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灰袍子/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舒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韭菜坪拱北的丁义德老人家归真前半个月,我去拱北上见了他一面。老人虽是德重一方的教主,但因与我家有亲戚关系,我的二姑嫁与了他的一个侄子,他是出家人,偶尔回家的时候,就住在二姑家里,视姑父如同己出,所以我和他的关系除了教主和教民一层外,也还有着家常随便的一面。说得更深些,我们两家可算是世交,这也是两家能结为亲家的原因。我父亲的记事本里还记着一条,说他结婚的时候,母亲一方要两丈青绒,那时候日子都过得紧巴,爷爷又在劳改队上,父亲左挪右借,弄到丈二青绒,还差着不少,节骨眼上,正是丁义德爸爸(父亲的记事本里如此称呼)拿来六尺青绒应了急。他当时已经是当不成教主了,拱北也给拆毁了,他回到二姑家里被监督劳动。他不是个出家人么,于是队里就张罗着要给他说媳妇。仅这段往事就可以写出不少的文字来。然而我如今还不打算写这些,我只是要说,因着世交和亲戚的缘故,我不像一般教民那样称他为老人家,我叫他爷爷。加上知道他对读书人有些偏爱和看重,我也不像有些虔诚的教民那样,一见他就跪下来道色俩目,我给他老人家道色俩目的时候,与给普通人道色俩目并无二致,他从不以为忤。我才知道那些跪在他面前的人只是他们自己愿意跪而已。

我大概有半年多没见到爷爷了,想不到他让疾病给折磨成了那个样子,就像一床棉被给掏去了芯子。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更像是一个修行者了。他端坐在椅子上接受我的看望。我禁不住失声痛哭。直到这一刻我才掂量出他在我们这伙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分量和情谊。爷爷的病体坐在竹椅上看我的样子,我这一生都难以忘记了。旁边有人偷着拍下了老人的照片,我把这张照片拿给几个我所愿意的人看,他们当然都不认识爷爷的,我就让他们猜测老人的身份,他们的猜测让我由衷地欢喜和欣慰,他们说:看样子这是你们的……

我原本打算看过爷爷就走,拱北上人来人往,也没有可以安住的地方,加上我毕竟还是有着一份工作的人,虽不坐班,时不时还需在单位闪闪面的。但是有几个人劝我既然来了,就别急着走,老人家这样的情况,肯定有些需要记录的东西的,你不是咱们的知识分子么,你来记录最合适了。因是当着丁义德爷爷的面这样说,而且我看出爷爷似乎也有这样的意思,我就留了下来。我离开爷爷的时候,侍候的人安排说,田记者你先去休息,老人家要说啥我们随时来叫你。他们都叫我田记者。说来我这个写小说的沾了不少记者的光。说记者他们会明白的,而且显得风光,说是写小说的就让人费解了。

拱北上虽然房子不少,但是非常时期,住房显得紧张。来探望丁义德爷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即来即回,但是每个房子里还是挤满了人,白天犹可,人们还可以在院子里,夜里就都集中到屋子里来了,听说不少人只能是坐着睡觉。拱北上的保管,一个屁股上带着一大串钥匙的人,调配了大半天,才给我弄出一小间房子来,理由是田记者要帮老人家记录东西,因此上不能干扰,需要安静。这一理由让我十分的感觉不安。其实我可以和人同住的,但是说出来又怕拂了保管的好意。他为了给我弄出这一间小房,跑东跑西,出出进进,头上的汗都急出来了。我于是就住进那小房子里去。房子很小,里面盘着一面通炕,我算了一算,如果是挤紧着睡,可以睡四至五人。地上有一张桌子,简易又干净,不知是原本就有还是专为我准备的。我到底还是清静惯了,轻轻地插上门,听着院子里很多的人声和脚步声。我不知道我在这里会待几天,不知道爷爷会让我记录一些什么。若真是要我去记录,一定是一些很要紧很新异的东西吧。一个教主在其最后的日子里会留什么话或者交代,我还是很有一些期待的。这时候听见一个人喊着开饭了,他好像向几个方向喊着,以便所有的人都能昕到。拱北上我不是第一次来,有些情况还算了解的,譬如吃饭,就是到了开饭的时候,一个人站在门口喊大伙来吃。……  P14-16

