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定地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在大革命中,有效地促成了北伐的胜利开展……《我们一起走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99个故事》(作者张神根、姚燕)这本以党群关系为主题的读物所讲的故事,不追求“高、大、全”,读在心里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一起走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99个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张神根//姚燕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定地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在大革命中,有效地促成了北伐的胜利开展……《我们一起走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99个故事》(作者张神根、姚燕)这本以党群关系为主题的读物所讲的故事,不追求“高、大、全”,读在心里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内容推荐 《我们一起走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99个故事》(作者张神根、姚燕)这本以党群关系为主题的读物所讲的故事,不追求“高、大、全”,读在心里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 书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的故事,读后会让人深刻认识到党在成长过程中,是那样地一时一刻不离开群众、离不开群众,如同鱼儿和水一样相互离不开。党员干部为了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生命。群众在党遭受挫折时对党不弃不离,帮助党走出困境,党群共苦比同甘更令人动容。 故事里的“小”人物占多数,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水滴”,但是在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些“水滴”照样五彩斑斓,像迎着阳光一样多姿多彩。 《我们一起走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99个故事》讲故事的方式,仿佛两个多年的老友促膝而坐,娓娓道来,波澜不惊。这样的一本故事书,相信你会喜欢。 目录 前言 上篇 为了站起来:我们一起创建新中国 第一章 不抛弃,不放弃,党群 共创根据地 ——记闽浙边根据地的斗争 1 “五抗”斗争 2 山门底“五虎将” 3 党群巧施反问计除 叛徒 第二章 还原“一九四二”:记党在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救灾 4 先勒紧自己的裤 腰带! 5 “一把米”、“一升糠” 和“一个窝窝” 6“照顾群众的肚皮!” 7 “男挑女织,以工代 赈,生产自救” 8 “上下齐心,手刃蝗 虫,大兴农耕” 第三章 “不与群众争树叶!” 9 “不与群众争树叶!” 第四章 抗日烽火中修复淮河 大堤 10 抗日烽火中修复淮 河大堤 第五章 从晋西农民币到闽西土 里盐:对敌经济斗争里 密切党群 11 吕梁山里的农民币 12 闽西土里熬出盐 第六章 “再苦不能苦孩子”: 战时根据地的教育 13 “再苦不能苦孩子” 第七章 《大众日报》是怎样 大众的? 14 《大众日报》是怎样 大众的? 第八章 张晓非的故事:从西洋 画派到创作《怎样养娃》 15 从西洋画派到创作 《怎样养娃》 第九章 “山东大嫂儿”里的 小“识字班儿” 16 娶妻就娶“识字 班”,嫁人就嫁八路军 17 一口饭,做军粮,一 块布,做军鞋 第十章 农村少年眼中的共产党 18 农村少年眼中的共 产党 第十一章 掩护你:没有血亲的 亲情 19 小脚女人走出生命 大道 20 高僧义薄云天助 革命 21 新娘子急中生智救 张震 第十二章 亲民:大人物的小细节 22 领袖与农妇 23 革命强中强 24 五台山上和尚连 25 贺老总讲党课 26 老太太的“包袱” 27 一块模糊的界碑 28 老乡挑水再不用瓢 舀了 29 彭湃碰钉子 30 “牛大还是绳 子大?” 中篇 为了富起来:我们一起同甘共苦 第十三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个都没有少! 31 党中央领导人决策 “一翻又一翻” 32 中国人民志愿军打 赢出国“第一仗” 33 中国人民结成“万 众一心” 第十四章 三年困难时期,群众 为啥还跟着共产党? 34 “夹边沟”的背 后…… 35 梅家营村里的亲 历记 36 “干一杯酒,外加一 亿斤粮食!” 37 实事求是年:向群 众摊牌、取经、求解 第十五章 七千人大会:为民 请命的面孔 38 党员干部发扬“五 不怕”! 39 老虎屁股真是摸不 得吗?偏要摸! 40 检举信与“群体孤 立”:为民请命的“小” 面孔 41 会后的思考…… 第十六章 红旗渠里,鱼水情长 42 愚公移山,重新安 排林县河山 43 今天喝你一碗水, 来日还你一条河 44 水库工地“穆桂英” 45 建设英雄“董存瑞” 46 毛主席送来的幸福 水,好甜啊! 