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牛耕曾与人合著长篇传记《冯玉祥将军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敌营二十年:廖运周将军的非凡经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投身商海,现为三仁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监事、无锡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
本书为其随笔作品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圣人一起思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牛耕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牛耕曾与人合著长篇传记《冯玉祥将军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敌营二十年:廖运周将军的非凡经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投身商海,现为三仁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监事、无锡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委员。 本书为其随笔作品集。 内容推荐 《和圣人一起思考》主要讲述了作者比较优秀的散文,主要在收录了:《难忘的歌唱难忘的歌》、《没被叫过老师的老师》、《完达山伐木生活拾趣》、《在北大荒“吃”的记忆》、《李渤的快乐&快乐的李渤》、《从吐鲁番到火焰山》、《横越天山》、《漫步库尔勒》等文章。 目录 悟在身外的瞬间 高洪 和圣人一起思考 说说《论语》的“凤头” 再说说《论语》的“豹尾” 浅议“境界” 孔子最讨厌什么? 四海之内皆兄弟? 辨“惑” 感悟“禅定” 神秀和慧能留下的公案 吉日,亦须良辰 送礼的学问 三十六计,好可怕! 伟哉,泰伯! 周文王和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的人格化 体味“塞翁失马” 值得追念的盗贼 和圣人一起思考 传统与道德杂议 追忆 人生有悔 忘年之交——追忆程思远先生 程思远先生的三件墨宝 艾青老两口为我吵架 两个心地纯洁的老头儿——巴金和汝龙的一段往事 我见过的冯玉祥的秘书 尹冰彦先生印象 难忘点拨之恩——怀念冯理达先生 我给叶帅开稿费 为朱学范老人改错 张大姐手中的包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歌唱难忘的歌 没被叫过老师的老师 完达山伐木生活拾趣 在北大荒“吃”的记忆 李渤的快乐&快乐的李渤 老泥鳅的故事 悲情Y君 我的尖山情结 大漠魂灵 天池行 从吐鲁番到火焰山 横越天山 漫步库尔勒 大漠魂灵:胡杨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文人写文章,有“凤头”一说。文章的开头,一定要写得斑斓多彩,生动有力,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流传了数千年的《论语》,也有它的“凤头”。 我认为,这就是《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前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我们从读小学时就应该知道的文字。但大多数人只记得前两句,对第三句几乎毫无印象。更可怕的是,有不少读者,看到这三句话时总是一掠而过,觉得这些文字简单易懂,不用深究。 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我觉得,孔夫子的弟子们之所以将这三句话联在一起,并且排放在《论语》一书开篇的位置,绝非随便行之。仔细思考之后,你一定会认识到,这是孔门弟子独具匠心的安排,是他们的智慧的体现。 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大多关心芸芸众生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劝导大众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追求美好愉悦的精神境界。孔夫子当然也是这样一位伟人。老人家在这里讲的三句话,应该是他对快乐生活的理解与高度概括! 第一句,是说学习之后要有实践和操作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有事情可做”,不至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悦乎,形容那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满足的喜悦之情。 第二句,是说要有朋友可交往。没有朋友的生活,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是一种极其庸苦的生活。和远方朋友的相聚,用一个貌似手舞足蹈的“乐”字来表不,生动而具体,寓恿十分深刻。 第三句,不被人理解也不恼怒、生气,不就是君子吗?是说,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更高层次的快乐。 三种快乐,组合成了人生非常美妙的乐章。 看到这里,朋友,你能不发自内心地赞叹《论语》编排的高超技巧吗? 可能是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古代圣贤们都很注意文字的简练,短小精悍,绝无半点废话。或许就是因为简练的缘故,其所蕴含的内容,特别的丰富。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圣贤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所以,中国古代圣贤的著作,往往令人百读而不厌。说句也许是过分的话,那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能够看两遍、三遍的人,不会太多。而读《论语》超过八遍、十遍的,却是大有人在。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论语》“凤头”的丰富内涵。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关键字是“学”和“习”。孔夫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吃饭,不睡觉,冥思苦想,费那么大的力气,还不如去认真地学一学。他老人家是从亲身体验中获知“学”的重要意义的。 学与不学,大不一样。还是在《论语》中,孔子又对“学”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5日货》)崇尚仁德,但不注重学习,就会陷入愚蠢且荒唐的境地。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熟知的寓言《东郭先生》。