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告密成为市民的工作,断头台成了美德的祭坛。”(同上书)“恐怖”支配着那个时代,逐渐形成全体国民均成为间谍的社会。革命政府在公安委员会的独裁之下。“恐怖政治”不久演变为革命政府内部的势力之争,反对派被肃清,罗伯斯庇尔掌握权力,但不久他也被干掉。最终,在1799年,成立了拿破仑通过政变建立的执政政府。
在“恐怖政治”的告密、逮捕、处决中,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是军队与警察。革命政府中,公安委员会与治安委员会掌握着他们。公安委员会掌握行政与军事,治安委员会统辖过去分为几部分的警察。
拿破仑继而将“恐怖政治”中成长起来的公安委员会与治安委员会进行合并。不久,他成为皇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体系。
根据格尔特·布切海特的《谍报》一书,近代情报机构的特征可分为国内治安活动与国外情报活动。
“并且,治安机构开始需要与警察合作;警察组织逐渐发展成为承担守护君主、保护国家权力稳定的特殊的警察机构。该发展到达顶点,是在拿破仑一世的时期。最初的执政官是1804年成为法国皇帝的拿破仑,他任命约瑟夫·富歇为警视总监。”(同上书)
过去地方性的警察,伴随着国内治安活动的日益重要,发展成为国家警察。政治性秘密警察、防间谍机构都是在拿破仑时代确立下来的。其长官就是约瑟夫·富歇(1759—1820)。
富歇是奥拉托利会的教授、南特学院院长、宗教家。他也参与了革命。“恐怖政治”时期,他作为委员被派遣到里昂,进行残酷的镇压,被成为“里昂的刽子手”。他还参与了令罗伯斯庇尔垮台的“热月政变”,成为警务大臣。此时,可以说全法国都织起了一张间谍网。
“这个复杂的机器能完全监视全国,其组织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每天几千封告密信流向伏尔泰河沿岸的政府机关。这是因为几个月前,该大臣在全国的各个角落都安排了间谍、告密者。”(斯蒂芬·茨威格《约瑟夫·富歇》1979)
各个阶层的间谍
富歇的间谍由各个阶层的人组成。据说拿破仑皇后约瑟芬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富歇甚至掌握拿破仑卧室中的秘密。这样,皇帝也不能杀他,只能继续让他担任警务大臣。
据格尔特·布切海特说,富歇“通过完善的六个秘密警察机构,织起一张最好的欧洲谍报网”。所有的情报都聚集到富歇处,再被送给拿破仑。
塔列朗与富歇好比拿破仑的左右手。塔列朗负责外交,富歇负责国内治安。拿破仑怀疑富歇的忠诚,有些鄙视他的品性,但仍重用他。
拿破仑与富歇、约瑟芬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颇有意思。约瑟芬是一个奢侈的人,不管有多少钱也不够用,她很需要买她情报的富歇。拿破仑的兄弟约瑟夫与吕西安想要赶走约瑟芬,探听到她不专一的消息,告诉了拿破仑。约瑟芬为与之对抗,拜托富歇对约瑟夫与吕西安进行了调查。
富歇对拿破仑、他周围的有势力人士的私生活有着异常的兴趣,并向拿破仑详细地进行了报告。即使是皇帝有时也感到焦虑。在拿破仑写给富歇的信中写道:“我对那些偷偷摸摸窥视我床边的大臣感到厌倦。我听你的胡言乱语已经听了两周了。你适可而止吧!”尽管如此,富歇似乎并未停止。
富歇让我想起了美国FBI的长官胡佛。胡佛也热衷于窥视总统肯尼迪的私生活。
拿破仑虽然对他说让他适可而止,但仍在使用富歇。富歇利用完约瑟芬后,却劝拿破仑:由于他们没有孩子,应该离婚,他最好和欧洲王室的女儿结婚。据说,他还露骨地劝约瑟芬:为了法国而分手。1810年,拿破仑与玛丽·路易斯结婚。P14-15