第十七章 群众为啥“先祭谷公, 后祭祖宗” 47 “上战秃头山,下战 飞沙滩” 48 革命的目的,就是 为了群众生活! 49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 们的工作 50 总不能自己安排自 己吧! 第十八章 “两弹一星”:党的 决心和人民的炸弹 51 打破核讹诈,追逐 “蘑菇云” 52 自力更生,全国“一 盘棋” 53 普通找矿入的“神 秘”人生 54 农民手里“捏出”的 “人民炸弹” 55 科技意义之外的 “两弹一星” 第十九章 “文革”中保护县委书记: 一场不是游戏的群众接力 56 一场不是游戏的群 众接力 第二十章 四五运动:党内和 庶民的“正能量” 57 “组阁”的较量与全 面整顿 58 南京:群众抗争的 先声 59 西安:诗歌祭忠魂 60 太原:抗争的传递 61 北京:抗争的高潮 下篇 为了强起来:我们一起铸就中国梦 第二十一章 大包干:一场“不要 饿肚子”的拔河比赛 62 严俊昌:一个生产 小队长的生死抉择 63 常振英:“搞包产到 户试点试试看吧” 64 王业美:“就按你说 的‘单干’搞一下” 65 朱景本:“判断社会 主义的标准不是‘单 干’、‘双干”’ 66 陈庭元:“我是王小 二盖猪圈,一心朝南 啦” 67 万里:省委书记里 的“排头兵” 第二十二章 姓社还是姓资: “傻子”与伟人的 三次隔空对话 68 年广久:“傻子”的 开始 69 第一次:“放一放” 70 第二次:“不要动” 71 第三次:还是不 能动 72 定论:邓小平南方 谈话背后的故事 第二十三章 向贫困宣战 73 准备到中央去放 一炮! 74 海雀:中国第一个 农村改革试验区的 诞生 75 总书记的电话 76 定西告别绝对贫困 第二十四章 我们一起快步走: 西部大开发 77 中央的决策:旱灾 “激活”大开发战略 78 平怀村不再是“笨 村” 79 小羊也要防“非典” 80 西藏:告别最后一 部手摇电话 81 接力:开启西部大 民生时代 第二十五章 称兄道弟的大干部 82 “哪个村子最穷啊?” 83 “培民路”和“郑为 民” 84 称兄道弟的大干部 85 一起住进“水围子” 86 “我守着前门,你帮 我把好后门” 87 湖南人的热爱与 自豪 第二十六章 “小”人物的大胸怀: 村党支部书记的传奇 88 吴仁宝的时代和 传奇 89 从“穷够了!穷透 了!”说起 90 “有福民享,有难官 当” 91 先富很光荣,还有 带后富的荣耀 92 团队:不是一个人 的胜利 第二十七章 鱼水还是油水: 环境群体性事件 里的思考 93 2012:环境群体性事 件爆发年 94 改进:从“双三十” 到“河长制” 95 立法:重回群众的 赋权时代 96 政府与绿色NG0 的合作共赢 第二十八章 从被动到主动:群众工作 部诞生记 97 曾经,我们这样对 待群众上访 98 义马模式:无奈的 自发尝试 99 重唱“群众”这首 歌,多个地方党委成立 群众工作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36年10月中旬,刘英率领部队200多人,加上各地游击队共有300多人,计划攻打驻泰顺富洋碉堡的浙江保安团,拔除敌人据点,巩固根据地。经探明敌人增兵到一个营,又有碉堡工事,易守难攻,决定把敌人引出来加以歼灭。刘英把部队部署于仓边三降山(又名龟仔山),派一支地方游击队有意暴露目标引诱敌人,又派当地群众到富洋向敌人报告游击队到达仓边的消息。第二天,敌人果然出动一个营,分两路向仓边包围过来。一路由敌副营长陈达德带领,直接向仓边进犯,进人红军伏击圈,被红军全部歼灭,陈达德也被红军俘虏。另一路敌人进到车头,听到这边战斗打响,赶来救援,也被击退。红军打仗时,群众积极配合,站在山上助威,喊杀连天,红军打了胜仗,他们勇敢地冲上去抓俘虏,收缴武器。 仓边大捷后,军民一起在淡竹阳开庆祝大会,搭台演戏。不料浙保安团和闽保安团共2000多人兵分三路向淡竹阳包围过来,当群众接连来驻地报告敌情时,红军领导人麻痹轻敌,认为消灭敌人很有把握,遂按兵不动,而由地方游击队防守山头。本来如能及早部署,利用淡竹阳的有利地形,在游击队的配合下,红军集中兵力消灭一路敌人是有可能的,群众如能及早撤出也可以减少损失。由于在关键时刻贻误了战机,当敌人抢占了淡竹阳周围山头后,红军还在淡竹阳村,处境十分不利,好在红军战士久经锻炼,机动灵活,一番激战之后,部队大部分突围出来了。敌人占领了淡竹阳后,疯狂进行烧、杀、抢,群众受了很大损失。 1936年11月,蒋介石派刘建绪的第四路军由湘人浙,并在巨州设立“闽浙赣皖四省剿共指挥部”,以刘为总指挥,调集正规军和保安团等约十余万兵力进行“围剿”,重点进攻浙南游击根据地。这次“围剿”,采取进攻中央苏区时的反革命策略,占领一地,即构筑碉堡,派兵防守,步步推进,层层缩小包围圈。所有村庄实行联保联甲,强迫群众并村。 尽管由于红军领导人麻痹轻敌导致淡竹阳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但是根据地的群众仍然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支持根据地党委和部队的工作。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根据地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斗争。福鼎区群众一夜间破坏了从福鼎到分水关的全部电话线路。茗阳等地地下党员和群众,在敌人强迫筑碉堡时,就白天筑,晚上拆,使碉堡很久筑不成。岭头乡长谢阿登(地下党员)和群众采取又拖又顶的方式坚持不筑碉堡。茗阳的群众把粮食、牲畜转移到山上藏起来,甚至把石磨都搬走,使敌人没吃没喝蹲不住。在敌人进攻的第一阶段,碉堡未建,立足未稳,车头、富洋等地干部群众纷纷要求特委武装去支持他们打击敌人。