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特惠超值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北宋)司马光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左传》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为官理政、治世省身的必修教材,一度被称为标准的“帝王教科书”。书中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分为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一二百多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所重视。 目录 周纪一 周纪二 周纪五 秦纪一 秦纪二 秦纪三 汉纪一 汉纪二 汉纪三 汉纪六 汉纪七 汉纪八 汉纪九 汉纪十 汉纪十五 汉纪十七 汉纪二十一 汉纪三十六 汉纪四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纪四十八 汉纪五十一 汉纪五十五 魏纪七 晋纪二 晋纪三 晋纪四 晋纪五 晋纪八 晋纪十 晋纪十二 晋纪十五 晋纪十七 晋纪二十一 晋纪二十三 晋纪二十五 晋纪二十六 晋纪二十七 宋纪五 齐纪二 齐纪六 梁纪九 陈纪十 隋纪一 隋纪七 隋纪八 唐纪七 唐纪九 唐纪十 唐纪十一 唐纪十六 唐纪十七 唐纪十九 唐纪二十六 唐纪三十 唐纪三十一 唐纪三十九 唐纪五十六 试读章节 原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倦倦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译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周威烈王姬午始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礼教是什么?就是法纪。区分地位是什么?就是君臣有别。名分是什么?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四海之广,人民之众,都受制于一人。即使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奔走服务,难道这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与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役使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支配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保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互相卫护,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加重要的了。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把《乾》、《坤》作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下来了。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了。”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但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桀、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又遇上汤、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的对手,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至死不渝了。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使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但是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礼教大节不可因此破坏的缘故。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的高下之分。 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则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则不能体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教又如何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唯独名位和器物不能借给别人,这是君王职权的象征;政治失误,国家也就会随之而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正名,认为名不正则百姓无所适从。马饰,为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先从它做起,原因在于名、器一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起于微小产生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并及时予以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壮大才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救治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力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走在霜上就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说的就是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高下最重要的就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P1-3 序言 《资治通鉴》是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的杰作。 在这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巨篇,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子都熟读此书。元世祖忽必烈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早晨进行研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圣祖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反复阅读圈点竟达十七遍之多,这也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 然而,历史永远会带有自己时代的印记,《资治通鉴》也不例外。为君王鉴史的初衷表现于诸多方面,例如主脉强调帝王沿革而轻视经济。从该书语言上讲,很多人初阅此宏卷时感到枯燥如同嚼蜡,远非《史记》、《汉书》那样,读起来能得到文学享受。然而这些都丝毫不能撼动《资治通鉴》在整个古代史学中的地位。正如《四库全书》中评价的那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 为充分体现这部巨著的独特风貌,我们将大段的原文间隔翻译,使文白对照更加清晰可见。并配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插图,以图释文,力图体现古书风貌。 为读者拨开历史厚重而浓密的云雾,从我们的先贤那里学得处事之道、治世之理,是我们编撰本书的初衷。展读这部《资治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先贤的用心良苦。 我们由衷地希望,当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的古代文化的辉煌;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从祖先的智慧中吸取养分,为自己所用。这才是千年以前的司马光倾心著作《资治通鉴》和千年以后的我们重新编辑《资治通鉴》的价值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温家宝总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