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座城的民国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海永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海永编著的《一座城的民国记忆》内容介绍:开封这座城有大悲大喜的过往,且不说她风华绝代的八朝古都历史,近代,她是民国时期河南省会所在地,省会城市加上八朝古都的底子,让开封在民国时期依然呈现着顾盼生辉的“美人”风韵——虽然迟暮。

梁启超、康有为、鲁迅、沈从文、梅兰芳、徐世昌、冯友兰……这些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皆与开封结下了或深或浅的因缘——从而转化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当年的风流虽被雨打风吹去,但一记忆一却潜藏在了岁月深处,仿佛无主,静待人来。

她等到了,这个人,就是历史钩沉者刘海永,他背着单反相机,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历史,还原一座城的民国记忆。

内容推荐

刘海永编著的《一座城的民国记忆》被媒体誉为研究民国开封的第一本书。开封这座城有大悲大喜的过往,且不说她风华绝代的八朝古都的历史,近代,她是民国时期河南省省会所在地,省会城市加上八朝古都的底子,让开封在民国时期依然呈现着顾盼生辉的“美人”风韵——虽然迟暮。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第一人冯汝骙故居在开封,徐世昌、张钫、张登云在开封,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在开封,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转化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城市和人一样,悲喜过后历练出的是一种波澜不惊的淡定,这样的城市经得起繁华,也承受得了冷清,担得起盛誉,也扛得起不屑,当年的风流虽被雨打风吹去,但“记忆”却潜藏在了岁月深处,仿佛无主,静待人来。她等到了,这个人,就是历史钩沉者刘海永,他背着单反,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历史,还原一座城的民国记忆。

目录

◆大师背影渐远去◆

康有为:游历开封留遗韵

梁启超:饮冰室外传思想

于右任:甲辰会试贡院行

鲁迅:开封民生系心弦

李叔同:曾到开封为功名

傅斯年:开封演讲布薪火

施蛰存:满园兰蕙开四窗

沈从文:两京传书论章草

叶鼎洛:最是情痴为香魂

◆梨园舞台留余韵◆

汪笑侬:“伶隐”寓汴剧改良

葛文玉:国粹神韵绽汴京

梅兰芳:万人空巷看梅郎

程砚秋:春烟秋水君子风

尚小云:侠气清声誉梨园

马连良:须生泰斗“活孔明”

马最良:戏里不知身是客

刘奎官:梨园舞台“活关羽”

◆名士风流铮铮骨◆

邵瑞彭:魏晋风骨自不群

武慕姚:胸无芥蒂心常坦

郭仲隗:为民请命立千秋

靳志:旷代才华海内名

张了且:秉笔直书担道义

祝鸿元:文人风骨真名士

许钧:妙笔生花著华章

曾次亮:文人傲骨君子风

李白凤:诗剑平生任我行

赵祜:半生古画献国家

◆风骨文章屹风雨◆

徐世昌:小巷走出大总统

王洛宾:青春小鸟曾徘徊

李静之:为民前锋担道义

李蕤:以笔为旗化流萤

陈嘉庚:赤子丹心映海红

时经训:长夜飞舞划夜空

王冠五:誓与守城共存亡

关百益:中原文博奠基人

冯汝骙:满清殉葬第一人

邹少和:豫剧史论开拓者

陈慰儒:曾经谏言花园口

胡石青:淡泊名利启民智

刘岘:心系民族共命运

◆士志于道明月心◆

徐玉诺:特立独行寻路人

沈三:一代跤王誉神州

尤海仙:喝彩全凭手艺强

张杰尧:才思敏捷受欢迎

冯友兰:智山慧海传真火

师陀:“果园城”中乡土风

张善与:心怀教育救国愿

张登云:誓死不当卖国贼

赵清阁:锦心秀女情意深

刘玉华:双刀如雪扬国威

张文广:德艺双馨传四海

李时灿:革新教育育英才

张钫:心系灾民“老家长”

武玉润:身处污浊志不染

试读章节

1932年,刘岘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偶然买到了鲁迅和柔石编印的外国木刻画集《艺苑朝华》,他反复比照、实践、领悟到一些技法。后来又找到了一本《木版画雕法》,他如获至宝,水平日益提高,不足半年时间,就刻了50多幅,内容多为车夫、报童、乞丐、饥民等,再加上几十幅木炭速写,1932年夏,在河南开封双龙巷“兰封同乡会”的三问北屋里面举办了《王泽长木刻木炭画展》。这是他的第一次展览,当时《大梁日报》上刊出专页,作家叶鼎洛还为他写了热情洋溢的介绍文章。参观者众,很受青年学生和小职员们的欢迎。刘岘的作品因多以下层劳动者生活为主题,从而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被认为有“扰乱治安”“越轨行为”之嫌。画展被迫停展,他也只得只身逃到上海,有幸认识了鲁迅先生并与鲁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年仅18岁的刘岘,从1933年10月在上海第一次见到鲁迅,到1936年的三年间,鲁、刘来往通信51封被记录于《鲁迅日记》。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没有写进《鲁迅日记》里的信件往来,以及鲁、刘直接会晤的次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刘岘受教于鲁迅的情况。鲁迅在与刘岘的接触和通信中,对刘岘的构思、构图和技法一一点评,指导和批评,并耐心启发指出改进意见。使刘岘受益终身。文学家萧军说:“在30年代,鲁迅的两只手,一只手培育了若干青年文艺作家,我本人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只手培育了若干青年木刻家,刘岘同志就是其中之一。”1934年春,刘岘所送鲁迅的年画,成为开封木版年画在国内最早的孤本和存世物。