我们现在就正处在一个“间谍的时代”里。我们所有的隐私或许都在被偷窥。个人信息通过电脑被数字化,然后交由国家来管理。我们自己对窥视别人的秘密也异常感兴趣,因而一直都很热衷于看一些图片周刊、电视的真人秀以及网络信息。
为什么人们会窥视呢?因为很多东西都被隐藏起来了。虽然看似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可见,但我们还是会怀疑很多重要的东西都被隐藏起来了,因此我们就开始窥视了。
我把现代称作是一个阴谋的时代,因而写了《世界阴谋史》一书。不过现代也可以称作是间谍的时代,因此我就很想写一本《世界间谍史》。
阴谋和间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两者都和秘密、看不见的东西有关。本来我在阴谋史方面选了30个主题,并且分别从每个阴谋及其网络体系进行了综述。但间谍史就不能这样来总结了,因此我决定按照时代顺序来进行描述。
一开始我本打算以格雷厄姆·格林以及约翰·勒·卡雷等人的小说为材料将这本书写成一本趣闻风格的书。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开始想以“间谍”这个关键词来重新解读现代史。结果我觉得自己是在和20世纪的历史进行正面的冲突,有一种玉碎的感觉。
不管怎样,原本以为自己很了解的20世纪的历史居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这让我很是吃惊,我对现代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通过“间谍”这个关键词来看20世纪的历史,会发现“外交”、“情报”等词语的意思变得非常有趣。
“intelligence”这个词既可以表示知识还可以表示情报、谍报、间谍等意思。这就表明了人们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窥视”了。“intelligence”当中包含着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高贵以及卑劣。这种人性是非常有趣的。骗人、被骗、出卖、被出卖,在这些人的悲喜剧中,我可以看到这种人性。
我是艾瑞克·安伯勒、约翰·勒·卡雷、连·戴顿等人的间谍小说的忠实读者,而且对佐尔格以及菲尔比我也很感兴趣。不过当我要写《世界间谍史》的时候,我还是吓了一跳,因为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关于间谍的资料,而且还有很多间谍写的自传和传记。我是按照参考目录来订购的书籍,不过在旧书店我也买到了很齐全的间谍资料,真是太幸运了。
这本书整体是以20世纪为中心,然后还附上了一段间谍史前传。20世纪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区分点,随后就是冷战以及冷战结束之后。在前传当中间谍还只是趣闻性质的,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间谍就开始有组织起来,并形成了情报机构。
间谍在历史上本应是无法得见天日的,但意外的是居然有人写了关于间谍传记。很多间谍都是因不光彩的事件而被捕然后被判刑的,甚至连他们的墓地在哪儿都不知道。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会被这样虚无的命运所吸引,会写间谍的事迹,并且还有很多人喜欢读这些事迹呢?
