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研究的成果。除了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外,作者贾兵强大量运用了考古学的资料和方法,且十分重视二者的结合。如对楚国水井的研究,将其分为土井、竹井、木井和陶井,指出水井在生产、生活中的不同功用。而对《左传》中所载与楚国水井相关的“井衍沃”这则史料,他结合考古发现水井的实际状况,认识到水井遗迹多出现在居民生活区,大规模地挖掘水井进行农田灌溉的现象并不存在,解读为对肥沃田地进行整治规划才是合乎实际的。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楚国水利事业虽很发达,但井灌主要出现在农家附近的园圃地,大面积的农田井灌并未在楚地得到推广的可信结论。
《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农业考古、环境考古、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综合交叉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楚国农业科技史发展阶段和特征,对楚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和农学思想进行整合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STS理论,提出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动因,以期厘清农业科技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供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等学科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政府有关部门、科普工作者等读者阅读,同时,还可作为高等院校文史、考古、地理等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尤其是适合农业科技史方面的研究生研读。本书由贾兵强著。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关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选题缘由及题义
二、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时空范围的界定与基本思路
一、时间范围与空间地域
二、基本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楚国农业科技概况
第一节 楚国农业生态环境与科技发展
一、楚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二、楚国生态环境与农业特征
三、楚国农业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楚国农业科技
一、初步发展期的楚国农业科技
二、发展期的楚国农业科技
三、持续发展期的楚国农业科技
第三章 楚国的耕作技术与农田水利技术
第一节 楚国的耕作技术
一、耕作技术的变迁
二、耕作方式
第二节 楚国的农田水利技术
一、农田水利工程
二、农田灌溉技术
第四章 楚国的农业生产工具
第一节 楚国的木(石)农具
一、木农具
二、石农具
第二节 楚国的青铜农具
一、楚国农业科技史发展期的青铜农具
二、楚国农业科技史持续发展期的青铜农具
第三节 楚国的铁农具
一、楚国铁农具的概况
二、楚国农业科技史发展期的铁农具
三、楚国农业科技史持续发展期的铁农具
第四节 农业工具变迁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一、楚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与耕作方式的演变
二、从农业生产工具看楚国的耕作技术水平
第五章 楚国的农学思想
第一节 许行的重农思想
一、农家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许行的重农思想内容
三、许行农学思想的地位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与楚国农学思想
一、《吕氏春秋》与楚国社会
二、《吕氏春秋》中的楚国农学思想
第六章 楚国都城的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楚国都城的界定
一、楚国早期的都城
二、楚国中期的都城
三、楚国晚期的都城
第二节 楚国都城的农业科技的表征
一、作物种类繁多
二、生产工具先进
三、耕作技术发达
四、作物产量提高
第三节 楚国都城的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一、农业科技与楚国都城社会的变迁
二、社会发展是楚国都城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基础
第七章 楚国农业科技发展的STS分析
第一节 楚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
一、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政治
二、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经济
三、楚国农业科技与社会文化
第二节 楚国农业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楚国的农业科技在我国古代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楚国农业技术水平在世界科技史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专著
三、论文
四、报纸与网络
附图
附图一 楚国王位世系图(公元前847~前223年)
附图二 楚国农具分布示意图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