1934年7月,刘岘到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留学,师从著名木刻家平塚运一,掌握了木口木刻的刀法,成为我国最早、最成熟地掌握这种刀法的版画家。1937年,他回到上海参加留日归国同学会救亡团,部分河南籍留日学生成立了抗日救亡分团,回河南做救亡宣传工作。几经周折,他们到了开封,在火车站受到开封学生的热烈欢迎。河南抗敌后援会的同志把他们安置在国民党开封县党部,刘岘他们在开封举办了《抗战宣传美术展览》,激发起开封学生的爱国热情。刘岘自编自刻了连续木刻《没有字的故事》和《抗战版画》揭露日军暴行,激发国人斗志。在抗日烽火中,刘岘和相恋多年的恋人王卓君在开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后,第二年到了竹沟,参加了新四军,创办拂晓剧团和拂晓木刻研究会。1939年,调到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刘岘认为自己参加革命工作,除了教学之外,用自己的创作来表现现实生活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亲手拓印几十幅在延安创作的版画《伏击敌火车》《晓夜行军》《挖窑洞》等作品结集为《木刻续编》。毛泽东看了他的作品,挥毫题词:“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抗战胜利后,刘岘在《中国时报》的支持下来开封再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刘岘晚年十分眷恋家乡。1986年初夏,刘岘决定将他各个时期的木刻代表作100件,捐献给家乡兰考。1990年10月,彭真为兰考“刘岘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如今整修一新的刘岘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刘岘的版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刘岘光辉的一生。

刘岘对开封朱仙镇年画出版社工作更是关爱有加。他多次专程回到开封,对据鲁迅藏品所复刻的木版年画进行鉴定。十分赞赏开封木版年画社老艺人苏健成、郭太运精湛的雕版、印制技艺。并当场选定40余幅作为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品。他欣然题字:“朱仙镇年画是极其佳美的民间美术品,年画的复兴正是建设精神文明的新贡献。”

在开封,每每谈及开封的铁塔、繁塔、龙亭、八角琉璃殿、午朝门石狮子以及街头那些“气吹的糖人”“手捏的江米面人”和逢年过节时到处可见的“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等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刘岘都如数家珍。P203-204

序言

要穿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个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的跟开封话一样香甜?要走过多少小桥游多少寺庙观多少亭台和楼阁听多少场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老街旧巷,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啊!

从启封故城到名城开封,从黄沙掩埋到杨柳葱葱,从古国文明到文治武功,从边塞号角到梦幻东京……是长江黄河朵朵浪花摇落古城街巷上空的满天繁星,仿佛打碎的山河延伸了大宋的光荣。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开封的厚重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龙亭、铁塔,开封真正的文化在市井之中,在纵横交错、棋盘般的老街巷之中。无论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生活,还是北宋以来,中原文明的起起落落,黄河的层层淤泥堆积,潜藏的文明滋养了皇城根儿下开封人的个性。那些曾经被战火抑或黄水摧毁的街巷,在废墟之下一次次被刷新。寂寞斜阳,寻常巷陌,城池变幻的只是大王旗,而永远遗存的是在老地方重新垦殖和营建。从《东京梦华录》到《如梦录》,那些千年以来的街巷名字,穿越千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一条街道,贯穿帝都南北,一千年过去了,依然还在中轴线上。一个胡同,经历风雨和岁月嬗变后,依然逶迤老城,不曾离去。余秋雨说,开封“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而我却认为,这些老街巷、老房子,就像这位贵族身上的环佩抑或珠宝,尘土掩饰不住熠熠生辉的灵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开封的这些老街巷,是重新唤醒古都气韵和重新召来街市繁荣的现实载体。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远古有仓颉,春秋有师旷,战国有信陵君,东汉蔡邕、蔡琰父女,诗文俱佳。宋祁宋庠同为状元。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无论是亚圣孟子、诗仙李白,还是北宋时的太祖、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等。近代开封作为中原重镇,许多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都和开封有交集,近代很多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开封有关联,立足开封历史文化,就可以整合河南的历史,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

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第一人冯汝骥故居在省府后街现38号,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徐世昌、张钫、张登云,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等。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转化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代表地位。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片灰瓦揭开了旧时文明,一堵城墙抵御了异族的进攻,一幅画卷呈现了市井风流,一条街巷珍藏了童年时光;一场斗鸡拉开了街巷民俗,一块青砖打开了尘封记忆,一朵菊花绽开了璀璨笑脸,一抹余晖映照了帝都从容……