20世纪,间谍组织不断地壮大起来。不过有趣的是当秘密情报不断积累起来后,间谍组织就会无法处理最终导致组织破裂。CIA曾几次因为丑闻造成其秘密情报遭披露;KGB在苏联解体之后也马上解散了。不过也多亏如此我才能写成“间谍史”,才能重新解读现代史。也正是由于我身处这个时代才能写出回顾20世纪的《世界间谍史》来。
不过由于这个题目太大,所以最初计划中的几个章节无法写成。例如,非常遗憾的一点是,我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写关于从柏林到上海的都市间谍的故事。
由于阴谋以及间谍等手段完全使用在政治以及军事等杀戮的世界中了,所以我很想回归到优雅的艺术的世界里。但是我又突然对发掘另一段秘密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无法自拔。或许只是个巧合吧,最近似乎关于佐尔格等人的间谍电影很流行。我认为现代就是一个间谍的时代,这种看法或许不太准确。
非常感谢文艺春秋的平尾隆弘先生向我推荐了这个极具吸引力的题目。另外,田代安见子小姐在继《世界阴谋史》之后又继续负责这本书,多亏她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写成。
最后,希望读者们可以从这本关于20世纪间谍们的故事的书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海野弘
2003年10月
何谓间谍
Spy(间谍)是侦察秘密情报的人,被译为间谍、间者、密探等。再进行一番查阅,其词源似乎来源于spect(看),与spectre、spectacle等词有关;与suspect(发现、怀疑)、suspicion(疑虑)等同源。所谓suspect,由SOS(抬头)与spect(看)组合而成,意思是抬头仔细地看,即感到奇怪而注视着之意。Spect似乎有好好看、仔细看、细致调查等意。并且,在古英语中还有spie(仔细看)一词,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了spie或者spy一词。
也就是说,spy(间谍)是仔细看、凝视的意思,并非指探听秘密情报的、卑劣的密探。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spy(间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意义。这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笔者将在后面做详细的描述,估计是在16、17世纪吧。从那时起,spy(间谍)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这与“外交”(diplomacy)的开始有关。与外国的交涉自古就有,但据说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始于16、17世纪威尼斯等北意大利的城邦。
Spy(间谍)也是自古就有,但现代意义上的间谍是伴随着“外交”一同产生的。间谍与“外交”是一对。
所谓diplomacy(外交)真是一个有趣的词。Di表示二,plo表示pli(折)。diploma即是对折之意。对折的纸(文书)逐渐成为“外交”之意。为何如此呢?
一张纸,上面写有文章,将其对折、封印则成为机密文件。外交官将其送给外国的君主。有趣的是:一旦对折,文章就隐藏其中,无法阅读了。这样一来,就出现想窥视的人。于是间谍就出现了。对折叠好就是隐藏,就是制造秘密,于是试图窥视它的风气盛行起来。
对折就是将空间隔开,分为外部与内部。“外交”是外部与内部的交涉。由于创造了看不见的内部,于是出现了试图开洞窥视的间谍。
在古代中国,将间谍称为“间”。如同间谍、间者等词中体现的那样,窥视“间隙”的人即为间谍。由于分有内外两部分,这才有“间隙”。
间谍在间隙中生存。所谓间隙,指的是在被分为几个部分的世界中出现的间隙。正因为分割、分裂,其边界上竖起一堵墙,才有在墙上开洞窥视的企图。可以说,世界越是分裂、对立,间谍越是活跃。
16、17世纪,在意大利诞生了“外交”。17世纪被称为巴洛克美术时代。巴洛克美术以曲线的、流动的、过渡的装饰而著称。吉尔-德勒兹在《褶皱:莱布尼茨与巴洛克》中论述了这一优秀的巴洛克精神。在他看来,所谓巴洛克就是折(褶皱)。表示产生由折叠、打开、再折叠形成的褶皱之意者,即为“巴洛克”。
“外交”也是由折(plo)而产生。“外交”,是围绕复杂的褶皱中充斥的光与影、围绕褶皱深处隐藏的秘密而进行的游戏。巴洛克、外交与间谍,在同一时代被联系在了一起。
间谍的分类
《孙子》中列举出乡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这五种间谍。乡间是从敌国的普通人中物色出来的间谍。内间是使敌国政府官员、议员等重要人物成为我方间谍。反间是反过来拉拢对方间谍为我所用的间谍。生间是为了使其能活着回来报告情报而派之潜入的间谍。死间是一种使之潜入、故意被俘、提供假情报搅乱对方的间谍,以被捕、被处死为前提。这一分类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适用的。