当时特委内部有两种意见:一是乘敌人立足未稳,依靠群众打击敌人;二是等待主力红军回来再打。由于后一种意见占上风,浙南特委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车头群众要求打,特委说不打,直接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群众曾责问特委“为什么按兵不动?”1937年1月,当刘英带领红军主力回到闽浙边时,敌人碉堡已经筑好,各种反动组织已经建立起来,边界地区已被敌人控制,由于前些时候浙南特委的犹豫等待,失去了主动打击敌人的机会,党委和群众面临的困难更大了。 敌人筑好碉堡,驻扎了一连兵,周围的村庄实行联保联甲制,还组织联甲队站岗放哨,封锁交通要道。联甲队员有好些都是支持党委的基本群众,有的还是中共党员和积极分子。因此,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照样可以进行活动,一个连的敌人驻扎在这里也等于瞎子。但是,党委和群众所面临的形势还是比以前更加艰难。 1937年2月间,省委在泰顺天门下后门山上牛塘汪一座房子里召开会议。省委根据敌人重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决定部队化整为零打游击,地方干部分散隐蔽活动。采取“隐蔽精干”和“白皮红心”的策略,派一些党员和积极分子当伪保长和村丁,以便坚持斗争,掩护党的干部,保存革命力量。 浙南特委同省委机关分开后,形势日趋紧张。福鼎县委书记刘清扬因交通被敌人封锁,回不去。福鼎地区的工作由郑魁暂时负责,他在柴头山一带坚持斗争,在太姥洋一次作战中被捕,于桐山壮烈牺牲。福鼎县委垮了,鼎平上、下东区中区党组织也遭到了破坏,特委机关转移到平阳去。一些开展工作的党员干部与特委机关失去了联系。泰顺县委书记兼泰东北区区委书记周钦明和区委委员谢卿城被叛徒出卖牺牲。鼎泰区区委书记陈文凯、区委委员翁振南和泰平区区委书记陈鸣皋叛变。陈文凯带着2000多元和两支短枪、八支长枪投降敌人。陈文凯、陈鸣皋、翁振南都是茗阳人,对当地情况和党委的活动规律非常熟悉。三个叛徒带着敌人到处逮捕,杀害我党同志和革命群众。党的基层组织和交通站遭到严重破坏。他们还像猎狗一样紧紧地跟踪基层党委的党员干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茗阳站不住脚,退到高滩、南峰山、何坑、上奥、青山岭、柴山、百井丘一带,一天转移一个地点,甚至好几个地点,跟敌人兜圈子,环境异常艰苦。坚持在泰顺斗争的同志只好钻山洞、吃树皮,栖身在峻岭密林之中。敌人天天搜山“围剿”,党活动的地区越来越小。 尽管党的工作遇到了极其严峻的形势和困难,但是当地的群众还是坚持和党战斗在一起。对于党,群众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全力支持根据地的发展。有一次,鼎泰区区委书记郑丹甫等人在柴山进行斗争。敌人搜到跟前,郑丹甫化装走了出去,蔡爱凤也化装成采茶妇女上了山。郑丹甫的警卫员林宗红和交通员谢加石来不及出来。掩护他们的房东黄章英急中生智,把自己祖宗的坟墓洞口打开,让他们两人藏在墓洞里,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查。P6-8 序言 近来,为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是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接着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教育活动,习总书记说得很深刻也很深情:“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 在开展这次活动的过程中,编写这样一本关于党群关系的读物,客观记录党和人民群众在92年历史中是怎样血肉相连、同仇敌忾、唇齿相依、同舟共济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编写这样一本关于党群关系的读物,实在备感压力。 按照要求,这本读物首先要以宣传党90多年来的党群关系为主题,以弘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主线。关于这个主题和主线的宣传已经很多很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些老套。秉承尽量不落老套的追求,本书的最初定位选择了“要有新意”的编写设计。是否真的有新意,有多少新意,敬请广大读者裁夺和指正。本书若能做引玉之砖,所有的努力就算是有了善意的回赠。 本书试图进行党群关系的宣传和教育。怎样宣传和教育才能使本书区别于传统的党群关系宣传读物,让这本读物能具有客观性、思想性和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作者,我们作了以下几个设计,或者说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进行党群关系的研究、宣传和教育要坚持“成绩要说够,错误要讲透”的客观原则。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党群关系曾经有很多种比喻。比如:“血肉联系”、“鱼水关系”、“舟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这些令人颤动的比拟是真切的,反映了党群关系的主流,是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坚持群众路线,秉承党的根本宗旨并取得伟大成绩的一种说明。