节 “我的反对派对我毫不讲信义。他们要推翻我的政府。”说话的人当他这样随便表达他的政见时态度非常坦率。 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身材矮胖;但脸部表情丰富,举止敏捷,粗脖子,圆脑袋,看来精力非常充沛。他的两只眼睛长得优雅而明亮,敏感而灵活,经常带着机警的神情。他锐利地盯着来访的客人,但并不显露敌意,而老是那样充满着强烈的兴趣。他的两只眼睛显示他多么敏捷地领悟(或者通常是料到)谈话的趋向,虽然,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对每一个新的细节都能作出判断。法国人可以看出他很像克里孟梭:这从中国银元上袁世凯的肖像可以得到证明。他的身材、面部表情、头部的外形、面貌的轮廓以及胡须的式样确实与老虎总理克里孟梭非常相像。 大总统第一次接见我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的这些情况,同时我也感觉到这个人的近乎残酷无情的力量。他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他把清朝的全部耀眼的旧服饰都保存下来。甚至那位他派来以极其豪华的帝国宫廷的排场来迎接我的侍从武官长荫昌将军也是满洲人,前清朝的司令官。荫昌将军略懂德语,那是他任驻德公使时学来的。我从排列在袁世凯两边的身材魁梧的卫队中间走过,他有着腓特烈大帝对身体高大的人的爱好;我发现他在慈禧太后的华丽宫殿中,站在正殿里接待我。他的身旁分列着三十个侍从将军,他们所着的军装使那个场面非常壮观。 但那是一个庄严的场合。后来,在一次非正式的会见时,在座陪伴我们的,只有公使馆的秘书威廉斯和中文秘书佩克,我更充分地观察了袁世凯的性格。他刚把民主党(国民党)逐出国会,接着又立刻解散了整个国会。也许他感到可能会丧失美国的友谊,所以特地请我去。向我解释他的这一行动。 他开始说:“这个国会并不好,因为它大部分是由缺乏经验的理论家和年轻的政客们组织起来的。他们要干涉政府,也要使一切事情都通过立法手续。他们真正的任务是要通过一部永久性的民国宪法,但是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他接着以很真实的口气说:“我们传统的习惯和你们西方的很不相同,我们的事情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稳妥地运用你们抽象的政策观念。” 关于他自己通过密派的人员煽起国会内部和党派之间的纠纷,使得新国会不能有效地组织,袁氏当然避而不谈。而且,他几乎没有谈到行政和立法部门进一步密切合作的可能性。所以当他表示要立刻制定宪法,并根据新的选举法更慎重地挑选议员来重新组织国会时,我不禁想起了他的经历:他进行个人统治,肆无忌惮地扩大权力,伴随而来的是作为此事标记的,时而发生的贪污腐败和残酷屠杀,以及他又非常嫌恶所有政治上的反对派,他的种种言行根本无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议会制政府,而建立这样一个政府的必要条件是容许其他人士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以争取获得足够的赞同者在取得政治权力方面得到成功。中国政治的缺陷就是不了解这个民主的基本原则。 “正如你所了解的,”袁氏热切地微笑着说,“中华民国是一个非常幼小的婴孩。必须加以看护,不叫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服那些西医所开的烈性药物。”他津津有味地重复说着这个比喻,目光炯炯地在我和其他客人方面搜索着同意或保留的表情。 中华民国的确是一个幼小的婴孩,并且也受到幼稚的照顾。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九一五年三月八日,袁世凯颁布了一张告示,表明对他的共和主义的信仰怎样深入遥远的边区,他又如何对信仰共和主义者给予奖励: “据蒙藏事务局呈:科尔沁旗亲王伊锡海顺咨请该局转呈称,该旗呼图克图昆楚克楚隆木布尔率其部属拥护民国,请予褒奖。查该呼图克图率其部属效忠民国,深明大义,殊堪嘉许,应准其乘坐黄缎篷盖马车,以示宠荣。” 这种承袭清朝的,一味讲究外表和喜欢炫耀的习气,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特色,其重要性可能超过我们所想象的程度。中国大部分社交礼节上都带有这种色彩。十一月十七日大总统派来接我到总统府去呈递国书的那辆庄严华丽的礼车用八匹骏马驾驶,车身上涂着描有金饰的蓝珐琅。大总统派来的马队和我们自己骑马的海军陆战队护送我们:公使馆秘书们和其他随从乘着另外几辆马车。 我随着清朝的军官荫昌将军就这样乘坐古老的皇家四轮大马车驶向民国元首的官邸。我们在皇城西部围着那可爱的南海的宫墙大门口下车。