另一方面,从间谍一方来看,人为什么要做间谍呢?H.基斯·梅尔顿在《终极间谍》中做出下面的总结。据这本书所说,主要有四大原因,将其首字母综合起来,组成MICE(老鼠)一词。M是金钱,这恐怕不需要太多说明。I是思想体系(思想信条)。冷战时期,有人出于对政治信念的忠诚而成为间谍。今天,对宗教、民族主义的忠诚成为主要原因。由于国家、宗教带来的分裂越是严重,间谍的“间”就越大。C是妥协。因名声、信用暴露在危机中,私生活的丑闻使其动摇,所以被拉拢成为间谍。就是通过窃听、偷拍,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威胁。比如,英国的精英们由于同性恋丑闻而被迫成为间谍。E是自我意识(自尊心)。就是被煽动、自尊心被激发而成为情报提供者。据说常使用出版物约稿等手段。
任何一项都触碰到了人性的微妙之处。被这四招进攻的话,大部分人恐怕都缴械投降了吧。仅用这四大要因中的某一项的,恐怕还在少数,应该是多个互相牵连吧。此时,金钱与思想体系、妥协与自我意识分别形成相对的两极,我们将这两条轴线垂直相交,制作成图表。
在图1的4个象限中,可将间谍进行分类。I是对金钱、丑闻抵抗力薄弱的间谍;Ⅱ是被思想、丑闻拖下水的间谍;Ⅲ是拥有思想、自我意识的知识分子型间谍;Ⅳ是成为金钱、自我意识俘虏的间谍。当然啦,这是一个大致的基准,事实上无法清晰地分类。
诺曼·帕尔玛、托马斯·B.艾伦在《间谍书——谍报百科》一书中加入了间谍史年表。公元前1255年左右,摩西与约书亚成为最早的间谍头目。其后突然跳过了近3000年,1558年,伊丽莎白成为英国女王,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成为女王情报机构的长官。在16世纪以前,间谍史上没有值得一提的事件。
真正意义上的间谍,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进入15世纪,意大利城邦、诸侯开始在外国的宫廷、政府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欧洲几乎所有的王国逐渐学习此例。此时,这些驻外公馆理所当然成为正式的间谍网据点。几乎可以说,即使今天,外交官与谍报员就像硬币的两面。”
以威尼斯为首的意大利城邦派遣外交官,设立大使馆,这样,织起一张正式的间谍网。终于,正式的间谍登场了,近代间谍史就此开始。
艾伦·杜勒斯表述如下。
“进入16、17世纪,逐渐产生国际和宗教上的纷争。此时,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情报专家出现了,即将其大半生精力用在有组织化收集绝密情报的大臣、政府高官。同时,在这一时代,内部斗争、冲突摩擦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外国情报与国内安保无法再隔离开来。对于这两项不同的任务,还不至于分别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处理,正是在这一时代,本国国内的间谍与在国外的间谍开始受到同样的重视,受同一人指挥。”(《情报的技术》)
占星术与问谍
英国在克拉科夫(波兰)建立情报站,接收从威尼斯送来的西班牙情报。在克拉科夫有伊丽莎白女王的占星术大师约翰·迪伊博士。据说迪伊被沃尔辛厄姆所雇用,利用朋友弗朗切斯科·普奇去盗取罗马教皇与西班牙国王之间的
所谓military inteuigence(军事情报处),是收集军事情报、对敌情报的机关,不久,去掉“军事”一词,仅用inteuigence(情报处)一词就可以表示情报机构了。最初,它是作为特务机关的私人、秘密组织,后来被认可成为军部中的公共机构。
简单地说,由个人的间谍发展到作为有组织的情报处,这是现代社会的新变化。菲利普·奈特利在《第二最古老的职业——作为爱国者、官僚、空想家、妓女的间谍》一书中提出一个有趣的间谍论:间谍历史悠久,但情报局则是很新的。
据说间谍在历史上是第二古老的职业(第一是娼妓)。因此,要叙述间谍的世界史,就必须从有史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开始,过去的间谍故事是一个个片段性的小插曲,也是很浪漫的。
古代最需要间谍的就是战争时期,和平时期间谍就闲下来了。但在现代,我们常常处于具有战争危机的紧张状态之中。于是,间谍常常就成为必需品。在20世纪,常备、常驻、专职、制度化、组织化的,即公务员式的间谍登场了。
可见,这表明,间谍不是例外的、特别的产物,而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要素。间谍活动开始用更为一般化的inteuigence(情报)这一词来表示,显示出智能与理性的inteuigence(情报)也开始表示情报机构之意,这表明知识分子与间谍之间有一片紧密相连、难以区分的灰色地带这一现状。间谍绝不是例外,或是异常现象。如果说知识、情报中隐含着间谍性的话,那么极端地说,所有的人都不是与间谍毫无关联的,在内心都隐藏着间谍性。
恐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间谍当成卑劣的叛徒进行谴责,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由地被间谍所吸引。为何会如此呢?这就是典型的人类的行为。
我对间谍感兴趣,试着收集相关资料,这才惊奇地发现,竟有如此庞大的资料写到间谍。为何我们如此喜欢写间谍、读间谍?在此,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我”是怎样看待间谍,又会书写怎样的间谍呢?