那位老夫子,自以为贯彻了仁德的精神,其实是把自己扔进了愚蠢的泥潭,险些被恶狼吞噬掉性命。类似的教训,相信在现实世界中亦不乏见。喜欢讲究智慧,却不喜欢学习,容易一味地耍小聪明,变来变去,流荡而没有归宿。喜欢讲究信用和诚实,却不重视学习,就容易被他人利用,甚至遭人伤害。喜欢直言对人,自以为堂堂正正,一片好心,但若不注重学习,会被他人认为是出言不逊,言语尖刻,不通情理。喜欢拔刀相助,勇气过人,可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常常会因自己的过分冲动而惹来大麻烦。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某些本来是见义勇为的好人,行为稍有不慎,竟然由于“防卫过当”,把自己送进了牢房。 学习的重要性,已经被孔夫子强调得很充分了。那么,怎样开始我们的学习?或者说,我们要学习些什么呢? 先贤们也有精心的说明: 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门弟子讲的学习内容,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更不是为了和外国人打交道而准备的外语。孔夫子认为,学习的根本宗旨,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习和其他人恰当地交往。具体地说,就是怎样妥当地处理与父母、兄弟、朋友、妻子和君主(也可以理解为上司)的关系。 说几句或许是题外的话。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有儒道释三教合一之说。三教合一,应该是以儒家为核心逐步形成的。三者的互为补充和支持,体现了多种文化体系精华部分的高度融合,显示出了人类文明的大智慧。 道家强调的是人类个体的修炼和调养,养生、养性,成仙成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则有三世佛之说,时间跨度格外的长,着眼于人们的前世、现世和后世,从轮回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儒家更看重现实世界,创造出一整套伦理准则和具体方法,指导人们与周围的同类和睦、和谐相处。 道家制造的是保健品,需不需要可以由本人自主判断,但它确实能帮助你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儒家提供的是必需品,只要生命存在,就难以脱离儒家设计的生活轨迹。因为,任何人都不能摆脱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佛家生产的则是奢侈品,它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跳跃出来,纯粹以满足部分人类的更高追求为终极目的。 这三者组合起来,人类的生活画面就显得比较完整了。P3-5 序言 有一种声音,经过长长的岁月,仍然有响亮的回声; 有一些故事,讲过一遍又一遍,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有一种精神,经得起人情冷暖,总打动善良的灵魂; 有一些话语,讲出来平平淡淡,听起来却历久弥新。 很多年了,我们都习惯把牛耕先生叫做“牛老师”。第一次听牛老师讲“和圣人一起思考”这个题目时,他的面前连话筒也没有,只在手里攥着几张也不知道是不是写了字的小卡片。没想到,这一讲竟一发难收,绵延至今不绝。 在茶馆、在咖啡厅、在饭店,只要牛老师在场,必定分析社会经纬,评点时事纵横,而且先生的论据多取自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引用时多是大段吟诵,然后一句一句解释,古语今事竟似那般契合,圣人之标杆好像就在身边。常常是讲者娓娓道来,听众静静颔首,那时我们总有在享受一场山寨版“百家讲坛”的快乐感。 后来牛老师开了博客,每次他讲的那些内容都上去了,这让我们欣喜不已。一年前,终于是我们年轻人耐不住寂寞,觉得只读博客不过瘾,只我们几个人看也不过瘾,我们鼓动先生出书。牛老师起先反对这个“馊主意”,后来说的次数多了,先生不再坚持,我们才有幸看到这本书的出版。 牛老师曾是在黑土地上以苦为乐的热血青年,又在编辑出版界耕耘多年,现在边文边商,商界的伙伴喜欢他的文气,文化界的同仁佩服他遨游商海的本事,所以他的朋友很多,特别是结交的名人学士多。平时听牛老师讲起许多名家逸事,恐怕再出一本书也写不完。但就牛耕老师的本意而言,他不想写这些东西,因为他不想出这个名。然而与名人大师的交往,留给他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正是牛老师在本书中拿出来与大家共享的。 岁月是一把无情而公正的筛子,日子全都一一溜过,只有记忆留在心灵深处。有一种过来人,历经风风雨雨、沧海桑田,讲出来的故事却总是充满…光和清新,因为那些阴霾和黑暗,他根本不曾在心里为它们留下位置。他不说北大荒冰封的艰难,只展现阳光下的真实与活跃;他也不说每天日落后的孤寂,只说日出前的霞光与期待。我总觉得,牛耕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听牛老师讲得多了,我终于承认,这世上应该真的只有阳光,只有曰出。你不在阳光下时,阳光在照着地球另一边的另一个人;你陷入黄昏的暮色巾时,另一些人正准备欣赏日出。所以,只要你肯,你随时可以走出自己的灰暗;只要你肯,你完全可以天天得到新的太阳。 今天,我们努力地思考,却仍然迷茫;我们不停地制造新词,却难解困惑;我们拼命地营造家园,却仿佛离理想越来越远。比我们知道得多的人,不见得肯倾囊相授;比我们站得高的人,未必会俯身指点;比我们看得远的人,可能也吝于与他人分享。人在旅途,能偶遇一个慷慨的,讲讲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你歇下来听一听、想一想,岂非幸事?至少我们可以,在身的忙碌与奔波中,辟出些许的静闲,触摸并体悟那心之所语、心的所在。 在我眼中,牛耕先生本来是都市中的隐者,如今我作为最初的拜访者之一,被牛老师叫到门口来,为各位读者当一回迎客跑堂,请各位稍作停留,到先生的书中小憩。 是为序。 2009年12月1日 后记 二十多年没有提笔写东西了,文笔生疏,脑筋迟钝,之所以能慢慢腾腾地完成这几十篇文字,真的要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 旧日北大荒的老朋友贾宏图、金国良、黄海、赵同刚、邵煜栋、吴乃华、凌大卫,以及最近十几年来在上海结识的好友孙枫、刘锦荣、钱晓华、张建峰、花明、章佩茹,给了我诸多指教和帮助,在这里不能不道一声谢。当然,给予在下帮助的朋友还有许多,只是囿于篇幅所限,难以将朋友们的大名一一列出,只能靠“心领神会”四个字请求大家谅解了。 还有,这些文字的成型,不能不联系到我的太太韩长俊。没有她的支持和无私贡献,恐怕根本不会积淀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夫妻之间用不着总将“谢”字挂在嘴边,套用一句现成的话:假如这能构成一份功劳,就应该有她的一半! 最后,我要特别致以谢意的,是浦东政协的张淑琴女士。这本小册子中的两篇文字,是她精心整理出来的。淑琴娴熟流畅的文字功底,以及她的积极和热情,非常值得学习和效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