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纪本生
【题解】
“本生”就是将保全生命作为根本。在作者看来,外物既可养生,又可伤生,而保全生命的方法就在于正确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圣人讲究重生轻物,认为“以物养性(生命)”,也就是对外物“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才能够“全其天(生命)”。富贵的人重物轻生,多为外物所迷惑,所以“以性养物”,贪图物质享受,这样年深日久必将导致伤生亡国。作者的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杨朱一派的“贵己”学说,目的在于劝谏那些骄奢淫逸的君王修身养性,励精图治。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①。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撄(yīng):触犯。
【译文】
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的,是人。能抚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触犯它的人是天子。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也是设立职官的原因。设立职官,就是为了保全生命。当今世上有一些愚昧的君王,大量设职官反而违背上天意愿,则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譬如整饬军队,用以防备外敌入侵。如今训练军队反而是攻打自己人,这也就丧失了整饬军队的本来意义。
【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①,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注释】
①抇(gǔ):搅乱。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使它变浑,所以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长寿的,外物将他迷惑,所以人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用来供养生命的,而不是损耗生命来供养外物。当今世人,愚昧者大都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所以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以重为轻,以轻为重。像这样,无论做什么都是会失败的。持这种态度做君王,就会违背百姓意愿;持这种态度做人臣,就会败乱朝纲;持这种态度做人子,就会狂妄无礼。一国之中有三者中的一者,就无法幸免,必定灭亡。 【原文】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①,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③。遁焉,性恶得不伤?
【注释】
①慊(qiè):惬意,满足。②喑(yīn):哑。③遁: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
【译文】
现在有这样一种声音,耳朵听到一定会感到惬意,但是听了就会让人耳聋,那么人们一定不会去听。有这样一种颜色,眼睛看到一定会感到惬意,但是看了就会眼瞎,那么人们一定不会去看。有这样一种味道,嘴巴吃了一定会感到惬意,但是吃了就会变哑,那么人们一定不会去吃。所以,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是,对生命有利就会取用,对生命有害就会舍弃,这便是保全生命的做法。世间的富贵之人,对于声、色、滋味的态度,大都很糊涂。他们日夜索求,有幸得到就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放纵自己沉浸其中,如此生命怎能不受伤害呢?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