让人意外的是,“我”写的都是失败的间谍。这是因为间谍从事的是暗中的、秘密的活动,原本应该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不知道的东西无法书写,于是只有写失败暴露了的间谍了。
间谍的共同要素
理查德·迪肯、奈杰尔·威斯特的《间谍》①一书中就间谍提出了另一论调。该书是以BBc的电视系列节目“间谍”为基础而成的,讲述了6名男性与1名女性间谍的故事。间谍史专家理查德.·迪肯指出,他们的动机、做法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要素。
“他们每一个都不是被逮捕的,而是犯了错误。(中略)值得认真思考的一点是:只有犯了错误的间谍才被逮到,或是传到别人的耳朵里。由此产生一个问题,最好的间谍是否就是完全不为人知的人呢?
你可能认为这只是空谈而已,似乎与本书的主题无关,但事实上在很多方面它们是有关联的。当然了,纵观历史,一定有很多既没有被逮到、又不为人所知的间谍。或许他们就是最寂寞的间谍吧。由于他们的慎重,即使他们从这场游戏中退出后也没有什么足以让人兴奋的谈资,甚至害怕往事重提。”
我们能书写犯了错误、为人所知的间谍。完美的间谍不为人知、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但是不显形也就如同他不曾存在。迪肯认为:虽然完美的间谍是很寂寞的,但间谍因为犯了错、露出了狐狸尾巴让人看到,这才有趣,才值得人们去书写。
所以,间谍的故事就是犯了错误、失败的间谍的故事,因此这才有了一种人的气息。
“他们每一个都不是被逮捕的,而是犯了错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点是:只有犯了错误的间谍才被逮到,或是传到别人的耳朵里。由此产生一个问题,最好的间谍是否就是完全不为人知的人呢?
你可能认为这只是空谈而已,似乎与《世界间谍史》的主题无关,但事实上在很多方面它们是有关联的。当然了,纵观历史,一定有很多既没有被逮到、又不为人所知的间谍。或许他们就是最寂寞的间谍吧。由于他们的慎重,即使他们从这场游戏中退出后也没有什么足以让人兴奋的谈资,甚至害怕往事重提。”
我们能书写犯了错误、为人所知的间谍。完美的间谍不为人知、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但是不显形也就如同他不曾存在。迪肯认为:虽然完美的间谍是很寂寞的,但间谍因为犯了错、露出了狐狸尾巴让人看到,这才有趣,才值得人们去书写。
所以,间谍的故事就是犯了错误、失败的间谍的故事,因此这才有了一种人的气息。
《世界间谍史》由海野弘编著。
从《圣经》里的摩西到伊丽莎白女王,从拿破仑的秘密机构到向罗斯福派来的密使,古老的情报战、现代的原子间谍、诺曼底登陆、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从欧洲、美国到近在咫尺的东南亚,海野弘的《世界间谍史》向您奉上改变世界的间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