湖中有一个岛屿,岛上殿宇重叠,屋顶都是黄蓝两色的琉璃瓦,这是慈禧太后指定给光绪皇帝居住的宫殿;光绪皇帝到去世为止,多年一直在这儿过着半囚禁的生活。这座宫殿现在成为袁大总统的官邸。 这些建筑历史悠久,式样精致,色彩绚丽,与这个季节湖上所特有的阴沉气氛,以及曾经在这个地点发生的一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形成鲜明的对照;当一个访问者坐在一只旧式的小船上缓慢地驶过这皇家的湖泊时,这一切不能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船有一个小船舱,舱里挂着帷帘,船身两旁有木板,船夫们在木板上来回用长篙撑着船前进。 我们到达了宫殿,其中的一切使人想起刚刚逝去的豪华宫廷生活。在此迎接我的是典礼长陆徵祥及其同僚——后来任驻英美公使的施肇基。陆氏不久就被任命为外交总长,施氏则初次出任驻英公使。这两位先生陪伴着我穿过了一连串宽敞而引人入胜的庭院和大厅,最后到了清朝皇帝的御书房,这是著名的东方美丽建筑群中的瑰宝。书房面临着一个清澈的深水池,池边建有宫廷戏台和各式各样的设有御座的房屋以及游宴用的大厅,这里一片幽静,真是一个游乐的胜地。这里过去的那些优美的东方文雅——绸缎衣服在人们走动时发出的沙沙声,闪耀地珠光宝气,戏台上传出的歌声与琵琶的回响——似乎还没有消逝。 书房是所有房屋中最精美的建筑。它的结构给人以完美的匀称感,一切装璜极为雅致,屏条上御笔所题的诗句充溢着活跃的文思,这些都证明书房的摆设是经过精心选择布置的。 我们在这儿休息了几分钟,那时准备接受我的国书的大总统已接到了报告。接着我们在两行排列着的高大的卫兵中间走过,进入了慈禧太后模仿新式建筑建造的一座大觐见厅。袁世凯站在中间,两边站着许多将军;我呈递了国书。 外交总长孙宝琦将我正式介绍给大总统;顾维钧博士翻译了我的简短的颂词和大总统的答词。 一句话,一个军事独裁者继承了旧的皇朝。袁世凯以军事统帅的身份获得了名望和权力。但是他一点儿不像冒险家,也丝毫没有赳赳武夫的样子。他现在看起来只是一个行政长官而不是一个军事首领了。无疑他是靠着无限的耐心、识人的睿智和政治的卓见赢得了权力,而尤其是他在与对方竞争中,即使是一场肆无忌惮的竞争,也能慎重行事。 他不了解在一个共和国中执政的意义是什么,虽然他受过训练,见多识广,但他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没有到过外国,也不懂得外语。因此,他对于中国这时正在开始模仿的外国的各种制度只可能有一个淡薄的、模糊的观念。他对于共和政体的原则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对国会的职能和真实用处,尤其是对国会内的反对派的职能和用处,也同样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他只把这些当做必然有的恶事而接受下来,且认为其应用范围越小越好。 从我到达北京直到他去世的两年半时间之内,袁世凯只离开过他的宫殿两次。这使我想起国务院介绍给我的一个美国人,他从上海拍电报给我,请我替他安排一个时间,为袁世凯拍摄《从他的白宫到国会》的电影。如果这个富于进取心的美国人等待袁世凯从他的政治上的隐居之所“出来”的话,那他就会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去思索东方的政治习惯与我们的政治习惯之间的区别了。这位大总统与世隔绝,大抵由于怕人行刺,如果在他的心中真有这种恐惧,那么无疑他也会有从清王朝接受下来的一种观念,就是认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除掉在非常特殊的场合,不应在群众中露面。 当他非正式地接见我的时候,他不穿礼服而总是穿中国长袍。除掉从西方学来的一些礼节像握手之类以外,他保持了特殊的、文雅的中国礼节。他在一九一二年决定要就任民国的大总统的时候就把辫子剪掉了。在现在是外交部办公的地方而那时是他的官邸里,袁世凯询问海军上将蔡廷斡:当他进入一个新时代时,是否需要在外表上也表示一下,把传统的头上装饰剪掉。这个装饰虽然曾一度是被奴役的标志,但后来却已经成为民族的一个表征。当蔡廷斡极力主张把它剪掉的时候,袁氏叫人拿来一把大剪刀,对他说:“这是你的主张。你来实行这个主张吧。”蔡将军用力一剪,就把袁世凯变成了一个现代人。 但是袁世凯的内心并没有从此发生很大变化。P21-26 序言 由于最近形势的发展,中国问题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问题。全世界已开始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凡久知中国并注意其历史传统和社会力量和工业力量的源泉的人,都确信中国将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构成中一个头等重要的因素。