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如何做一个书生教师?周益民老师在这本教育轻随笔里叙述了他的理想追求与实践历程。作者回望自己的童年阅读和阅读教学中师生相长的历程,从而提出走近并理解孩子,和儿童一起在儿童文学阅读中过一种理想文学生活的语文教学信念,这种经历和信念为他注入了精神底蕴。一路走来,身边的亲友乃至陌生人,以及生活中的微小事件,都是给予作者教育启示的灵感源泉。而与那些名师名家的真诚相交,为作者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高度提供了颇多帮助。 书中涉及教育反思、人生感悟、课堂省察、阅读手记、交游经历等主题,叙述娓娓动人、耐人寻味,闪耀着灵性和纯真之美。众多关于儿童阅读的呼唤与思考,为提升教师阅读力,帮助教师走上阅读教学之路提供了指引。 作者简介 周益民,特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有“儿童悦读”系列等。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邮递员,每天可以看到最新的报纸杂志;或者做一名书店的营业员,店里的书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稍大些,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很多很多好玩的故事。 长大后,我做了语文教师。那些好书,给我的教书生活带来了光。 如今,我的愿望是开一家小小的书屋。书屋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我的学生们写的故事。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也放着我自己写的书。 目录 序言:“内心的春天向外生活”/朱永通 卷一 身边的“提灯” 身边的“提灯” 拒绝“著名” 特别的加分 寻找书生 两只小鸟 赤脚大仙 就送一本书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 故事妈妈让书香更温暖 “书女”服务员 卷二 在文字里一任天真 童年遇到一条路 我的语文童年 “我”与一种话语 在语文与儿童间行走 过一种儿童的文学生活 呼唤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牵着童话的手 “童话嘴巴”与“故事讲桌” 朝向真实内心的“虚构” 在文字里一任天真——写给班级的学生 缪斯的歌声为何喑哑——追问小学生阅读缺什么 在吟诵中与先人精神会晤——絮语吟诵进课堂 卷三 语文课上的咩咩声 一年级二三事 语文课上的咩咩声 平平仄仄说名字 《九色鹿》教学三题 絮话习作提示语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教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教学偶拾 “错误”也是资源 童年的歌声 我们的“好孩子”班级读书会 卷四 诗比节日更永恒 你看,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诗比节日更永恒” 也算月亮河边的故事——童话《鼹鼠的月亮河》伴读手记 一个孩子哭着在找回家的路——童话《木偶的森林》伴读手记 童话的心跳——阅读童话《追踪小绿人》 爱的力量——读《谁来到了空房子》 精致里的“小”与“大”——读雪野先生微童话集 一首哈哈童年诗——我读《餐馆小妖怪阿奇》系列 星星听得到——读余雷的抒情童话 那些文字,那些故事 我当“故事叔叔” 他慈爱地看着我们 卷五 校园有条青砖道 有些名字不会忘 今夜无眠 她,帮助我走向“我”——我和李吉林老师的故事 一株香蒲——特级教师亓浦香语文人生的启迪 校园有条青砖道 遇见 不像校长 师者如歌 让阳光照下来 周老师的“好” 卫卫这个人 他在音乐的星空想故乡 母亲与孩子 序言 “内心的春天向外生活” 文/朱永通 迄今为止,我与益民老 师仅有一面之缘。 那年夏天,我社在南京 举办“大夏书系读书节”活动 ,益民老师作为嘉宾在研讨 会上发言。他在会上谈了些 什么内容,我已记不起来。 倒是清楚记得,第二天午间 饭局上,益民老师的嘴巴一 直没停过,不是吃个不停, 而是说个不停。他提到他儿 子正在读的史书,提到与学 生共读的各种童书,提到他 准备出版的书。