后记

城是我们的归宿,再黑的夜,都有不眠的灯。再长的路,都有不夜的城。这个世界,只有这座城,不语,但也不弃;相处久了会有牢骚,暂时离开又会念叨,甚至,刚一转身,就想念……

19年前,我孤身来到这座城,年少轻狂;19年后,我敬畏这座城,心怀感恩。无数次行走在古城的街巷,无数次被这座城深深感动。一个矛盾的名字,却在史书上书写了最潇洒的瘦金体和最经典的长短句。四合院摇曳的竹影,小胡同幽暗的路灯,夜市悠扬的叫卖声,相国寺的霜钟,还有铁塔的风铃。繁塔的砖雕充满慈悲,门楼的抱鼓石镌刻了画梦。杨柳依依,龙亭湖的浩淼湖水闪烁皇家气度,胭脂河、矾楼的风流传播着故园风情,杨家将留下忠烈故事,双龙巷的确卧虎藏龙。

这个城熟稔得仿佛老家,她包容我的一切。少年时代,在乡下,一粒种,植土中,生根发芽并成风景。那时我常常惊叹泥土的神奇,敬畏造物主的万能。后来,入城市,一度迷茫和迷恋后融入老城,10年奔走,收购方志,拍摄建筑,寻访文化老人,抢救散落的历史,沉陷于城,不能自拔。我在发黄的书卷中阅读过东京梦华,我在珍存的档案中寻找梦里开封,我在宋代故地、明清文献、近代建筑中寻找帝都开封。

多年来,我依然以农民子弟的虔诚来对待城市的世界,纵是田间的一棵野草,也缀满夏夜晶莹的露珠。一度怀揣少年之梦迷茫于城,多年后才明白,唯有脚下的土地最真实,只有融入野地才会破茧,才会飞翔。城市也如家乡土,播种会有收获。农人土里刨食,而我却开始在废墟中寻找精神食物,楼虽高亦不胜寒,也不敢高声语,脚踏土地我心才安稳,穿越街巷的尘风,触摸消瘦的青砖,捡拾遗落的瓦当,仿佛捡起童年旧时光。徜徉老街区,仿佛玩耍在故乡。于是我明白,这是宿命,他乡住成了故乡,城市变成了梦乡。熟悉抑或陌生都注入了一种感情。这里和那里都是我耕耘的大地,都将是我战死的沙场和葬我的黄土。

这城给了我衣食住所,给了我喜悦欢乐,有我记忆之墙,有我青涩之路,和她相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往往我种一粒芝麻却长一个西瓜,我要一点阳光却是一片晴空,于我而言,没有城能如此博大、无私、奉献,如果一定要比做一个人的话,那就是母亲。如果我是歌者,我要用歌声献给这座城:歌唱如画的家园,歌唱她的快速发展,歌唱她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封最值得保护的是历代建筑,那么多的历史街巷,那么多的名人故居,那么多的清代小式建筑,那么多的沧桑门楼。虽然繁华成旧影,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精华还在、底蕴还存、韵味还在……

谁会在意一棵草的荣枯,一朵花儿的开合,一抹风的温冷,一丝雨的甜成,甚至一只蚂蚁的寻路,一粒尘埃的浮沉。谁会在尘世中梦回大宋,在市井中怀想宋词、年画,在老街中寻幽、访古。回望一棵柿树上的风景,享受一片红叶的宁静,寻觅门楼上长出大树的生命奇迹。浪迹废墟,煮字疗饥。

多少繁华事尽付笑谈中,多少烟雨楼尽在城摞城。多少遗民的泪水打湿胡尘,多少香车宝马化作烟云。多少淤泥的淹埋不及一棵古槐的挺拔,多少战火的灾难烧不尽一棵草的不屈,万千繁华,也盖不过一粒砂的伟大。

感谢这座城,向古城致敬。感谢众多师长朋友,向你们致谢。这本书大部分稿子源于《汴梁晚报》“名人与开封”专栏,是副刊部主任赵国栋和龚奠编辑的策划,“名人与开封”专栏才做成了品牌。恩师郭灿金,给予我多年帮助,多年师生成兄弟,该书从选题策划到编写完成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兄长张天良不仅是工作上的领导,还是我写作上的老师,多年来我的文字离不开他的指教。感谢作家赵中森老师,在我写作陷入瓶颈的时候,我曾找他指点迷津,而他对文化的“拾荒”给我树立了一面旗帜。感谢我的母亲王乐真,教我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她不识字却把我培养成才,还有我的父亲刘金祥,年过花甲,依然热爱黄土地在老家耕耘,供应我们绿色的粮油和干净的米面。感谢我的妻子恩慧,她是上帝对我的恩慧,10多年来跟我吃苦受累却默默支持我的业余爱好并成就我的今天。感谢著名专栏作家李开周先生,多次的交流和启发,使我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感谢任崇喜兄长经常对我文章的指点,感谢报社的马丽编辑,她经常催逼我加班去完成一版版稿子,感谢汴梁博客圈的诸位朋友,赵西红大姐的热心执着,王学春老师的大家风范……还有很多朋友,在此不再一一写出,千言万语,难以表达谢意。

刘海永

20l4年4月12日于古城开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1:00