他们已经超越了那种把中国看做是其主要作用在于以出奇的社会习俗使外来人感到有趣,而从政治的观点来看,是已经处于混乱边缘的一个乱七八糟的国度的观念。如果我们自问,中国对将来世界文明贡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使中国文明对我们大家具有重要意义的特点是什么,那么我们所要谈的题目,即使只是略述其梗概,就需要一厚册书的篇幅。从社会行为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处处存在着公道的观念,这种观念曾经使中国社会能够在这许多世纪中不依靠成文法或法院来管理自己,并维护财产权利和个人的荣誉与尊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通过社会本身经由各种机构非正式地促使存在于人民心中的平衡和正直的潜意识发生作用。从经济生活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呈现出这样一种社会景象:劳动并未失去它令人愉快的一个方面,看到工业产品不断从工匠的手中制造出来而感到满意,这种满意心情仍然是由辛勤的工作而非令人伤心的贱役完成的劳动的主要报酬。从社会的组织观点来说,中国有一个极端错综复杂的社会组织,私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比任何一般原则或概念重要得多。忠、孝和得体感,使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具有意义,这种礼仪并不单纯是作为社交上应酬用的礼节,因为它以可见的形式体现出日常的仪式以及社会所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和责任。从艺术观点来说,中国的艺术质量精美,表明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有一种热爱完美的艺术作品的观念:在表现艺术中,可以看出知觉的宁静使中国人能够树立把人类生活的环境加以艺术再现的典范。中国人民在谈到对政策和国际地位的看法时,他们总表示乐于根据中国固有的长处和道德而要求取得优越地位。他们从来不以任何虚假的权威强加于邻邦,虽然他们因有卓越的文化而自豪地接受各国的尊敬和羡慕。 现在,远东问题是国际会议和国际谈判的主要议题,在真正了解中国问题的人们看来,中国站在全世界面前,已经不是要求延期付款或援助的无力还债的申请人,而是传递全人类传统和力量时一个伟大的单位;它过去对别国赖以赢得权力、优势和精通机械的事情有点过分轻视,有点漫不经心地过日子,确信真正的力量必须依靠内在的美德;中国一直没有使用自我宣传的技术,但已经感觉到在它内部的那种巨大的人类力量终将胜过卑鄙的阴谋和强力侵略的意识。不朽的持久的中国文明的长久守恒性给中国人以内在的力量和信心,使他们即使在那些为进攻中国而更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国家的侵略性几乎使他们濒临绝望境的时候。也能坚持不屈。难道全世界不会认识到,倘使这样一个广大的社会能按照他们和平的传统和有益的勤勉继续生存下去,而不是被当做相互斗争的各种帝国势力的战场,那么这岂不是比任何形式上设立的盟约更能真正地促进世界和平吗?宣言、条约和盟约都是有用的工具,但是,除非各国都绝对同意尊重中国的生活和文明,否则一切改善世界局势的宣言事实上都是虚假的。倘使把中国看做别的国家实施帝国主义政策的对象,那么,一切和平会议的讨论和决定均属徒劳无益。 我在中国任职的六年中,常常到处看到中国生活转向新的方式和目的的各种迹象。这种巨大变化的全部复杂情况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它们不仅对中国和远东、而且对全世界也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正因为如此,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是十分令人神往的。中国已采用一种新的政体。由于我所代表的是中国正在多方模仿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精神是中国人极欲效学的,我自然就会常常和中国的一些领导人商谈,好像我已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了。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曾成功地致力于把它的体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它的经验给了我无限的帮助,使我能把中国问题看做是全世界正直的人们共同奋斗的事业的一部分。但是最令人沮丧的特点是,中国的需要往往出于紧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长远的计划似乎是无用的而立刻的帮助却是必要的。