他没有把油 嘴滑舌当幽默,也没有把学 问变为炫耀的谈资,所谈之 事大多与书有关,所谈之书 又皆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发生 联系,这无疑是另一道不可 多得的“美食”。我安静地享 受着,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 此次会面,虽彼此交谈 不多,但我牢牢记住了他: 这是一个率真、热情、好学 ,且能说会道的老师。 之后,偶尔收到益民老 师投给《教师月刊》“记事” 栏目的一些稿件。这些未见 任何雕饰的文章,所叙皆是 日常小事,作者却能从中敏 感地体味到各种生命滋味。 读《身边的“提灯”》《特别 的加分》等文章,我的心一 下子就柔软起来,觉得人世 间的美好,正是由作者笔下 那些极富人情味的细节融汇 而成的。我几乎每次都是第 一时间安排这些文章发表, 急迫到表现出有点不管不顾 的任性——同事对于作者的 出现频率有所顾虑,我却坚 持。 虽坚持,但遗憾是难免 的——毕竟杂志周期长,一 年发不了几篇文章。于是, 我游说益民老师,多多动笔 ,尽快把这些碎璧式的文字 结集出版,以让更多的同仁 受惠于他的智慧。益民老师 先是推辞,接着犹豫,最后 终于松口了。 在往来的邮件交流中, 我对益民老师多了一份认识 :他认真、柔情、博学,且 勤于动笔。 伴随认识而来的是疑问 ,既有好奇的又有惊叹的: 今天的教育,要独立于权力 、金钱和潮流,难乎其难, 所以,许多所谓的名师,集 奴气、市侩气和俗气于一身 ,一丁点儿教师味也没有。 益民老师何以免俗,长得那 么书生气,那么像教师? 这个疑问像草一样,从 此在我的心中一寸寸暗长。 很快,益民老师发来书 稿。于是,每个清晨,我一 边品茗,一边捧读书稿,不 亦快哉! 不到半个月,书稿读完 了,我从中“偷学”了不少东 西。更为重要的是,我心中 草一样生长着的疑问,找到 了收割的镰刀:文字是一个 人的第二容貌,读益民老师 的文字,我不仅看到了一张 书生教师的脸孔,而且明白 了这张脸孔是如何长成的。 童年阅读与阅读童年, 为益民老师的成长打下了精 神的底气。益民老师的童年 是幸福的,因为他迷上了阅 读,且一直有优秀的读物相 伴。益民老师在《童年遇到 一条路》一文中回忆,大概 在小学三年级,他“像一头 饿昏的困兽,焦渴地寻找着 书源”。也就在那个时候, 梅子涵先生撞进了他的生活 。成年后,当了小学老师, 他“尝试着把那些神奇的故 事带到孩子面前”,于是, 他“又回到了童年”,因为“ 走在文学这条路上”,他“和 孩子们成了同路人”。作为 教师,能够“在心灵的某个 角落,住着一个儿童”,从 而懂得阅读孩子的宇宙,何 其幸哉!这也就不难理解, 为何在“诗比节日更永恒”一 卷里,那些绘本和童话故事 ,经益民老师一解读,处处 闪耀着儿童的灵性之醇美。 与名师名家以及各行业 优秀人士成为智识上的朋友 ,为益民老师的成长拓宽了 视野。益民老师的交游能力 ,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一天 清晨,我第N次读完《沉默 的视野》(陈家琪著,上海 文艺出版社)一书,意犹未 尽之际,突然有了吃完鸡蛋 ,还要找母鸡的冲动。此时 依稀忆起益民老师似在书稿 中提到向陈家琪先生请教之 事,于是,试着发去短信问 问看。没想到,益民老师很 快复信,告知联系“母鸡”的 方式。他的复信一下子点醒 了我。益民老师是开放的, 他善于内省,更善于向外学 习。在“校园有条青砖道”一 卷里,既扑闪着他向李吉林 、窦桂梅等名师虚心学习的 身影,也闪现了他在与梅子 涵、金波、程玮等作家真诚 交往中,尽情吮吸文学汁液 的样子。从书中得知,益民 老师还与当过编辑的孙卫卫 、歌手王达成为朋友。益民 老师的交游能力,进一步启 发了我:一个人与什么样的 人成为朋友,意味着他能眺 望到什么样的生命景致。 不断从课堂上提取幸福 ,积攒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为益民老师的成长扎下了 深厚的生命根须。课堂是一 个教师教育生命的心脏,它 能否正常跳动,关乎教师的 职业幸福。在“语文课上的 咩咩声”一卷里,益民老师 对课堂的观察,反复向我们 重申了这样一个基本常识: 任何一节好课,无不源自课 前大量的准备。同时,不管 课堂成功与否,益民老师从 不停下反思的脚步。 书稿读完了,我也找到 了益民老师何以免俗的答案 。但很快,心中又冒出一个 新问题:身为教师,如何做 到像益民老师一样幸福呢? 也许读毕此书,你会找 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没有,我相信,幸 福的地图一定隐藏在海子的 这句诗里,因为它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