但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难道就没有党群关系失和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党脱离群众,没有采纳群众意见,一意孤行,最终给群众带来损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时候,尽管是少的,但也是有的。选取这样一些材料来编写,会降低党的形象吗?个人认为,真实地反映一个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就要记录它的失误和挫折。正是通过这种客观的反映,人们的眼睛里才会有党的更真切的伟大形象,更加为党的成长而动容。更重要的是,对这种错误和挫折的叙述里还包括了广大群众对党的“不抛弃,不放弃”。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胜利,党群同甘;党遇到挫折,犯了错误,广大群众不离不弃,生死与共,帮扶教育,党群共苦。同甘,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不过,共苦曼应该让后人记住。因为,在共苦中,我们既看到了真实的党,又看到了伟大的人民。所以,本书的开篇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党群共创根据地。” 其次,进行党群关系的研究、宣传与教育要坚持领袖人物和普通人物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常说,党90多年的历史,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像大海。大海里,有惊涛拍岸的千层浪,也有沧海一粟的小浪花,更多的是无数的小水滴。领袖人物是大海里奔涌在最前端的“千层浪”,他们的身后却是无数默默无名的小水滴——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关于领袖人物心系群众,爱民亲民,舍己为民的研究和宣传很多很多。各种文献,各种传记,各种回忆录都对他们的爱民佳话进行了多角度的记述。这种记述是应该的。作为领袖人物,他们的言行具有很强的榜样作用。“大”人物和“小”百姓的反差也增强了这种宣传和教育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特别是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和群众接触得更多的是无数无名的基层干部。这些基层干部身处政权的第一线,带领千千万万的各地群众为新中国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一起同甘共苦,奋勇前行。他们中,有的人为了戴“草帽”的农民,不惜放弃自己的“官帽”,支持农民的首创精神;有的人为了保护干部群众,与群众一起和错误路线作斗争;有的人为了改变穷山恶水,和群众一道改换天地;有的人为了群众的生计,殚精竭虑,和百姓一起脱贫致富。他们没有“高大全”形象,甚至也会有小小的错误,但是,不论他们身处哪个年代和地域,你都会感觉到,他们就在自己身边。当梦想照进现实,这些鲜活而真实的人物更应该被记录。所以,小册子的选材就聚焦在了这些人的身上——杨贵、谷文昌、陈庭元、吴仁宝等等。 最后,进行党群关系的研究、宣传与教育要坚持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常说,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堡垒,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指的是集体或者团队。诚然,故事里的事都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做出来的。党群关系里的故事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后面都有一个紧密团结、坚强有力的集体。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编写的时候就以他们这些代表人物为主要线索来展现整个集体的面貌。同样,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群众的生产生活是丰富而繁杂的,要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想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就需要一个集体去全面地处理群众的各种困难,带领不同的群众去争取土地,去吃饱穿暖,去艰苦创业,去脱贫致富。这些集体里面的人,他们在“代表人物”的光环下,籍籍无名,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也应该被历史所记录,至少应该被历史所反映。所以,本书的选材里就有了李运保所在的中共林县县委、有韩先楚所在的甘肃军区党委、有赵毛妹所在的华西村村委会等等。 党群关系的研究、宣传与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探索,这本书就是我们努力探索的初步成果。请有志于此的同行给予密切关注,并愿共同携手前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