当一个人同一群为当时难以克服的困难所苦的人们合作时,即使想对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进行在一段较长时期里全面改良,也往往显得不切实际。帝制时代的旧人员、唯上级命令是从的传统做法、政治全按个人的想法去办,加之由于同一氏族的成员必须互相照应(从前还认为是一种美德)这一观念而发生贪污腐败事件,这一切都是使确立一种更严密更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共和政治的计划到处碰到巨大困难的根源。但是看到共和政治的精神日益发扬、舆论的形成以及建立公用事业的要求更加明显,那是使人感到很高兴的。甚至在官员中间,政府仅仅是一个收税和官员办公机关的观念已逐渐消失,尤其是有些年轻人认为政府的职能应该以发展事业为目的,帮助人民改进工农业生产方法,并鼓励改良交通和各种公共事业。 这个时期我从北京所看到的国际间的行动很少能使人安心。各国的行动大多从不愿失掉地位的表面利益出发、它们丝毫不肯相让,尽管互相让步会使大家得到好处。每一个国家都在警惕地保卫着自己赖以逐步进展的地位。有些国家在并不总是公平的事件上要求别国采取一致行动,以便它们采取再进一步的行动。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某国用尽了一切阴谋、威胁、贿赂和武力等手段,企图给自己取得一个地位,公然无视中国人民本身的权利,并置其他各国的权利于不顾。 至于美国的政策,美国曾宣布并一直采取对中国公正的政策,因此中国对我们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期望甚殷,我所遇到的困难也就由此产生。中国对美国的善意和信任以及中国人民对美国的真正友好,当然使美国更易完成它所乐意承担的任何任务。但美国没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图,只想特别避免一切近乎政治干涉的事情,即使为了我们彻底信奉的原则也是如此。美国对中国的关系并非依靠政府的行动,而是建立在中美两国人民在教育、商业和工业方面的自发合作基础上的。 中国国内事务和列强在华的特权与欲望等问题确实异常复杂,但我认为。为了把各种问题置于健全的基础上,要弄明白应该怎么办倒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我根据经验深信中国人有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尤其在商业和工业方面是这样。 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证中国免受外国势力经常进行的公开和秘密干涉,这些外国势力企图使中国陷于混乱,以便从中取利。就美国的外交行动而言,其基本任务在于阻止这些干涉,并保证不让中国被关闭起来:即使是用那些间接方法(常常伴随着大喊大叫地热烈赞成中国独立自主的声明)来关闭中国。所以我们必须严密注意并反对其他国家为取得和巩固其特权而采取的一切不可胜数的努力。这是我们的行动的消极方面。而积极的一面是完全非政治性的。美国人决不谋求监护或控制的地位,只是在中国人自愿和自发的邀请下,美国人才与之商议和帮助。 重要的事情是,美国人应继续参加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建设商业及企业的工作。过去他们曾这样做,将来仍将以自由合作的精神进行工作,决不想对别人实施监护,始终为中国人自己取得的一切进步感到高兴。这样的活动必须继续和不断增加。美国在中国商业方面采取的正确行动和在中国工业方面的建设工作应该成为美国对于解决中国的特殊困难问题的贡献。中国人民曾感到沮丧、惶惑和幻灭,但每一个在教育和商业方面产生良好影响的中心,不论范围多小,都是力量和进步的源泉。倘使美国人会被阻止做这些工作,或者这些工作受到妨碍,那么再没有其他事情值得美国人去做了。但倘使他们能组织大小企业,他们就会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给予中国迫切需要的鼓励和组织上的推动。因此,美国在华行动的简明原则是:由于从事其本身就是值得做的事情,美国人将对中国人民的真正解放作出最大贡献。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获得过比这更好的机会,来做另外一个国家的顾问和朋友,来帮助一个巨大而可爱的民族实现其争取更美好生活的努力。自由寻求的合作,不受限制而自发仿效其所羡慕的制度和方法,这是国家之间不靠政治权力的强制手段和阴谋诡计而可以互相影响的唯一办法。这就是中国人民心中对美国的感情。但美国人民现在还没有领会到这种信任是多么宝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