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乡位于鲁西南
山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千百年来,先贤们豪爽淳朴、自强不息、乐善好施、守信重义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片神奇的沃土上诞生了孔子、孟子这样的大贤,也诞生了很多风云人物。
大家都知道,朱之文是山东人。他的家乡在鲁西南,位于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朱楼村(央视主持人桑晨曾误念成朱家楼村),是地道的农民。这里位置偏僻,从省城济南还要坐5个半小时的车,才能到达单县县城,再沿105国道到郭村镇。路上你会看到两边的杨树像卫士一样挺拔,路边种着很多庄稼,很多农民在地里辛勤劳作,也许你哪一天看到的就是他。穿过九曲十八弯的乡间公路,辗转“之”字形的30余里路,才能到达村子。在村里,猫、狗、鸡随处可见,不像很多地方那样,小动物都看不到了,这里保持了农村应有的本色。
朱楼村景色很美,一条小河蜿蜒东去,像一条玉带缠绕。这里属于黄河故道,是难得的秀美灵气又很质朴的村庄。河两边是密集的杨树,一条小路穿越树林。树林旁是一潭清水,一群鸭子、白鹅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弋。村民三三两两地在树林或者墙根下聊天、下棋、吃饭。
这里没有污染,空气清新,吸一口都是甜味。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里是老朱永远的家。
就是这样一个偏僻而且不起眼的村子,却养育出一位深受大江南北人民喜爱的农民歌者——朱之文,不过他更喜欢大家叫他“大衣哥”。
二、从小过苦日子撑大的
往事如烟,回想他的出身和过去的苦日子,真是历历在目。
朱之文出生在贫农之家。他家原先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有三问摇摇欲坠的土墙房子,房南是一片宽阔的菜地。屋子破烂不堪,屋顶还漏雨,墙壁有缝隙,每当刮风下雨,家里就要忍受风雨的摧残。闷闷的屋子里,光线阴暗。
在院子里,有很多陈旧的农具,还有一棵枣树从墙缝里斜着钻出来——自然生的。它的出现是个奇迹,如今长了好些年了,已经开始结枣,成了他家两个孩子的最爱。院子当中,还长着一棵老树,这可是他家的宝树,打他爷爷时候就有了,树上挂着一个古董似的钟。院子西侧是一间很破烂的小屋,这里是厨房,还带着传统的风箱,屋里有一口大锅和几件简陋的农具。
原先,他家在我们农村一直是很穷的,他家人口又多,却没有挣钱的门路,主要靠那七八亩地维持生活。他家兄妹七个,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吃饭的多,挣钱的少,家境贫寒可想而知。种地挣不了几个钱,他爹在农活清闲时,常去给人家做零工,挣点钱贴补家用。他年轻的时候,就常跟他爹出去打零工。
为了让孩子们最大限度地吃饱穿好点,他爹娘总是最大限度地节省着。菜园子种了很多菜,腌上一大缸咸菜,吃的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打零工挣点钱,加上卖点粮食,就供孩子们上了几年学。
本来家里人就多,朱之文出生后,家里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天天吃的是红薯面窝窝头、地瓜干,啃着胡萝卜咸菜,喝着糊糊。连玉米面饼子也很少吃,馒头一般情况下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至于吃肉,那更是超级享受,只有到了过年时候,才能或多或少地吃上一点。
他永远铭记那感人的一幕:得病的父亲舍不得吃母亲破例做的馒头,小心翼翼地将馒头掰成七份,分给我们兄妹几个吃。孩子们推辞,爹爹发火,非要他们吃不可。孩子们吃着,眼泪流进嘴里。
虽然穷,但一家人鼓足劲,坚持着,度过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艰苦生活的重压,加上操心上火使他父亲变得体弱多病。但是他咬紧牙关硬撑着,只要能活动,就不停地干活以养家糊口。这些朱之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后来,他两个姐姐长大了,也在外面做工,并陆续嫁出去了,一个嫁到西安,一个嫁到商丘,都离家挺远。
朱之文两个哥哥长大后,能帮助爹爹干农活了,成了家里的主力,减轻了老爹的负担。哥哥们还外出打工,给家里挣点钱。再后来他俩陆续结婚成了家。
孩子们长大后,他父母多少松了口气,肩膀上的重担略微减轻了点。但是爹娘还要拉扯他和妹妹,供孩子们上学,仍然要操劳。
三、苦乐童年最难忘
生在农村,家境贫寒,虽然好玩的事物没有现在这样多,但是童年的他感觉苦中有乐,更要感谢这一段苦日子带给他日后的磨炼。
P17-19
后记:家乡的小青河,跳龙门的大鲤鱼
陈名海
丛林虽大,只能卧虎一只;池溪虽小,却能藏龙鱼。鱼跃龙门,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渴望突破自我、实现非凡跨越的一个形象比喻,也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最好表达。本书的主人公“大衣哥”朱之文,正是这样一尾从池溪中跃出的大鲤鱼,经过30年的努力,又赶上了好机遇,从而一鸣惊人,梦想成真!
