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所著的《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1936年初秋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也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这部小说即以此为题材写作而成。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1937年5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是部异常精彩的小说。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所著的《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抗击法西斯分子的历史画面。小说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美国人,为帮助西班牙共和政府作战,被派往佛朗哥反动势力和法西斯分子占领的后方,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执行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了的玛丽亚坠入爱河,借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炸桥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乔丹经历了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折磨、爱情与职责的冲突、生与死的考验……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树林中,他匍匐在褐色的、积满了松针的地面上,手臂交叉,支撑着下颌;头顶的高处,风呼啸着穿过松树梢。他所在的山坡坡度并不大,再往下些却变得很陡峭。远处,黑黝黝的柏油路曲曲折折地穿过山口。同一个走向上,还有条小河,一家锯木厂坐落在山口远处的河边。拦水坝在泄水,在夏天的阳光照映下,泛着白光。
“现在看到的那边就是锯木厂吗?”他问。
“正是。”
“我想不起来了。”
“我们说的老锯木厂还在前面,离山口很远,现在看到的这个是你离开这儿以后造的。”
他将影印的军用地图在地上摊开,仔细观察起来。结实的矮老头儿在他肩后探着身子也在看,老头儿穿着硬邦邦的灰裤子和农民的黑外套。脚上蹬着一双绳底鞋。他刚爬山时累得气喘吁吁,正在歇息,一手搁在沉甸甸的背包上,这样的背包他们带来了两个。
“照这样说来,在这里是看不到那座桥了。”
“看不到,”老头儿说,“山口一带因为地势平坦,所以水流并不急。再往前,公路拐进林子里就看不到了,那里地势陡然低了,有个很深的峡谷……”
“这我还有印象。”
“那座桥就在峡谷上面。”
“哪儿有他们的哨所?”
“现在能看到的这个在锯木厂那边。”
这个年轻人停止了研究地形,从他已经退色的黄褐色法兰绒衬衫的口袋里掏出望远镜,将镜片用手帕擦了擦,随着焦距的调整。目镜中的景象很快变得清晰起来,锯木厂的木板也能清楚地看到了。他还看到在门边搁着一条长板凳、敞棚里的圆锯、后面的一大堆木屑;他还看到一段滑槽,小河对面山坡上的木材可以通过它运下来。望远镜里的小河清澈而平静,从拦水坝泻下来的水打着旋涡,激起的水花随风散向空中。
“看不到岗哨。”
“锯木房里在冒烟,”老头儿说,“晾衣绳上还挂着衣服。”
“这些都看到了,但没看到岗哨。”
“他可能在背阴处,”老头儿解释道,“那边现在比较热。他也许刚好在我们看不到的背阴那头。”
“有这种可能。还有一个哨所在哪里?”
“就在桥下方,养路工那个小屋边上,距离山口大概五公里的.地方。”
“这里有几个士兵?”他指着锯木厂问。
“可能有一个班长带着四个兵。”
“下面呢?”
“比这儿要多些。这个我可以打听清楚。”
“桥头那边呢?”
“一直以来都是两个。一边一个。”
“我们还需要一批人手,”他说,“你能找来多少人?”
“需要多少,我就可以召集多少,”老头儿说,“现在就有不少人在这一带的山里。”
“大概多少?”
“一百多个总是有的。但他们都是三五个一拨分散开来的。你估计得需要多少人?”
“等我们勘测清楚了桥的具体情况再跟你说。”
“你打算现在就在桥那儿摸情况吗?” “不。现在我得找个地方将炸药隐藏起来,等到我们行动的时候再去取。把它藏在一个尽可能安全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离桥的时间别超过半个小时。”
“这个容易,”老头儿说道,“咱们准备去的地方到桥头全是下坡路。不过,现在老老实实爬完这段山路才是首要任务,你这会儿饿吗?”
“还真是饿了,”年轻人说,“但是,我们还是过后再吃吧。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我给忘了。”他竟然记不住别人的名字,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个好兆头。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