目录

灰袍子

韭菜坪

短篇四则

 圈惶

 暴雨

 剪掉的嘴

 惊痨

贺家堡

果院

遗物

黄昏

尕嘴女人

迁徙

眼欢喜

阿舍

二爷

果核——记邻村的几个人

 望天子

 懒汉

 哑巴

 大姑父

低保

 王爪爪

 王尖头

 呱啦啦

 马建文

 脱书记

 王国才

浮世

杂拌(一)——采自父亲的日记

 小引

 陈太太

 小朋友

 爷爷

 讨债

杂拌(二)——采自父亲的日记

 祖太太

 太太

 太爷

 奶奶

 爷爷

 父亲

序言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朴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创作的作家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期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晚近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丰富的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图书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

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因。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各民族之融合,回族文学正处于动态变化与不断被创造之过程中。当下民族经济生活从自然形态逐步向市场化形态转变,从而导致了民族心理结构之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全新的经济格局以及新的社会心理与理念,既令人惶惑而又令人兴奋地进入现代场景的五彩生活之中。在这种精神交汇、思潮辐辏之当代场景里,一向以稳重、庄严著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一样,表现出顺应与参与之积极态度。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这种特质遭遇着前所未有之文学嬗变,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之实践也愈来愈表明了这种嬗变之不可抗拒性。故现在对回族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现象进行界定时,我们已失去了往日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轻松与从容,已经很难用回族固有之思维习惯、审美判断、情感表达方式来明确界定,这是回族文学自身在发展中带来的质的增生,也是对新的叙事模式的一种激情召唤。在这种文化愉悦交汇与思潮尽情辐辏的当代场景中,自然亦形成了现代理念与传统理念双重意识观照下的当代回族文学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判断。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族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崭新之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作品。这个时期的回族作家较之五六十年代的回族作家,显然有了更自觉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入之认识与感受。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从表象上表达民族特色,而是努力深入到民族生活、民族心理的更深层次中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人物内心世界中之积淀及其变化,力求在创作中将民族化与现代化、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较好结合起来,从而将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文化性格揭示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的回族文学,在民族性上,显然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与普遍认同。这个时期的回族文学创作,其现代生态主义写作已进入了他们的写作视野,突出表现了在中国最浩渺、广阔的人文地理空间、人与环境及其他生态之特殊遗存关系。宏大叙事不再“一枝独秀”;许多作品视角下移,通过描绘普通人、底层与草根故事,把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成长还原为具体人的精神成长,放大了人性描写,从而受到文坛关注。在创作方法上也主张多元共存,叙事类型、叙事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手法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之趋势。很多回族作家在通过作品体现民族性上,有了一种自觉意识,有了文化归属感;在创作中描绘民族生活、表现民族的生存状况,皆更加凸显了民族性。这个时期的作品,与作为主流文学的汉族的作品相比,没有停留在表现民族性的表象上,而是从精神之层面,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情感之层面去揭示民族性,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异质文化表象图景。在很大程度上,读者与社会也正是从这种异质文化图景来接受作品的。这种异质文化图景与民族性是一致的,并且凝结为一种精神动力,一种文化品格。

很显然,文学的民族性之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之意义。人类学家科班说:“任何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存在,并希望维持他们的共同体的整体性,就是一个民族。”(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9页)对作为民族的实体的共同体之认同,将自己看成是共同体中之一员,在共同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当这套丛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正值全国第22届图书博览会在宁夏举办。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成为此次盛会上的一个亮点,让回族文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惠天下”之意涵所在。

2012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42岁,宁夏海原县人,1989年毕业于宁夏固原师专英语系。当过中学教师、县委宣传部创作员。其写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有作品译为法文、日文、俄文等。现为宁夏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灰袍子》这本书就是由他所著,收录其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包括:《灰袍子》、《韭菜坪》、《黄昏》等。

编辑推荐

由回族作家石舒清编写的这本《灰袍子》是“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之一,收录具有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包括:《贺家堡》、《尕嘴女人》、《眼欢喜》、《果院》等。爱好民族文学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