作为朱之文的好朋友,我很荣幸与他合作写作此书。这本书是他这么多年来人生经历和感悟心得融合所成。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我只是负责捉笔而已。自从合作开始,我就多次到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去实地采访,跟朱大哥一起聊天,一起体验生活,感受他的纯真和质朴。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朱大哥对家乡的感情,尽管现在他已经出名了,他最挂念的还是家乡和亲人,每次活动一完,他就往家乡赶。
几乎每次,他都跟我说到他的家乡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水儿清清,波光粼粼,一路欢歌,永远流淌,直奔大海。河水两边是茂密的树木、摇曳的芦苇,河里是一条条的小鱼,自由地游荡。河岸两侧有大量的小洞,小螃蟹藏在里面。岸边,一群孩童嘻嘻哈哈,在河里捉小鱼、摸小蟹、放纸船,其乐融融。而这,就是小时候朱之文的情景,如今回忆起来,难得有这样的快乐时光,特别有滋味。
朱大哥对这条小青河特别有感觉,因为这就是他练歌的风水宝地。长年在这里练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那么有感觉。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这片树林和这条小河仿佛已经变成了他的“恋人”,变成了他的“根”。
奋斗可以打败命运,汗水可以改变人生,歌声可以创造奇迹。
贫苦农民出身的朱之文,就像河里的一条有理想的鲤鱼,一直坚韧地活着,并为跃过龙门做足了准备。朱之文普通但不平凡的成长奋斗历程,就是一部远胜于海外版的畅销励志书。他的经历感动着我,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草根一族。从认识朱大哥那天起,我就执著地想和他合写一部关于他的传记,以彰显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干劲,褒奖他那种善良朴实的人品。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大书,尤其那些经历过大曲折大痛苦的人,生命本身就是一首高低错落、铿锵有力的赞歌。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接触多了,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整理他的点滴言行和事迹,终于汇聚成了这本有血有肉的书。
“大衣哥”和其亲友讲述的事迹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将它们串联成精美的项链是个高级技术活。在我文思枯竭、一筹莫展的时候,冥冥中,我就想起了朱大哥在小河边练唱的情景,想起了那尾要跃龙门的“鲤鱼”,我就觉得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写作又有了新的动力。
感谢“大衣哥”的粉丝“珍珠”们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整理写作中肯定有不少缺憾处,期待你们拾遗补缺,一起帮朱大哥完善。相信我们的眼光是一致的,心也是一样热诚的。
回忆很甜,现实很咸,未来很美。看完朱大哥的这本手稿,我释然了,心轻了,愉悦了,仿佛又看到:青青的小河中,一尾尾鲤鱼化作条条巨龙,映红东方天际,直奔九天而去……
写于2012年10月24日
修改于2013年1月12日
三改于2013年6月30日
于文华:我所了解的农民歌手
看了网络热炒的农民歌手一“大衣哥”朱之文的演唱视频后,忽有一种想为他做点什么的冲动。或许是自己也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缘故,同时也感动于他对歌唱的执著,只是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了他太大的忙。幸运的是,因几次合作,与“星光大道”栏目组导演王爱华相熟,便贸然拨通了她的电话,向她推荐了“大衣哥”朱之文。
王爱华导演是一个极其认真、极其严谨的人。当她看过我提供的朱之文视频之后,马上回电话说想去朱之文家看看,实地了解一下他的情况,看能否挖掘一些素材,也看看朱之文本身是否还有其他才艺。于是我们决定即刻起身赴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寻访这位被网友们誉为中国版“苏珊大叔”的“大衣哥”。
走进朱家小院,见到这位“大衣哥”和他的妻子,觉得很亲切。两口子并没有因朱之文出名而“膨胀”,依然是那么纯朴和谦卑。在我们讨论歌曲时,朱的妻子默默地继续着她的家务劳作,一句也不多言,但我能感觉到,她为有如此聪明、如此能干、如此执著又如此善良的丈夫而骄傲。
朱之文的聪明,从他自己发明的锄地用的锄头和弯曲农具用的工具可见一斑,这些工具省时省力;朱之文的善良,就连被他在赶集时从案板上救下的小黄鸡都能感知,以至于每每在朱之文唱歌时,小黄鸡都会认真聆听他美妙的歌声。
或许很多人(甚至包括他的妻子)都不知道朱之文的真实想法,更不了解朱之文的心声。详聊之后,朱之文向我透露:“唱歌并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挣钱,就是自己喜好,喜欢就唱。我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我觉得做农民挺好。”他还说:“如果我有钱了,首先要把村头的小桥修一修。那个小桥太窄了,不好走,你不知道,下雨的时候可滑了。有一次我到县城买一车瓦回来,推到桥上,因为路滑,一使劲儿,车子便横了过来,我想把车扶正,结果还是翻了……”说到这儿,朱之文深深地叹了口气。此时,我还能感受到他当时的无助。不知为什么,突然之间我很心疼眼前这位纯朴的农民汉子。
昨晚回到北京,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朱家小院,留在那个可亲可爱又可敬的农民歌手和他那勤俭善良的妻子身上。此次山东之行,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农民的纯朴与善良,我真心地祝福这位农民歌手。我的能力有限,推荐他到“星光大道”栏目组,是我力所能及之举,至于他以后的发展,还要看他的实力和机遇。无论怎样,我都会关注着他,祝福着他!(于文华写于探访朱之文后)
大衣哥朱之文,苦练30年,梦想成为中国最会唱歌的农民,他的梦想成真了。他实现了农民的中国梦,激发了所有人的正能量,他的奋斗故事是我们的榜样。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由陈名海著,主要内容:朱之文的梦想实现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唱歌当爱好,30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铸就了他的辉煌。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贫寒,文化较低,但朱之文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土屋、田野里、河岸边、建筑工地都有他练歌的身影。如果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音乐追求,也就没有今天的“大衣哥”。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适合大众阅读。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由陈名海著:农民中国梦,激发正能量
这是一本关于大衣哥朱之文的励志传记。朱之文一唱成名天下知,进入“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并成功登上春晚,红遍全国。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唱歌当爱好,30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铸就了他的辉煌。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贫寒,朱之文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和追求,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土屋、田野里、河岸边、建筑工地上都有他练习唱歌的身影。如果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音乐追求,也就没有今天的“大衣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